金坛农民吴保生带领老区农民抱团闯市场

来源:常州日报 2011/7/26 发布时间:2020-09-24 浏览量:15

自建试验示范基地

47岁的金坛薛埠镇赤岗村农民吴保生,曾任罗村乡许庄村党支部书记,还有过去青海支边的经历。在外闯荡时,他发现金坛的农副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2007年2月,吴保生注册了“罗村坝”商标。刚成立合作社的时候,他就盘算着搞种植、加工、包装、销售一条线。

2007年9月份,吴保生在城西的菜市场对面开办了金坛罗村坝生态农副产品直销中心,另外承包了200亩山地和100亩粮田,开始着手创建油菜专业合作社、软米稻专业合作社、西瓜专业合作社及特种山芋专业合作社等四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并首先在自家的承包地里建起了试验示范基地,走上了科技致富的求证之路。

为了能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吴保生把自己的田当成试验田来种,得知有什么新品种就引进过来先种一年,积累了种植经验后再向农民推广。

吴保生刚开始种紫山芋时没有经验,几十亩的田里一半多的山芋被虫吃掉了,剩下的只能加工成淀粉贱卖。第二年,吴保生探索出用辣椒加草木灰等中草药的生态除虫办法,效果非常好。在为山芋留种时,就用稻草草木灰盖着。那一年的冬天特别冷,春节过后更是一场强冷空气,天寒地冻,温度只有零下七八度,十几吨的紫薯种全部被冻坏。第二年,他采取了地窖存储法,效果极佳。

黑黄豆的种植是常规黄豆效益的一倍。吴保生在试种30多亩的新品种黑黄豆的过程中,黄豆灌浆时先是遭遇了干旱,然后又下了十几天的雨,黄豆没长成,导致他损失了24万元。为了找到失败的原因,吴保生查阅了无数的资料,请教了市里的有关专家,掌握了黑豆开花期不能干旱和成熟期前后要注重排水降渍的田间管理方法,如今,每年合作社30多户社员种植的100多亩黑豆,有效抵御了各种自然灾害,做到了年年丰收。

自合作社创建以来,吴保生在种植各种农产品试验过程中,先后损失达50多万元,但他和农民们却从失败中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

一个项目就是一桶金

吴保生在市农林部门的帮助下,引进了新的优良油菜品种浙油502。常规的油菜品种亩产仅有250~300斤左右,每一百斤菜子产油35斤左右,而浙油502亩产能达到400~450斤,每一百斤菜子可产油50斤。2008年这一新品种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合作社的116户农户都种上了新品种,总的种植面积达到500亩。2009年,不仅合作社的社员,连周边的农户也种上了浙油502,据估算种植面积不低于3000亩,农民因此可增加收入100万元。

合作社社员王和平,2008年种了12亩传统品种的油菜田,平均亩产260斤,直接卖菜子,每亩效益约为460元。2009年在合作社的带动下,王和平种了55亩油菜,收获了20000多斤菜子,70%都榨了油通过供销社代销,将菜子榨成油卖亩效益能达到1200元。仅种菜子一项,通过产量的提高和农产品初加工,王和平当年增收2万多元。

合作社社员孙良保因为种油菜收益不好,2008年一亩油菜都没种。在合作社的示范效益下,2009年他试着种了5亩,尝到甜头后,吃了定心丸的孙良保今年将油菜种植面积扩大到了30亩。

2007年吴保生引进日本软米稻试种了20多亩,结果与种常规稻相比,每亩效益增加了350元,是原来的三四倍。2008年,合作社就有共96户社员种了500亩软米稻。2009年,种植的农户数量达到116户,种植面积增加至1200亩。2010年,加上周边农户,种植面积扩大到了2000亩。社员王金保种了50亩的日本软米稻,出产的软米售价达30元/斤,每亩效益增加了600多元。

合作社所在地罗村坝多山地,适合种山芋。2007年,得知薛埠镇政府从省农科院引进了日本的紫心山芋苗,吴保生自告奋勇,高价购进了一批,在自己的80亩地里试种,也收到了较好的效益。除了紫心山芋,吴保生当年还种了50亩的常规“一点红”山芋苗。合作社的其他农户种植面积则有3000多亩。

合作社采取“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的模式,与薛埠供销合作社和金坛市供销合作总社长期合作,在其指导下,统一种苗,统一施用生物、低毒的农药和化肥,统一田间管理。合作社按合同价收购社员收获的初级农产品,进行初级加工后统一包装、统一商标,统一进行品牌运作和市场化运作,最后再经供销合作社的渠道出售,到年底合作社再将销售利润的30%按当初社员交付的农副产品数量返还给种植户。合作社社员平均能拿到五六千元的返利,最多的能拿到两三万元。目前,合作社正在为自己的农产品办理绿色食品标志基地认证,下一步,合作社还将进行无公害和有机认证。

合作社发挥规模优势,与金坛市神农生物肥料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以批发价从该肥料公司购进有机复合肥再交付农户使用,每吨化肥能为农户省200元左右。合作社会定期给农户的土壤测定成分,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指导农户施肥。免费到田头为社员查看植株的长势和病虫害情况,并为其对症下药,并向他们发放种植指导手册。此外,合作社还根据农作物不同的生长阶段,定期邀请高级农艺师等专业农业技术人员为社员培训、讲解,让他们掌握农业科技,发展高效农业种植。

社员杭虎庆去年在合作社的指导下种植了水稻、西瓜、山芋、油菜等农作物,年底返利15000元,再加上销售初级农产品的收入,他们一家的年收入达到了8万多元。

农户潘小六,本来是种的普通山芋。2008年在合作社牵头下,薛埠供销社免费送给他1万株紫薯苗。潘小六在1亩地的一半种上原来的老品种,另外半边种上新品种。结果,普通品种的山芋亩效益为800多元,而紫薯地的亩效益竟能达到4000元。鲜明的对比让潘小六打消了心头的顾虑,2009年,他把自己的9亩多山地全部种上了紫山芋。合作社2010年紫薯种植面积已扩大到8000亩。

打造品牌抢占大市场

刚走进市场时,合作社将种植的西瓜、山芋等农副产品贴上注册的“罗村坝”商标和经纪人的销售电话,免费送给单位和个人品尝,还给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的亲戚朋友送去。薛埠镇政府将合作社的山芋作为土特产送给几位南京来的客人,客人带回去品尝了之后赞不绝口,便介绍南京一家相熟的农产品销售公司,结果公司的负责人试吃了以后,当即与合作社签订了5吨的购货协议,现在那家销售公司已经成为合作社忠实的客户。就这样,赠送、推荐、购买……合作社的农产品销路慢慢打开了。

合作社尝到了种油菜的甜头后,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用传统工艺制作小榨菜子油,将天然、绿色、生态的小榨菜子油做成礼盒包装,贴上罗村坝的商标,推向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销,市场反应很好。将菜子加工成油后销售,比单纯卖菜子的效益高30%。而包装成礼盒、贴上罗村坝的商标卖,又比单纯卖油的效益高出了10%。2011年,吴保生正着手大规模销售礼盒包装的小榨菜子油。合作社收获的菜子,60%都要加工成小榨菜子油并包装成礼盒后推向市场,最大限度地提高附加值。

合作社卖山芋取得成功后,于2009年4月份投资300多万元建起了粉丝加工厂,将山芋加工成粉丝,以统一包装、统一商标进行销售,一直以来供不应求,山芋“变”粉丝,价格涨了近4倍。2009年,合作社共种植山芋8000亩,加工粉丝15吨,实现产值18万元。今年合作社计划将粉丝加工能力扩大到50吨。

2009年有一位市民专门买了10多袋合作社加工的山芋粉丝寄给上海的亲人,结果他们吃了之后十分喜欢,要求定期给他们寄些过去。可合作社的粉丝供不应求,刚出加工厂就被一抢而空。

为扩大市场,合作社加大了与政府的合作力度。薛埠镇政府就曾一个月内采购了近3吨紫薯。合作社还在金坛市供销合作总社的组织下,与苏州某地的供销合作社对接,根据其需求向该地常年供应农副产品。有时一个月的发货次数能达到20余次。如今,合作社的产品不但销往苏锡常等地区,不少农副产品甚至还漂洋过海,被人们馈赠给海外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