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发展更科学、社会更和谐、文化更繁荣、生态更文明、人民更幸福的新要求,全面实施四大战略,着力推进八大重点,加快建设创新创业城、现代产业城、生态宜居城、和谐幸福城,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到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6000亿元左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超过700亿元,五年有效投入在加快优化结构的基础上年均增长15%左右,利用外资结构更优、质量更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大幅提升,力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0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0元以上。
今后五年,是常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力争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全市人民的期盼,也是时代赋予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范燕青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面对发展形势的新机遇、新挑战,我们要按照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要求、新内涵,创新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全面贯彻“六个注重”,全力实施“八项工程”,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巩固提升常州在苏南第一方阵的地位,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范燕青指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刚性,任务繁重。全市上下要以更新的理念、更大的魄力、更足的干劲,全面推进八大重点。
加快产业升级。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形成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传统产业不断提升的新格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突出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升级,确保服务业投资增长高于全社会投资增长、增速高于GDP增速,确保服务业占比达到50%以上。壮大新兴产业引领产业升级,确保新兴产业年均增长30%以上,形成太阳能、先进装备等千亿级产业群。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农业向高效型、生态型、品牌型、外向型和安全型转变。扩大开放加速产业升级,突出招商选资和产业链招商,鼓励企业境外上市,加快推进外贸转型升级。提升园区支撑产业升级,形成几个全省一流的招商引智高地、产业集聚高地,全面推进开发园区创新创优、争先进位。
建设创新强市。积极准备,抢抓正在谋划的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新机遇,把常州建设成为全省自主创新能力最强、吸收消化再创新能力最强、各类成果转化能力最强、科技创新投入产出能力最强的创新强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30%以上,占GDP比重超3%,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年均增长50%以上。全力推进“一核八园”建设,形成1-2个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新兴产业集群。深化产学研合作五大机制,在培育创新土壤、创新生态、创新文化、创新机制上下功夫,不断提高集聚和管理资源的能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每年扶持1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强化人才引领支撑,打造最优环境,用好本地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培育优秀人才,5年引进500个海归创业团队,5000名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形成5万名创投风投、中介服务和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专门人才,累计达到50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管理、技术专业人才总量。同时切实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创新型政府建设。
大力改善民生。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把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更加注重教育各类群体,在利益多元中共同顾全大局,让大家一起过上美好的幸福生活。加快提高居民收入,重点突出农村居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积极拓宽创业、就业、社保、投资和帮扶“五大增收渠道”,实现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增幅高于GDP增幅、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低收入者收入增幅高于平均收入增幅。不断提升保障水平,实现“四个全覆盖”,即城乡医疗保障、困难家庭住房保障全覆盖,困难群众经济救助、需要司法救助的全覆盖,多元化的城乡老年事业全覆盖,政府购买岗位特殊人群就业全覆盖。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形成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发展新格局,加快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统筹抓好公交惠民、畅通利民、和谐安民、社区服务、扶贫帮困、社会救助等工作。
塑造精品城市。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大气魄、大手笔、高强度、高水平打造“整洁文明、功能完善、出行通畅、环境友好、生态一流”的现代化精品城市。优化空间布局,持续推进南北建新、三城融合,东西协调、开发东部。完善城市功能,加强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内外衔接、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继续加强南北、东西重要通道建设,把握时机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加快城乡坚强智能电网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建设。提升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实现城市管理的标准化、数字化、现代化、法制化和民本化。建设智慧城市,加快推进城市化与信息化高度融合、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步伐,加快政务信息化,争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实施以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的数字教育工程,以社区管理和民生服务信息化为重点的数字社区工程,全面完成“市民卡工程”。
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加快形成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格局,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加快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中心镇建设,高起点规划设计、高质量开发建设,建成一批特色彰显、专业发展、功能配套的中心镇、中心村。实施富民强村工程,持续提高农民投资性和财产性收入,全面消除集体经济年收入50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加快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8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五化三有”。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强化农业科技推广等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
推进生态文明。围绕建设“两型”社会的目标,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构筑生态文明体系,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低碳城市,推进武进国家级低碳示范区、溧阳省级低碳经济示范市建设,在省内率先建成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和园区,倡导鼓励低碳消费、低碳建筑、低碳出行、低碳生活方式。加强环境综合治理,以水、大气环境治理为重点,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确保国控、省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大气中主要污染物总量明显下降。强化节能减排,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法、铁腕治污、刚性降耗,确保高能耗产业比重下降20%左右。营造生态宜居环境,持续推进“绿色常州”建设,五年新增绿地8000公顷,以办好第八届中国花博会为契机,努力实现花博盛会大展示、环境建设大提速、花木产业大发展、生态旅游大升级。
打造文化名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物质是基础,精神是导向,文化是灵魂。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促进常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完善文明城市建设长效机制,打造“文化凝聚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名城。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建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批重大文化基础设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延伸、向公众开放,不断推出有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做强文化产业,积极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制造业融合,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建设文明城市,在巩固和提升中始终坚持重民生、重民意、重服务、重软件、重细节,广泛开展“道德讲堂”建设,努力营造和顺和畅和美的和谐局面。
创新社会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管理理念、制度、体制、机制、方法创新,努力使社会管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突出创造性。把群众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管理服务中加强群众工作,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健全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相互衔接、相互支持的机制,从源头上、根本上、基础上解决问题,减少矛盾。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努力实现社会管理重心下移、服务前移,将人力物力财力更多投向基层。培育规范社会组织,着力培育和优先发展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等有利于改善民生、完善服务的社会组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更加注重城乡就业、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深入推进公正廉洁执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健全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深入开展“五项排查”,不断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健全公共安全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