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成为社会管理创新最大受益者
——常州探索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综述
当前,社会变革日新月异,阶层分化,流动加速,利益多元,社会转型犹未完成,社会活力蓬勃迸发,社会问题不断出现,新老矛盾叠加交织,加强和创新管理已经成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课题、紧迫任务。近年来,我市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部署要求,坚持发展与稳定并重、富民与安民共进,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各项工作,让广大群众成为社会管理创新最大的受益者。
高点定位,统筹布局
市委十届十次会议将今年确定为“全市社会管理创新年”。市委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群众工作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城乡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将加强社会管理工作纳入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布局和全市“十二五”规划,为全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和组织保障。
按照由点及面的原则,确定了9个省级、市级、辖市(区)级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地区,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全市社会管理水平整体提升。武进区作为省级试点区,召开了全区“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幸福武进”推进大会,制定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切实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纳入了发展全局。新北区作为市级试点区,召开了全区基层建设与社会管理工作会议,出台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三年行动计划》。7个试点镇(街道)也相继制订了工作方案。
破解难点,项目推进
围绕社会管理领域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我市出台了《社会管理创新试点重点项目表》,明确30个社会管理创新重点工作项目,在全省首家探索以项目化方式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切实做到了“目标项目化、推进时序化、落实责任化、督察科学化”。
——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着力推进辖市(区)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实体化运作模式、开展“和谐乡镇、和谐社区”和“庭所共建”活动、完善信访工作机制、深化劳动争议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建立健全物业管理矛盾纠纷和动迁矛盾调处工作体系、行政调解规范化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
——围绕人口服务管理,着力推进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中心建设、社区戒毒康复试点、完善社区矫正工作体系、试行未成年人轻微犯罪前科封存制度、创新出租屋管理模式等一批重点项目。
——围绕加强互联网管理,着力推进网络信息安全工作领导体制和管理制度建设、构建虚拟社会防控网、强化舆论引导、提升虚拟社会管理能力等网络综合监管项目。
——围绕加强社区管理服务,着力推进基层建设与社会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安置小区社会化管理的探索实践等重点项目。
——围绕基层基础建设,着力推进和谐安民工程、社区警务提升工程、开展“平安护企”行动等一批重点项目。
——围绕加强群众工作,着力推进政法机关群众工作机制建设、打造阳光警务平台等一批重点项目。
突出重点,示范引领
以和谐安民工程等五项工作为重点,实行资源倾斜、优先发展和示范引领,推动全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整体上水平。
和谐安民工程。市委、市政府连续三年将和谐安民工程纳入全市重点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市财政投入1.5亿元,在156个老小区实施安防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封围墙,建门岗,修车库,增车位,安装防盗门、地锁、车棚、防爬套,惠及65万群众;新建了4000套社会面视频监控系统,建立了1570人规模的治安辅警队伍;1500家单位、场所的监控实现了外延,营运客车、危险品运输车GPS监控系统实现了全覆盖,400家重点保障单位纳入了远程监控报警服务系统,105万辆电动自行车实行了统一登记上牌。和谐安民工程的实施,推动全市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全市居民住宅区发案率下降15%,其中老小区入室盗窃案件下降60%以上。中央和省综治委先后推广了常州经验。
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我市在有效整合大排查、大信访、大调解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强势推进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构建了以县乡两级调处服务中心为主导、村居调处服务站为基础、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平台为辅助、行业性和区域性调解组织为节点的组织网络体系,建立健全了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化解行政争议互动联动和诉调、公调、检调、访调对接等工作机制,积极推动律师、保险业和公证业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形成了和解、人民调解、行政调处、民商事仲裁、司法裁决等相衔接的多元化解格局。人民调解工作室“钟楼模式”在全国推广,在全国首创诉讼服务中心,城区医患纠纷调委会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商事调解中心、民商事纠纷调处中心、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在规划、建设、环保等热点部门建立了行政调解窗口,派出所警民联调室实现了全覆盖,全市法院新收案件数两年来分别实现了9.7%和6.3%的降幅。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我市大力实施新市民创业、安居、蓝天、维权、关爱、文明六大工程,出台了建筑业、服务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办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服务暂行办法,在全国建设领域率先出台了农民工计酬手册制度,建设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积极探索举办“新市民节”、海选“十佳农民工”、外警协管外口等创新举措,市农民工办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建设新市民公寓、推进出租房建设的做法受到李克强副总理充分肯定。建立了流动人口信息服务管理系统,实现了人口信息的社会化采集和综合应用;自主开发的社区警用地理信息系统被评为国家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三等奖;出租屋分色管理法得到全面推广。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介绍推广了我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五有”模式,《进了常州城,就是常州人》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基层基础建设。按照“抓基层、强基础、建网络”的总体要求,在全市开展了“综治基层基础建设推进年”活动,着力推进“巩固一个中心、做强两级综治办、落实三项排查、强化四级技防、深化五项创安、抓好六支队伍”等六项重点工作,出台了“两办一中心”规范化建设标准,大力培育“两办一中心”示范点,推动政法综治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向更高层次迈进。目前,全市59个镇(街道)政法综治中心的集中化办公、实体化运作、规范化建设水平都有了明显提升。同时,出台社区警务工作二十条具体措施,自主研发社区警务工作网上考核系统,在警力投入、减负增效、警务改革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实质性举措,所有村(社区)基本落实了“一警四辅”,基层综治维稳力量得到明显加强。
社会管理信息化。探索开发全国首家社会管理主题网站——“中国常州社会管理网”,建成融综合治理电子政务、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社会矛盾排查化解、社会治安防控管理等十项功能为一体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一揽子完成工作部署、信息查询、指挥调度等业务,推动多层面信息共享、多部门工作联动,实现第一时间排查情况信息、作出研判评估、实行决策指挥。
民生警务赢民心
近年来,公安机关以打造“民生警务”为主线,创新理念方法,强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四大工程”,推动公安工作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集约发展。
老旧小区的幸福嬗变
市区共有1998年前建成的老小区156个,由于年代久远、设施薄弱,虽然居住人口仅占全市居民总数33%,但发案却占70%。“和谐安民工程”以老小区安防设施改造为重点,为老小区安装电子防盗门1.6万扇,新建和维修门岗237个,防爬套3.5万个,补建围墙4.4万米……惠及20万户家庭65万人,老小区安防设施全面提升,警情下降65%。
【评说】“现在,小区楼道有防盗门、道路有监控、进出有门岗、小区有人管,我们的安全感提高了,环境也得到了很大改善,二手房的价钱也跟着在上涨呢!”
——勤业社区党委书记左洪芳
“不堵城市”的全国样本
5年规划建成15条南北交通大动脉,住宅小区到达公交站点步行距离小于300米,建设快速公交BRT网络,依托PGIS平台集成6大智能交通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推广智能信号控制等先进技术,交通违法非现场处罚率达60%以上……目前,市区主干道周期性严重阻塞率仅为0.3%,高峰时机动车平均时速达29.2公里,两项指标远高于“畅通工程”A类一等管理水平标准。在全国城市交通管理工作大会上,常州作为唯一的地市级城市介绍了建设“不堵城市”经验。
【评说】“科学前瞻、综合治理的常州经验,是破解全国城市交通拥堵难题极具示范价值的样本。”
——公安部交管局局长杨钧
警民和谐的良性互动
出台《服务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新十项措施》等创新举措80余项,实行与星级企业挂钩联系和“三个一”(一次见面沟通交流、一次治安防范宣讲培训、一次电话热线联系)服务企业活动,近年来,共走访企业1.5万家(次)。在全省率先设立行政服务处,设立“首席代表”和“1号窗口”,行政服务事项集中度达94.7%。研发使用“窗口服务评价系统”。在全省最早开通“平安常州”门户网站,实现115个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开通“平安常州”官方博客(微博)群,发布警情提示、治安资讯等信息315万条,访问量已突破650万次,日均达5.8万次,微博粉丝数超140万。
【评说】“常州公安工作跟上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步伐,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
防患未然的民心之举
以社会面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为契机,实行社会治安监测点制度。推进重点单位、娱乐服务、危险品列管单位远程巡检系统和“技防入户”工程,在重点部位布建治安动向监测点,建设治安检查站、卡口、岗亭、公交站台以及主要道路交叉路口双向监控系统并联网运行,完善治安监测网络,实现对治安复杂场所、区域、部位的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控制,做到了安全隐患早发现、早处置。构筑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建立健全消防部队应急救援和战勤保障体系,连续12年未发生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
【评说】“公安机关运用科技化手段和网络平台,有效提升监管手段和力度,增强应急处突能力,是推进实时警务、科学警务、高效警务的有益实践。”——常州市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平
司法行政谱新篇
近年来,市司法行政系统紧紧围绕“新”字做文章、下工夫,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健康较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普法教育推出新载体
时下,市法治公园里游人不断,《常州法学名家》获得文史界专家肯定,法治动漫节目获得国家级金奖,“常州普法”的微博更新不辍,法治主题的锡剧、黄梅戏在乡间连连巡演……据统计,我市公众对“五五”普法工作满意率达99.4%,常州被表彰为全省“五五”普法先进地区。
【评说】“常州市通过建设法治文化公园,形象展示15位常州籍现代法学名家生平事迹,展示清末以来中国法制发展历程,使人们了解历史,提高了对法治建设的认识。”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克稳
矛盾化解拓展新领域
市城区医患纠纷调解中心成立后,秉承专业、中立、免费的宗旨为医患双方架起一座“连心桥”,开创了解决医患纠纷的“常州模式”。近年来,我市还在公交、建筑、餐饮等热点领域设立了行业调解组织,环保、劳动、建设等热点部门开设了行政调解窗口,矛盾纠纷调处服务站更是深入到了社区,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调解网络体系。3年来,全市调解组织共化解各类矛盾6.62万件。
【评说】“市委书记亲自抓,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亲自管,体现了党委、政府对医患纠纷这个难题的高度重视,常州这个中心很成功,要好好总结推广。”
——中央综治委副主任、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陈冀平
法律援助实现新提升
在常务工的刘成元在工地上被坠物砸成骨折,工头拒不赔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走进了钟楼区法律援助中心。没想到几个月后,经过指派律师的交涉奔波,70739元赔偿金交到了小刘手上。市司法行政系统围绕“三个上升”(知晓率、办案量、办案质量)的目标扎实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在工地、学校等弱势群体集中地进行广泛宣传,在律师事务所设立法律援助代办点,在社区成立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建立受援人满意度评价机制、实行办案卷宗季度检查。3年来,全市两级法律援助中心接待群众来访来电咨询5.6万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532件,年均增长6%以上。
【评说】“法律援助在扶贫困、暖民心、保民生中具有特殊意义,用法律手段帮助弱势群体解决诉讼难的问题,是促进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
——省政协委员、常州市律师协会副会长徐晋庥
服务管理引入新机制
市司法行政系统探索建立了社区矫正对象分类服务管理新机制,根据不同对象实施针对性、人性化的教育矫正、帮困扶助等工作措施,提高矫正效果和质量。武进区司法局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特殊人群心理矫治机制,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卸下心理包袱,更好地回归社会、融入社会。3年来,全市社区服刑人员未发生重新犯罪,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率在全省处于较低水平。此外,市司法行政系统还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引入信息化手段,实现对矫正对象的动态管理。
【评说】“常州市的特殊人群监管很不简单,尤其是现代化手段的应用,为江苏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司法部部长吴爱英
创新管理武进先行
作为全省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县(市、区)之一,近年来,武进区全面实施社会管理组织工程、民生服务保障工程、权益维护调解工程、社会安全防范工程、信息社会管理工程、公共危机处置工程等“六大工程”,全力推进18个项目和45项重点工作,切实把“服务民众、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维护民利、保障民安”的要求落到实处。
规划外来工的和谐未来
南湖家苑是居住着近2万外来工的新市民公寓,世界人居环境专家实地参观后,盛赞这种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值得学习借鉴……近年来,武进区流动人口数以年均18.7%的幅度增长,2010年底已达68.7万人。武进区不断推进流动人口集中生活区建设,率先开发流动人口远程申报信息系统,创新“警务室+物业公司”和“舍长制”,引进外来警务大使,把握管理与服务的平衡点,突破传统管理体制瓶颈,使广大新市民成为武进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多元文化的推动力量。
【评说】“武进探索出了一条有效服务管理外来务工人员的新路子,体现了武进服务企业、服务职工、安商亲商的全新理念,这种做法和经验值得其它地区借鉴。”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副书记王乐泉
打造便民服务管理平台
武进区设立了法律服务、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矛盾纠纷调处三位一体的一站式服务管理平台,开设矛盾化解、法律咨询、社区矫正、公证、律师、法律援助等五大类八个服务窗口,成功打造了全省首家一站式综合型的服务管理平台。
作为全省首家常驻式交通事故巡回法庭,武进区构建了法院、公安、保险公司三方联动调解平台,首创保险公司庭前参加调解、在交强险和商业险责任范围内对受害人先行赔付的范例,减轻当事人时间、精力和财力上的耗费。
【评说】“武进区一站式服务管理中心体现了政法部门的积极作为、创新作为、有效作为,希望全体人员做到‘提上去,融进去,降下来’,即把工作水平提上去,把科学创新的做法融进工作中去,把社会矛盾纠纷进一步降下来。” ——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小敏
让社会管理创新根深叶茂
从巡、防、打、管4个层面入手,着力构建符合武进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治安防控体系。筹集80多亿资金让失地农民“一步进入了城镇保障”,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慈善基金总量达到6.3亿元,全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为社会稳定奠定了人心基础。武进不断加强社区组织建设,不断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待遇,保障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有人干事,有钱办事”。 【评说】“社会管理创新只有不断创新和完善组织体系,夯实基层基础,才能让社会管理真正走入实处,成为一项民心工程。”——武进区委书记周斌
四化覆盖打造“新北样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提速,新北区累计有17万农民变为城市居民,“一村分居、多村混居”的居住形态给社会服务管理带来巨大挑战。新北区从夯实基层入手,实施《基层建设和社会管理“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四化”全覆盖,全力打造基层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新北样板”。
“股份化”全覆盖
新北区将三井街道作为“股份化”改革的试点,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对资产进行固化量化,明晰村民个人股权,在确保股民利益的基础上,剥离原村委会的经济管理职能,建立并完善公开透明、运行保值增值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模式。全街道共量化村级经营性净资产约2.48亿元,确定股东人数17600人。股份化的路子越走越宽,村民变居民后股份红包也越来越鼓。
【评说】“‘股份化’改革试点在明晰村民个人股权、确保股民利益基础上建立起管理公开透明、运行保值增值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新模式,在推动城乡可持续发展、维护基层和谐稳定、保障村民合法权益方面发挥突出作用。” ——三井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小平
“一元化”全覆盖
由于“人户分离”造成户口登记地与实际居住地不一致,给基层服务管理工作带来“人户分离,管不到”和“保障不一,管不好”等问题。新北区在龙虎塘街道开展户籍管理“一元化”试点,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职业为基本条件的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并推行免费办理、送本上门等便民举措,得到社区居民一致欢迎,仅玲珑社区就迁移户籍1936户、5240人。
【评说】“‘一元化’改革试点是破解‘大家管、都不管、无力管’社会管理难题的新探索,为在剥离经济分配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后实现城乡社会管理服务的属地化、均等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孙国建
“一体化”全覆盖
随着“撤村建居”的推进,村干部成为了社区干部,如何实现管理模式的转变,让部分干部感到“压力山大”。新北区将河海街道作为社会服务管理“一体化”试点,建立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联动服务管理机制,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劳动就业服务等职能纳入服务管理范畴,自信的笑容又回到了社区干部的脸上。
【评说】 “‘一体化’全覆盖推动工作重心向基层末端延伸,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戴源
“信息化”全覆盖
河海街道作为新北区服务管理“信息化”试点,以群众需求和提升效能为导向,按照“社区服务大集中、社会管理大系统、行政执法大综合、矛盾隐患大排查”的总体思路,构建“一体化”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了服务管理效能和社区居民满意度同步提升。
【评说】“‘信息化’全覆盖既减轻了成本,也提高了效率,是打造居民满意、管理有序的优质社区的必由之路。”
——河海街道党工委书记张银龙
能动司法天地宽
近年来,全市审判机关将能动司法理念贯穿于工作全过程,切实担负起司法的社会责任,不断拓展审判职能,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真正把司法触角延伸到基层的每个角落和老百姓生活的点滴。
从“坐堂问案”到“主动服务”
市中级法院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建立和完善民意表达机制的若干意见》,建立院领导与基层挂钩联系制度,搭建网络民意直通车。派出204名法官对196家企业定期走访调研,对企业的意见建议“了然于胸”。面对诉讼数量剧增和案多人少的矛盾,在全国率先推出民调窗口和诉讼服务中心等工作平台,诉前调解“常州样板”全国知名。创新法治村官和派驻法官制度,成立道路交通事故、涉农纠纷、知识产权审判等行业巡回法庭,设立法院速裁中心,实行现场办公、就地化解,促使案件审理提速、迅速结案,被百姓亲切称为“审判台上的BRT”,也促成全市法院民商事收案数连续两年呈下降趋势。
【评说】“常州法院找准了‘人民法官为人民’的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让人民群众从中真正享受到了实惠!”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
从“孤军奋战”到“结对共建”
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不能孤军作战,而是要依靠党委领导,走与行政部门和基层组织齐抓共管之路。在法院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行政审判和行政执法良性互动机制,与司法、公安、消协等部门联合建立诉调对接机制,与共青团、妇联、学校和基层组织建立青少年维权机制,与镇(街道)、社区(村)开展和谐共建活动,广辟法院联系服务企业的途径,推进专项巡回审判工作。以结对共建的形式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已成为常州法院的特色品牌。
【评说】“依靠党委领导和政府支持,法院积极搭建工作平台,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提前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切实减少诉讼案件,减少社会对抗,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是司法切入社会管理的有效举措。”
——省人大代表、江苏工业学院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李定龙
从“亡羊补牢”到“事前防范”
近年来,法院系统注重提出司法建议为党委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决策提供参考意见,帮助落实防范措施,实现了从“亡羊补牢”到“事前防范”的完美转身。
我市某上市公司随着业绩攀升,涉诉纠纷也日渐增多。钟楼区法院认真分析了涉及该公司的43起案件,先后提出了4条司法建议,被公司董事长称赞为“一条建议抵万金”,今年以来该企业的纠纷明显减少。
近年来,市中级法院相继向市相关部门提出了涉及城市拆迁、农民工工伤保险等方面的司法建议,并以调研报告的形式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据统计,共有40余项司法建议和调研报告得到肯定或转化为工作决策。此外,法院系统还推出了“服务经济发展,为困难企业排忧解难”五项对策,受到了企业的广泛好评。
【评说】“法院坚持能动司法,用司法的独特目光审视社会管理活动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断用司法的锦囊妙计促进社会管理创新,是一种更高层次、更高境界的司法。” ——全国人大代表、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才平
延伸触角强化监督
市检察机关紧扣法律监督职能,及时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指导意见》,着力推进检察公益化、社会化、人本化实践,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
应对社会风险的利器
一起水污染事件发生后,检察机关第一时间介入,依法查处事件背后的职务犯罪案件……近年来,市检察机关从事后监督到提前介入、风险研判、预警预防,努力构建对热点领域、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体系,妥善处置了环境污染、醉酒驾车等多起公众关注的案件,避免了矛盾激化。检察机关的风险研判报告,已成为领导干部决策的重要参考,也提高了检察机关的执法靶向精准性,相继发起的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重信重访案件排查化解等战役,取得了良好的执法效果。
【评说】“检察院始终坚持积极服务、积极调解、积极查案、积极执法、积极监督、积极创新,做得很突出。” ——市委书记范燕青
修复社会关系的举措
涉罪流动人员一般无固定居所、无固定生活来源、无家人在本地,难以享受取保候审的法律权利,导致“构罪即捕”,诉讼权利的不平等带来了社会对立情绪……为破解这一难题,检察机关选取17家企业建立了管护帮教基地,以监护帮教和技能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147名涉罪轻微的流动人员获得了新生,被誉为“常州模式”,向全国推广。
【评说】“管护帮教基地的设立,是检察机关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新创举,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和谐发展、有利于犯罪嫌疑人顺利回归社会,是三赢之举。”
——江苏洛克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阮绍林
规范行政行为的妙招
钟楼区检察院通过对案发单位职务犯罪案件的分析研究,提出检察建议,促进案发单位加强落实整改,针对有关廉政风险点完善了管理制度。该建议被评为全省检察机关“十佳”检察建议……检察机关通过“办理一案,教育一片”,达到堵塞管理漏洞、规范执法用权的目的。3年来,全市检察机关共发出检察建议1098份,提出整改措施千余条。
【评说】“常州检察院立足办案,延伸效果,注重对致罪因素的分析,由点及面,由表及里,产生了一批优秀检察建议。”
—— 省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处处长张福强
基层和谐稳定的保障
在溧阳市检察院网站上有个“城乡检察快线”网上接待中心,农民兄弟不出家门就能向检察院反映情况,咨询法律问题,还可以要求检察官上门接访……这是检察机关全力打造“民生检察工程”的一个侧影。检察机关先后在社情较为复杂、司法诉求集中的乡镇、社区和经济开发区,建立了12个检察工作室,推出了一系列便民利民措施。
【评说】“常州基层检察室已有20余年实践,为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经验做法值得借鉴。”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