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原创交响锡剧《天涯歌女》9月底刚刚在常州大剧院首演,还将晋京演出并进行国内外巡演。像这样将政府、媒体平台、社会力量与院团演艺资源整合运作,阵容之强,影响之大,“在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之前是根本不可想像的”。市锡剧院院长谢庆说,这充分体现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是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核心动力。
体制改革开先河
2006年,我市被确定为江苏省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
2007年,我市组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版权局),统一行使原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版权、文物部门的职责。2010年,金坛市和溧阳市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分别组建了文化广电体育局。武进区整合成立了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008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成立文化行政综合执法支队,集中和规范文化行政综合执法。理念全新,制度创新,方法出新,市文化行政综合执法支队“高开高走、高位高效”运作,组建仅1年半,就一举夺得全国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先进单位、全国扫黄打非办先进集体两项全国先进,并成为2010年全国城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唯一的地市级典型。
为从根本上激发文化经营单位发展活力,塑造和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我市启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整合市青年锡剧团、歌舞团、评弹团等6家院团资源,成立了江苏常州市锡剧院、江苏常州市歌舞剧院、江苏常州市曲艺团和江苏常州市滑稽剧团4家国有文艺院团企业,走在了全省前列。
此外,为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发展后劲,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成立了江苏亚细亚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江苏卡龙动画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实体,还将互联网新闻中心归并到常州日报社,整合成立地方门户网站《中国常州网》。
机制创新招数多
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文化单位内部机制逐步激活,文化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文化产业取得较快发展,这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机制的创新。
发挥品牌效应,做大文化企业。至2010年底,全市近百个文化产业重大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实施;文化企业已发展到5000多家,从业人员10多万人;动漫游戏、影视传媒、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9大文化产业群正在蓬勃集聚,已获得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园区授牌2个;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以两位数增幅攀升,每年获得国家和省级产业引导资金位居全省前列。据悉,刚刚公布的省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扶持项目中,我市13个项目获得了1680万元,带动了文化项目总投资达74.08亿元。
结合传统优势,放大产业优势。围绕“运河文化、工业遗存、创意产业”三大主题,对沿运河的一批老旧工业厂房在旧城改造过程中进行保护性开发。
利用外来资源,发展本地企业。我市与韩国江源情报文化振兴院签订合作协议,每年共制3-4部系列剧作品;组建“亚洲动画联盟”。
以创意产业为重点,以各大基地为支撑,着力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业态。仅2011年,已有电子出版(金刚网游公司)、电子商务(意工厂等)、手机报(常州互联网新闻中心)、手机动漫(卡米动漫公司)等出现。
始终坚持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基础,不仅制定《常州市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建设工作实施意见》,而且建立专门培训机构,或利用国际交流平台,加快人才培养。设立了新闻文化“广玉兰奖”,常州创意人才培训中心进行订单式培训,中韩游戏人才合作培训班已开办3期。
事业产业双丰收
院团转制后,演出质量、演出效益和职工收入大幅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提升。市锡剧院从《三篙恨》开始再度进行精品剧目排演,并推出了《天涯歌女》。市歌舞剧院演出场次比之前增加了近1倍。市滑稽剧团创编大型方言喜剧《十字路口》、《逼煞钱师爷》,获得良好效益。原为金坛市锡剧团的华罗庚艺术团创编了《少年华罗庚》、《永远的雪梅》、《留守小孩》等剧目,赴全国各地演出4000多场,受众400多万人次,年收入110万元,演员收入从改制之初的人均1.5万元增长到4万元。
坚持体制改革和创新,同样让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江苏亚细亚影视公司“既叫好又叫座”作品生产能力增强,电影《邓稼先》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电视连续剧《郭海的家事》获飞天奖,《秋之白华》、《华罗庚》等影视作品播出并获良好反响,发行总收入累计突破1亿元。
以动漫游戏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品牌。常州创意产业基地拥有动漫企业100多家,至今已有《经济学园》、《云彩面包》等19部动画打入欧美、中东、东南亚市场,33部作品荣获“华表”、“星光”、“白玉兰”、“美猴”等奖项,并涌现出“泡泡兵”、“恐龙宝贝”等一批原创动漫明星。
2006年-2009年,全市新闻出版业经济总量从36亿元增长到72.3亿元。全市拥有印刷企业1059家,全年总产值达到63亿元。
更重要的是,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资本正广泛渗透到中国环太湖艺术城、宝盛园、常州文化城等文化项目,全市民营文化企业数量占文化企业总数比重超过四分之三,由国资、民资和外资共推文化产业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