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的意境,犹如一篇人与自然共同创作的散文诗,含蓄而有容量。国家示范学校的身份与城市东部一隅的地位,给人留下既高雅又谦虚的印象。新校区与主城区肌肤相亲,城市的喧嚣浪漫气息沿着高速和高架穿过她的感官。她似乎具有屏蔽喧嚣与热闹的功能,让人们从繁杂中解脱出来——见不到行色匆匆的人流,见不到摩肩接踵的高楼大厦,见不到灯红酒绿的娱乐场所,紧张和焦虑消失得无影无踪。新校区四周有较多水乡湿地、庄园田地,现代都市的繁华仿佛在这里打了个大大的折扣。
最能体现新校区灵魂气质的是她本身对城市的影响力。虽是异地搬迁,只要你跳上一辆出租车,说声“去刘国钧——”,的哥、的姐就心领神会:“呵!他们搬家了!”说着便启动小车。从老校园迁入新校区,好像有谁下了道通知似的,城市的人们都知道了。一所学校对当地文化的影响是很大的,道理很简单,影响力关键是看有无历史文化的积淀。
新校区是有影响力的,她把生命很恰当地与自然、文化、历史进行有机的融合——
新校区坐落在“潞城”。此地平坦肥沃,水网纵横密布,四周为天然水域,水上各有桥梁。据说,“潞城”的水是活水,搬来新校区一年遇两次大水,这块风水宝地未见受损,那些水流想必是汇入大运河,再向北绕去,投入长江和大海了吧。与“潞城”古老的自然痕迹对接得天衣无缝的要算“三块黄石”。进入学校大门,只见“三块黄石”静静地斜躺在草地上,显得谦恭,一点不张扬,许多人进出校门都没在意。这三块石头再普通不过了,但你若驻步细细观察,却能品出点趣味:自然凹凸而去人工雕琢,纹路清晰而不矫揉做作;不规则的分布,或倚、或躺、或蹲,造型各异,个性十足;从不同角度,或平视,或侧视,或从大楼上俯视,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体味。设计者将三块石头称为“三品石”,并赋予“人品”“作品”和“产品”的职业内涵。
正因为贴近大自然,在新校区第一个春天里发生了一件新鲜事:春暖花开,鸟儿们赶来“凑热闹”,“杏树林”里飞来两只喜鹊,为筑“爱巢”忙得不亦乐乎,它们像是多才多艺的“建筑师”,摆弄枯枝草茎搞“木工”,还会像“泥水工”一般在巢里“抹灰泥”……待大家发现时,它们的“幸福小屋”都快“竣工”了。通常,喜鹊们喜欢与人和自然凑得较近,人们听到它“喳喳”的声音,真有“喜事临门”的预感。校园网上有“动物保护组织”及时发出忠告,鸟类的听力和视觉特别灵敏,赏鸟时应尽量躲在暗处。甚至有好心人“偷拍”几张喜鹊的倩影,贴在网上,显然是在说,“要看网上看,林中勿骚扰”,我们可是“生态校园”吔。
新校区的文化内涵建设在自然元素上。新校区的轴线景观以主大门为开端,呈半弧型,基本沿用老校园校门的色彩和武中奇先生题写的校名;校门内的绿化带向内收缩,入口空间较为开阔,展现亲和力和博大胸怀。道路两侧是仿老校园的两排香樟树,并延伸至“历史步道”两侧。该区域以“三品石”为焦点,收缩东西两端绿化带。以“激越的乐章”主雕为主景,其两侧以大规格香樟形成林荫,延续老校园的特色,大道中央以地雕铭文石刻记载学校发展沿革,体现“铭记历史,岁月巡礼”。中央广场以“外方内圆”的“纪元坛”为主景,通过地雕、喷泉、银杏、广场景观、人工湖,并衔接铭文地刻,展示学校的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和继往开来。
刘鞠秀图书馆两侧设计以银杏和马褂木形成环拥主体大楼的景观,并通过“学林漫步”和“杏坛春秋”营造体现教师“师魂”和学生“春华”的意境。林带后侧建有“游(优)廊”和“凉(良)亭”。图书馆后侧移植老校园的“璧如园”景观,并融入“璞玉成璧,琢玉成器”、“如璞之真、如璧之纯”的主题。纪念墙上镌刻《明月如璧》的词谱,由王瑶老师书写;组歌两侧各有三个漏窗,透视同学、校友“寒窗共读”之情,成为校友的情感记忆和母校寻根的缅怀之地。
作为轴线景观的延伸,“共青林”成为未来新校区最大的“校园公园”,那里最抢眼的是20余米宽、上百米长的杉树林带,将建“人工栈桥”,还有学生“阳光俱乐部”;移植老校区“虎啸灵璧”石景,凸现学生“心灵手巧、虎气生威”的个性化特点;再有用工地上废弃的地下管道和桩基营造的自然雕塑,再配上工人劳动时的“手推车”,其用意是告诉后人,新校区是建造在这些普普通通的“桩基”和“管道”之上,建筑是工人用双手、用手推车堆砌起来的,让人感悟“基础夯实人生,劳动创造世界”的道理。
在校园里“闲庭信步”,时时会感受到老校园的气息。老校园作为历史元素已成为新校区的影像:“门楼”上的20面旗帜,标明老校园办学办了20年;图书馆大楼裙房门楼上的21面旗帜,表示新校区从学校办学21年时开始新征程。图书馆大厅有老校园鸟瞰全景图,用现代影雕技术雕刻而成,画面呈黑白影像、虚实朦胧。图书馆二楼走廊里挂满了老校园的照片,每幅均题上“雕刻时光老校园”的字样,并选用胡桃木制作镜框、浅黄的铜版纸做衬底,使得走廊显得 “故旧”、“典雅”和“珍贵”。新建的“刘国钧纪念馆”、“华夏艺术馆”和“校史馆”等都是从老校园传承过来的文化“新品”。
学校“主雕”——“激越的乐章”,经历了10余年的风雨成为学校的文化象征。设计者担心“主雕”体量小,新校区的主楼高,广场大,考虑将其安放在人工湖一侧的绿地上。该方案遭许多“有识之士”反对。设计者根据大家意见,作了反复测量和计算,确定了新方案:首先,将主雕的位置放在正对学校大门的中央,突出其地位;其次,与学校大门拉近距离,离主楼远些,符合人们透视习惯;再次,在“主雕”两侧增加高大树木,适当收缩空间距离,使“主雕”不显得过“小”。老校园痕迹的存在,这不仅仅是对历史、对前辈们劳动成果的尊重,更是一所学校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程度的彰显。
如果把自然、文化和历史的融合称为新校区灵魂,那创造灵魂的是来自学校的、社会的和政府的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们。我们不会忘记他们!他们精心设计,精益求精;他们冒酷暑、战严寒,清点着一砖一石,护养着一草一木;他们放弃假日,每天10多小时的鏖战,承受着无数的重负和孤寂,还面对莫须有的指责和躲不开的明枪暗箭……至今,我保存着筹建办同志的一张合影照,也许这些建设者,至今没有坐在敞亮的办公室里,没有工作在现代的教学工厂里,也没有享受到新校区最好的风光……但是,新校区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