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政府投资2000万元 老小区“改”出新景观

来源:常州日报 2011/11/14 发布时间:2020-09-23 浏览量:15

投资2000万元,用时近1年,拥有20多年历史的燕兴新村终于“旧貌换新颜”。看着焕然一新的居住环境,居民们满心欢喜:“这下再也不用羡慕人家新小区啦。别看周围都是花园洋房,住得还不一定有我们惬意呢!”

100多条建议条条采纳

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燕兴新村,是常州高新区最早的居民安置小区。“46栋单元楼,住了1760户居民,共6000多人,安置了当年4个大队的百姓。”河海街道燕兴社区书记施联华告诉记者,小区建成时间长了,设施逐渐陈旧,各种各样的问题层出不穷:“水管堵塞、房顶漏水、道路狭窄、电线凌乱……这20年前的‘新公房’,如今真是跟不上形势了,居民们都盼着赶紧改造!”

今年年初,燕兴新村作为高新区老小区改造提升的“试点”,开始制订改造方案,预算高达2000万元。“政府花这么多钱,一定得让老百姓称心满意!”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高新区、河海街道首先委托小区业主委员会进行民意调查。燕兴新村业主委员会主任季伯兴告诉记者:“我们业委会7个委员花了几天时间,到每栋单元楼跑了100多户居民,征求老小区改造的意见,一共收集了100多条建议,相关部门还专程到现场来听取群众意见。”在综合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之后,改造提升正式启动,居民提出的100多条建议,条条都得到了采纳。

   我是党员,我先拆!

老小区改造是件造福百姓的好事,但过程中总有难以避免的矛盾和困难。

举个例子来说,工程初期要在房屋四周搭建脚手架,可小区里每幢房屋都有院子,一楼的居民们在院子里搭好了简易房、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脚手架要入地,多少会造成些损坏。于是,有居民不乐意了,不管施工人员怎么保证事后恢复原样,就是不让进院施工。社区干部上门去做工作,也吃了闭门羹。这时,小区业委会委员、老党员李学治站了出来:“先拆我家吧,我是党员!”施工开始了,其他一楼住户脸上挂不住了,一个个悄悄开了院门。“人家那么好的阳光房都带头拆了,咱们还说啥?”

改造小区道路,需要拆除部分居民设置的小花园。年过七旬的居民许荣培第一个表示赞成,并带头让施工人员铲除了自己种植的70多棵枸杞。“老许种枸杞是用来治病的,一年能收1000多斤呢,平时人家花钱买他都舍不得,这一下损失可有好几万元呢!”看在眼里的部分居民,主动将小花园拆除让路。

这样的改造,我们欢迎

墙面出新、道路基础、景观提升、绿化改造、管线入地……随着小区改造的不断推进,居民心中的疑虑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满意的笑容,看到记者来采访,满头银发的大爷、大娘们争相发言。

有的说:“过去小区环境差,都不好意思让亲朋好友上家里来。可如今人家一进门就说:‘你们这小区真不错,比我们买的商品房还好呢!’听了别提多开心了!”

有的说:“可不是?过去小区里到处破破烂烂的,要不是没条件,早就搬走了!如今这么一改造,又漂亮又舒畅,以后儿子讨媳妇都要容易些呢!”

有的说:“最要紧是住得放心!过去最怕下雨天,像最近这样连下几天大雨,放在往年家里早就‘发大水’啦,现在排水顺畅,不渗不漏不堵塞,不要太定心啊!”

用施联华的话来说,燕兴新村有“三多”:老年居民多、失地农民多、外来人口多。小区改造之初,也有居民私下议论,说这是“面子工程、摆摆样子”,甚至还有抵触情绪。可面对居住环境的崭新面貌,看到改造彻底解决了许多长久困扰居民的“老大难”问题,回想亲身经历的改造过程,大家的心齐了、气顺了。“小区改造有困难,可办法总比困难多。老百姓看到政府尊重、采纳大家的意见,对改造都挺支持,加上改造质量过硬、解决问题全面彻底,居民们觉得政府是真心为大家办实事,自然称心满意。燕兴新村的改造提升工程计划年底完成,居民们都盼着这一天早点到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