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当今教育,背离教育宗旨和规律、追求短期效应的功利性行为已屡见不鲜。这不仅会影响教育事业,也会影响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上周五,本报与市教育局以“教育如何淡化功利性”为主题,在市一中联合举办首届“四药杯·校长论坛”,对此展开深入探讨。
来自我市的15所大学、中小学的校长,各自发表了精彩论述。有的从理论高度论述了“教育的本原功利性”,有的对“我们真正要拒绝的是什么样的功利”发表看法,更多的校长则交流了在办学实践中“如何淡化功利”的探索与经验。通过集中研讨,校长们纷纷表示对教育功利性的产生原因、导致危害、现实无奈和改善途径有了清晰认识。
市教育局局长丁伟明在论坛上作了总结发言。
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对本次论坛给予热心支持,董事长屠永锐参加论坛,并从企业家用人的角度,充分论述了教育必须淡化功利性。
常州大学校长浦玉忠——
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价值选择,不应是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冲突与矛盾,而应是两者的合作与融合。在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本真的价值应体现为“合理的教育功利”。在长期的高校教育实践和探索中,我们提出了“跟进式教育”理念,作为坚持和追寻教育本真价值的手段与方法。
“跟进式教育”理念其基本之意为学生的思想、需要和兴趣走到哪里,学校的育人工作就要跟进到哪里,既坚持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主体性需要,又坚持学生个体与社会良性互动发展的主客观需要。它蕴涵的价值观体现为“合理的教育功利”,认同教育首先是一种保护天性、弘扬个性、完善人性的育人,培养具有知识的人是教育通往更为深远目的的必由之路;认同合理的功利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教育功利性的淡化是消极要素的淡化,是在教育功利主义大行其道下的对理性主义的回归;坚决反对割裂科学和人文,背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偏离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功利教育。
常州大学在三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秉承“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不断“跟进”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时代的发展需要,这不仅是对“淡化教育功利性”倡导的呼应,也饱含了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常州的,唯一一所以城市和大学命名的高等学府应有的理想情怀、理性思考与责任担当。
常州社区大学校长刘维俭——
从社会发展而言,教育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决定了教育目的从一开始就带有功利性。自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出现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就具有明显的社会本位的功利性,另一方面,教育又不仅是社会的需要,它还是社会的主体——个体人的需要,是人的自身主动发展的需要、生活享受的需要。因此,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表现为外在的强制性的方面,也表现为主体人的内在需求,教育的发展应该服从于个体人的自由选择、幸福享受、理想追求。从这个角度看,教育又是“去功利性”的。我以为教育的本真实际上就是“功利性”与“去功利性”,或者说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矛盾统一体。
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已经无奈地承载着太多的外在功利性目的,教人向善和谋求美好生活的目标正被获取物质利益的目的不断弱化、遮蔽,成为严重背离教育“去功利性”的一种“异化”教育。
我们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就是依据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宏观背景,正确定位社区教育的发展,注重教育本真的实现即“去功利性”,为个体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我们将继续服务于百姓,让人们最大限度地享受社会发展的物质、文化成果,彰显教育社区的特有魅力。
省常中校长张耀奇——
功利主义正在逐渐侵蚀我们的学校,就像本该洁净的河流渐渐受到了污染。
作为校长,我们的职责是让学校这条河永远清澈洁净,让每一位学生都健康幸福地成长,并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让全社会天更蓝,水更清,人民更幸福。目前至少可以做以下工作:一、为所有学生提供完整的教育,根据教育基本规律,开足开齐所有课程,让学生得到比较充分全面的发展。现在有些学校,提供的是残缺的教育,以提高学生成绩为唯一目的,片面追求“升学率”,与升学考试无关的课程不开,学校活动基本没有。二、给每一位学生热情的关爱。总有一些家长利用自己的权势,希望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多一份关心。他们的出发点不能说有多错,但教师受了他人之情而在学生面前有所偏心、偏爱,那么对其他同学是不公平的,也是违背师德的。三、给每一位学生提供相等的机会。机会的不平等往往是最大的不平等。对于学校而言,小到推选班干部,大到推荐出国,这些机会对每一位学生应该都是公平、均等的,不能有任何的偏颇和照顾。这对任何学校都是考验。
市一中校长任欣伟——
一位诗人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了,以至于我们忘了为什么出发。”“如何淡化教育功利性”,这是一个尖锐深刻的问题,也是需要谨慎讨论的问题,可分解为三个问题:教育有没有功利性?我们真正反对和拒绝的是什么?如何遵循教育规律,淡化功利。
教育自古就有明显的社会本位的功利性,我们真正要反对的是教育的急功近利。试金石是:看学校办学时究竟是不是遵循教育规律全面育人。中国人考量一所高中,首先看它的高考升学率,而美国的标准是:培养知识精英、负责任的公民和有独立思考和独立价值观的人。
如何淡化教育功利?市一中在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一是办学生喜欢的教育,努力让学生喜欢课堂,喜欢学校设计的课程和活动,喜欢班主任。二是办学生做主人的教育,学生能做的事情,老师决不替代,老师是顾问、指导和啦啦队员的角色。要求学生做到“自我设计”、“自我诊断”、“自我完善”。三是办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教育,在课堂上留时间给学生思考,提倡“课堂追问”;倡导学生“与校长面对面”。我常跟学生说:20岁之前不狂就是没有志气!当学生心中埋藏着巨大梦想的时候,学校就要营造有利于他成长的土壤,让他们的精神成长得更加强大!
北郊中学校长严玉林——
近日,知名高校南京大学的110周年校庆引发网友热议。校方发表声明,此次校友接待工作将遵循“序长不序爵”的原则,即只按年龄、入学时间早晚,不以官位论大小论位次。南大校庆“不论官位”的接待原则之所以引起轰动,实在是因为高校“行政化”、“官化”之传统盛行之故。“官化”是当下教育功利化的典例。
中央电视台曾经播出一段北大校长与耶鲁大学校长的对话。当要求两位校长写出学校最杰出的五个毕业生时,北大校长写出的五人无一例外都是学识渊博、精通学问的各类科学家。而耶鲁大学校长则写出了包括演员在内的多种行业的人。理由是,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和魅力。这个细节显示了两所大学校长对“杰出”的不同价值观,这也正是当下教育界对“人才”的不同解读。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浮躁心态、急功近利已经影响到了教育这片净土。
“知识改变命运”等渲染性的口号,压迫着莘莘学子为了升入高一级更好的学校而在题海中废寝忘食,焚膏继晷。而升学质量也成为了教师水平的衡量线,成为学校的立身之本,这样的社会现实让人心痛。教育者的目光要投向远方,这“远方”是一个独立个体的人格顶峰,是一个学校的高瞻远瞩的育人观,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王亮伟——
面对“千军万马”参加高考时,有人觉得教育就是“为了升学”;面对经济危机毕业生就业困难,有人又觉得教育是为了“解决饭碗”,职业教育培养人也往往重视的是“适销对路”;面对社会上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如生存环境、人口膨胀、心理健康、道德文明、网络毒瘾、社会公平等,都从教育找问题,有人认为“最大的问题是教育”,要求教育解决这个或那个问题,实际上是“难为”教育,让教育自身去解决经济社会的所有问题,那是最天真可笑的事情。多年来,教育功能渐渐“去本原化”,越来越功利化,严重影响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行为。
教育不仅是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同时也要为人的发展服务,不仅解决知识、技能,还有道德、生活、人际交往、参与社会活动和民主意识、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等。“以人为本”要落实到具体的人,要从体制、内容、方法、评价等办学行为上面向每一个人。教育公平应该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达到人尽其才的公平。起点公平才是公平,枪一响,不同的人跑出的成绩会不一样。如果拿一根绳一拉,跑得快的慢一点,跑得慢的快一点,最后大家都跑得一样,就是均衡发展,这是不行的。教育的形态应该是“和而不同”。中和是办学行为的理想境界。
北郊中学初中部校长陈小平——
我反对“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提法,人民在不同层次人心目中是不同的,落到老百姓心中,人民就是我自己。中国传统社会对教育的评价,衡量人往往以成功作为标记,分数高、考个好学校就是成功。校史陈列、媒体宣传中,考取北大、清华才是光彩的成功,我们办教育的人也没有办法。教育有了类似经济GDP的标准,教育GDP就是分数,教育不能量化,但现在却量化了。
“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但只有分数过不了明天。”我想一个人走上社会,影响其发展最重要的是责任感、合作能力和对自我的正确认识,这才是成熟的标志。社会更需要优秀合格的劳动者,我们要办“对民族负责任的教育”。我到北郊初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扭转师生对分数的过度关注。我相信,校长有多高境界,老师就有多高境界。第二件事,是班集体建设,真正让学生担当责任,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能力。第三件事,是课堂转型,向课堂要效益。两个月下来,学生成绩都上去了。我想,关注生命成长是最重要的。
朝阳中学校长肖韩——
我校是一所普通初中,60%学生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些被称为弱势群体的孩子,不但学习基础较差,心理上也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于是学习成绩不佳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为了应对社会公众中的绝大多数人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来评价和认同学校的现实,也为了使学校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有立足之地,抓成绩、谈分数是无可厚非的,更是理直气壮的。但我们更多关注学生学习成绩是如何获得的,是靠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加班加点获得呢?还是通过学生自主、积极地探索获得的,这关乎我们的育人目标。因为分数、高升学率不是目的,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才是我们孜孜以求始终咬住不放的终极目标。为此,我校积极倡导创设智慧课堂,强调教学方式转变,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习品质。另外,我们在抓成绩、谈分数的同时,更多思考给予这些孩子比“分数”更加重要的东西,即健康的人格和健康心理以及做事能力,并为这些孩子有一个阳光的心态与幸福的人生一直努力着,这是我校面对现实的理性思考和选择。
第二十四中学副校长殷涛——
“我们好像什么都有了,可是怎么还不幸福?”教育承载了多少代人对幸福的渴望、追求和美好愿望,可我们的老师感受到幸福了吗?如果教育带给人的痛苦大于幸福,我们还要苦苦追求它干什么?如果幸福只是教育许给未来的一张空白支票,我们还要苦苦坚守干什么?如果我们不能让教育的过程更加幸福,那我们还要聚在这里干什么?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让幸福成为教育的现在进行时。只有幸福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有幸福感的学生。海选班主任,让我们的教育者更多地获得来自被教育者献给的掌声和鲜花,这种评价带来的职业幸福体验远远比行政发奖状,评称号带来的幸福和尊严感。问题是,还有很多没有得到小红花的班主任呢,他们幸福吗?为此,我认为,关注老师的幸福生活、给予人文关怀是必要的,但老师的真正快乐来自专业发展。专业发展到一定水平,许多问题就是浮云了。这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局前街小学校长李伟平——
教育是一份“静悄悄”的事业,教育是一种“慢悠悠”的艺术,我们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局小秉承“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实现了由“传授知识”到“促进人的健康主动发展”的提升,确立了学校教育中的“儿童立场”,以此来淡化教育的功利性。
教育不需要花拳绣腿的包装,不需要富丽堂皇的处所,更不需要孔雀羽毛似的装点。在这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却又不乏喧嚣与浮躁的时代,局小以独有的宁静坚守着教育的本真。“那种形式主义、空架子的光为校长脸上贴金的事坚决不做。”只做有利于学校师生发展的事。
在日常工作中,局小关注儿童、研究儿童,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开展教育活动,着眼于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引领并满足儿童的成长需要。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王冬娟——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只有当知识真正地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和‘人生境界’时,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只有当为学生发展提供了适合的教育、有保障的教育和各得其所的教育时候,教育才能成就未来。”实现这一美好的愿望不仅需要政府、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更需要教师的激情投入、理性思考和智慧创造。
在当今各类赛事接连不断、重叠频现的背景下,学校如何淡化功利,将发展的重心从关注名师培养更多地转向每一位普通教师的成长,通过成就每一位教师为学生提供“各得其所”的教育,成就每一个孩子主动而健康、全面而富个性地发展,这是学校管理可以且应该能所及的教育使命。近年来,我校创新管理机制,将教师的成长之根深深地扎在日常的研究性变革实践中,通过蓄势、借势、造势营造教师主动发展的文化场,在实现“每一位”教师真实成长的同时,让教师真正享受职业的尊严与幸福。
博爱小学校长巫惠群——
淡化教育功利,不是教育部门就可以做到的,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美国,管道修理工和州长可以住在一个小区;在日本家庭中,孩子的理想是做一名鞋匠、一名花工同样受到家长的赞扬。只有形成这样一种社会文化,才能从思想的深处淡化教育的功利性。
作为小学虽然承担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学生的任务,起着为人才的成长奠基的基础作用,但是义务教育的真正使命和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人的综合素养的提高,不认识到这一点,学校的办学目标即使明确,也难免存在着方向上的错误。
博爱小学多年来以德育为抓手,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注重活动的全员参与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目前我们的“博爱奥斯卡”“博爱诺贝尔”、“博爱吉尼斯”三大品牌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了综合素养,感受了校园生活的幸福。
西夏墅中心小学校长薛辉——
教育本不是工厂,却也要像工厂流水线一样生产相同的产品;教育本不是军事,却按照军营的管理方式来标准化管理;教育本不是经济,却被当作拉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当作经济服务的工具来看待……
教育本是要引导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生命个体主动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教育要让每个人自由的生长,应该是对生命的涵养,使之“自由地生长,并启迪其自由的天性”,让他们“负起超越自身存在的责任”(雅斯贝尔斯)。教育不是挖掘分数的机器,不是升学的工具,不是谋取职位的阶梯,而是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载体。学校应该给学生什么?应该给学生幸福的人生,培养快乐的人、具有审美精神和和谐发展而有创造能力的人。
百草园小学校长茅心荷——
功利性教育,重智育轻德体,重特长,轻全面;它关注成名成家,忽视做人教育。它一味强调为将来职业作准备,是一种过分看重实用性的急功近利的狭隘教育。这种唯智倾向的教育,首当其冲的对象就是所谓差生。有部分教师,自以为学生好坏之分的标准在自己的心中是一杆没有误差的秤,却很少去关注“差生”的生命状态。有的老师常常会戴着有色眼镜议论:“这样的孩子不会好到哪里去!”
教育要淡化功利性,实质也就是要关注学生尤其是“差生”的生命状态,要给予他们心灵关怀。这和医生关注病人的生命状态几乎同出一辙。
我校在日常工作中积极践行如下“幸福承诺”:对孩子微笑,任何一个孩子不会受到冷落和歧视;与孩子交谈,每一个孩子都能和老师平等地对话;让孩子自主,尊重孩子的意志,张扬孩子的个性;给孩子机会,每一个孩子的特长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为孩子着想,使每一个孩子都能都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延陵小学校长苏渊——
教育究竟是为了一门手艺,一个体面的工作,还是为了获得全面的人生?
家长应该花时间和精力倾听孩子的内心需要和心愿。有时候,特别是年幼的孩子,无法明确表达自己的内心需要和心愿,需要家长化时间和精力去观察,领悟到孩子的选择。家长和孩子之间应该经常讨论、对话,让孩子和大人一起参与决策。最近,NBA最大的热门话题就是横空出世的华裔球员林书豪。2010年,林书豪实现了自己NBA的梦想,但仅仅一年后他却不得不因为联盟停摆而面临事业的选择。NBA没有工作合同,而大洋彼岸的CBA却不断抛来橄榄枝,薪酬、赞助、发展空间似乎都要比NBA好,但就在林书豪犹豫的时候,家庭再次为他指引了方向。当有国内经纪人劝说他来CBA时,林书豪的母亲淡淡地说:“再让书豪坚持一下吧,那是他的梦想。”奥巴马关注到了林书豪,他说:林书豪成功的意义已经超出了体育的范围。
真正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的能动的自我塑造过程持续下去,让一个人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理想,有改变社会的能力,成为饱满而全面的人,享受人生最高的精神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