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末,我市60岁以上户籍人口已达73.4万余人,占比20.2%,其中六成以上为空巢老人;预计2020年,我市老年人口比例将达24.1%。这一数字标志着我市已进入老龄社会。
每个人都会走向老年,如何让老有所养的保障无恙且永固可存?每年,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会有诸多涉及养老的“建议和提案”。事实上,“养老”亦已成为各级政府“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对于这些建议提案,政府究竟办得怎么样了?春节前,记者对此进行了追踪采访。
建议《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摘要 市人大代表张荷美
一、加快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大力推进养老机构与设施建设。1、制订与养老设施建设相关的强制性标准和指导性技术指标,在城乡规划和旧城改造中,将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纳入整体规划。2、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运用市场机制,动员、引导养老机构连锁加盟,形成常州养老服务体系框架。提高养老机构的整体服务水平,达到不同类型老人的养老需求。
二、加快行政管理机制改革。建议组建老年事业管理局,成立养老服务事业投资机构,为养老机构的良性循环建立长效机制。
三、对公办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和非营利的福利机构应统筹规划,可作为基础养老,基础养老的标准应统一,确定养老机构的性质及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将养老护理员纳入公益性岗位范畴。
四、加快老年产业和养老护理培训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老年产业,既满足老年人需要,又可创造上千万工作岗位。提高养护人员的工资待遇,制订统一指导性工资标准和增值办法,稳定养护队伍,加快队伍建设。
五、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明确划分养老机构和入住老人的权利和义务,依法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
提案《应对人口老龄化 发展居家养老是首先》摘要 市政协委员朱可菲
一要突出政府主导。各级政府要把应对人口老龄化纳入城市建设发展战略,把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社区发展规划,为发展居家养老创造有利条件。要大力发展和推广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促进居家养老服务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二要整合社会资源。一要积极培育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二要充分利用社区现有资源,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老年人医疗、护理、健康教育等服务。三要加强社区“老年人生活圈”配套设施建设,为老年人改善居住环境、就餐、就医、学习、健身、购物、休闲提供方便。
三要培育专业队伍。一要着手建立专业化、规范化培训机制,有计划地培训大中专养老服务专业人员;要重视提供社会化护理队伍培训,开展在职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逐步实行持证上岗。二要拓展服务内涵,要从单一提供生活护理向开展精神慰藉拓展,从生活照料向康复指导等技能延伸,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三要稳定队伍,建立与养老服务人员相适应的工资标准和福利待遇,激励他们爱岗敬业热情,稳定队伍。
调查:养老保障工作有待进一步提升
那么,我市养老机构、居家养老的状况到底如何呢?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需要护理的老人一床难求,而管理一个养老院则更让人时时害怕,养老院的权益谁来保护?
今年82岁的周婆婆在戚区社会福利中心已住了2年。此前,她是“居家养老”一族,请了个保姆在家,但两年前,保姆生病辞职了,周婆婆只好到儿子家中一起生活。可儿子还没退休,媳妇要住孙儿家带孩子,白天,周婆婆仍然是“独居老人”,她遂主动提出到福利院住。
周婆婆住的是自理区的“标间”,两人一个房间,配有卫生间,空调、电视机等一应俱全。住养老院后,女儿几乎天天来看她,烧点菜带给她,闲暇时,和其他老人、护理人员聊聊天,定点吃饭,有人洗衣。“在这儿哪会不好呢?”周婆婆显然对自己在福利院的生活很是满意。
“像周婆婆这样能自理的人,养老院的床位相对还宽松些,真正一床难求的是那些需要护理的老人。”张荷美说,福利院护理区的床位总有人在排队。采访那天,恰好碰到一个老人搬进护理区,张荷美说,那个床位是刚刚空出来的,还没办交接手续,他们就迫不及待地住进来了,就怕再来人抢了床位。
记者从民政部门得到的资料显示,我市城区养老机构的入住率为90%,为何一方面一床难求,另一方面又有床位空置呢?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处长郑跃声称,一床难求的现象主要在市区,市区的养老床位需大于供,而床位空置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收费标准的问题,由于大多数民营养老机构是市场运作,政府仅有小额补贴,对于一些家庭条件稍差的老人来说,难以承受;二是养老机构自身医技力量比较单一,不容易吸引老人入住;三是一些处于城郊接合部的养老院,由于交通不便、知晓度不高,入住率较低。不过,随着政府养老床位倍增计划的实施,这一现象将逐年缓解。
养老机构在发展的同时,养老院的管理人员却在时时担心:老人千万别在养老院出事情。张荷美在她的“人大建议”中,谈到目前养老机构存在问题时,就提出:老人意外伤亡事件在养老机构经营中时常发生,要解决纠纷,养老机构时常处于“弱势”,权益难以保障。同样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武进夕阳红康乐中心院长钱丽芳,“老年公寓是老人养老的一个机构,并不是老人24小时的监护人。”钱丽芳说,“老人一旦在养老院发生事故、而且大多数是因自身疾病引发的事故,碰上不理解的家属吵闹时,养老院该怎么办?”
“养老机构的权益保障也许不是地方政府能解决的,但我把问题提出来,就是希望能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只有解决了养老机构的后顾之忧,养老机构才能更健康地发展。”张荷美说。
绝大多数老年人希望在家里养老,可在家里养老,政府到底能为老人提供怎样的社会化服务呢?
现实生活中,老人都希望在家里养老,“如果不能和子女生活在一起,至少还可以生活在熟悉的街坊中。”对于居家养老的老人们,为他们提供怎样的社会化服务,才能让他们在力不从心的老年生活中获得更大的幸福呢?
2012年元旦开始,家住青云坊的劳模刘凤娟家新来了一位钟点工郭阿姨,和以往不同的是,郭阿姨的服务中,有部分是政府居家养老援助送时补贴服务。从2010年开始,我市将90岁以上的老年人纳入政府的援助服务范围,每月享受价值200-300元的养老援助服务,目前受益人群已达4000多人。在天宁区,20个社区的200多位老人,每周可以根据民族渔舫发布的菜谱预订下周的餐饮,然后告知社区,这样,他们每天都能吃到送上门的午餐。这样的送餐、助餐点,全市已达50多个,受益老人600余人。我市居家养老服务目前就是这样的方式:依托社区,以送餐、送时服务为主。可朱可菲仍觉得有些“不太靠谱”,她说,社区工作人员事务本就繁杂,即便有心也无力更好地去做好居家养老的服务工作,况且,这项工作的专业性比较强,并非兼职打杂就能做好的。
天宁区居家养老援助服务项目经理周静华同样认为,想要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必须有专业机构,走企业化、社会化的运作道路,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扶持、支持”,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舆论导向的支持。周静华所在的公司,目前主要运作的是政府居家养老援助服务项目,每周一次,定时定点定人为天宁区低保老人、市级以上劳模、70周岁以上归国华侨、离休干部以及90岁以上老人提供助洁、护理、送餐、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老人的需求以日常保洁为主。
周静华说,目前他们的援助服务对象约为200人左右。对于老人来说,这样的服务普遍比较受欢迎,但一部分老人的子女似乎并不欢迎这种形式,常常流露出“不如拿现金更好”的想法。同时,从服务对象的人数也反映出,很多可以享受政府送时补贴服务的家庭,并没有要求专业服务人员来送时服务,而是由子女“代劳”了,这其中,肯定有部分“服务”流于形式。因此,政府如何更好地推进送时补贴服务,不让这种服务流于形式,让更多的老人能真正地享受到服务,还有待于相应措施的进一步完善。
从业人员的高龄化、专业护理人员的缺乏,成为养老事业发展面临的一大瓶颈。
采访后的第二天,张荷美给记者的QQ留言:其实养老机构最核心的养老需求是医疗和护理,但资源极为缺乏。
养老机构医疗护理人员的极度匮乏,并不是张荷美一人独有的感受。不妨先来看一组数字:
戚区社会福利中心,护理员的平均年龄为50岁以下,大多为本地女性,护理员与老人的比例,自理区1:10-12;介助、介护区1:3-6;武进区夕阳红康乐中心,护理员年龄从45岁至60岁不等,大多为外地来常人员,平均比例为1:5;天宁区洪润·晚晴助老服务中心,援助服务员平均年龄为46-47岁,女性为主,本地、外地人员各占一半。不难看出,目前养老服务护理人员的年龄偏“高”,且以外地女性居多,这样的人员构成,很难满足日益发展的养老护理需求。
“年纪轻的人谁愿意来做护理老人的工作啊?让他们到老人的房间去看看都嫌有味道,不要说让他们去为老人擦身护理、倒屎倒尿了。”钱丽芳实话实说,尽管目前她的“康乐中心”中,所有的护理人员都是持证上岗的,但大多数人都是后来培训的,而且现在想要招人,尤其是想招年纪轻点的,几乎不可能。随着原有护理人员年龄的升高,今后的护理工作该怎么办?她也正在为此发愁。
周静华也说,市场上根本招不到专业的服务人员,他们的服务人员都是招回来之后,再参加总工会、民政等部门的培训后才上岗的。即便如此,这样的培训还是解不了“近渴”,居家养老服务想要实现真正的社会化,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拥有全面技能的家政服务人员,但这样的人才,仅靠一天两天的培训是根本无法造就的。
对于护理人员匮乏的现状,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处长郑跃声说,今年,民政部门将进一步加大护理员的培训工作,从重技能向重护理的培训方向发展。
一位20多岁的居家养老援助服务员说:我的想法很简单,能实实在在地去帮助这些老人,帮到一个是一个。
天宁区洪润·晚晴助老服务中心有一位二十出头的大学生服务员小周,目前正为4户90岁以上的老人服务。在一群平均年龄45岁以上的服务员队伍中,显得很“另类”,而且,她还是自己主动找上门要求干这一行的。
小周说,她从小就喜欢听老人讲过去的事,考大学填报志愿时,原本想填社区服务管理类别,但因家人反对而作罢。去年3月,大学毕业来常工作的她偶然得知洪润·晚晴助老服务中心在招服务员,便主动找上门去,要求为老人提供服务。
因为是兼职,在近一年的助老援助服务中,小周都是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去为老人服务的,帮老人打扫卫生,听他们讲过去的事,在真诚的相处中,她获得了老人的认可,而她自己“收获的感动也很多很多”。因为,即便子女孝顺,有时老人也更愿意讲给外人听,而她恰好充当了这种角色,让老人有倾诉的对象,获得精神的慰藉。“只要在常州,我就会坚持做下去,做他们的倾听者,实实在在地帮助一个老人是一个。”小周的想法简单、真诚而实在。
“我们这儿老人的精神慰藉工作,除了家属,主要依赖志愿者来完成。”张荷美说,由于福利院专职护理员工作繁忙,很难有更多的时间陪老人们搞活动,让他们更多地享受到精神的慰藉,于是,只能更多地依赖到福利院搞活动的志愿者,所幸的是,他们拥有10多个共建单位的志愿者,几乎每周都有志愿者来福利院为老人表演节目,和他们互动游戏,陪他们聊天、逛公园……
然而,更多的养老机构并没有如此多的志愿者可以依赖,他们的精神慰藉又该依赖谁呢?
心声:应对老龄化社会,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建立有远见的政府”
元月20日,龙年的脚步越来越近,连久违的太阳也出来露了下脸。
上午9点,圩墩公园内原本安静的戚墅堰区社会福利中心,顿时热闹了起来。常州市义工联合总会戚墅堰义工站一行60多名义工,到福利中心为老人们表演节目、贴春联。看着老人们脸上漾着的笑容,福利中心主任张荷美也由衷地高兴起来。
张荷美,戚墅堰区社会福利中心主任,从2007年成为人大代表的那天开始,她每年的建议几乎都和老年人有关。2010年,她将这份题为《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带到了省人代会,成为省人代会6个经典建议之一,不仅在省人代会期间进行了现场交流,并随后就此问题进行了全省调研,这让张荷美无比自豪。
“到福利中心工作前的5年,我一直在戚区花苑社区工作,这个社区生活的大多数是老年人,尤其以空巢老人居多,与老人的交道打多了,对他们的了解也增多了,从那时起,我越来越觉得,老年人的问题已经不是子女是否孝顺的家庭问题,而是必须要政府重视并提前规划的社会问题。”
“没有政府牵头,什么事情都办不了,也办不好。”同样关注养老工作的市政协委员朱可菲,和张荷美有着同样的感慨:应对老龄化社会,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建立一个有远见的政府。
朱可菲,作为天宁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政工作是她的分工范围。去年,一个全国性调研的契机,让她对全区乃至全市的老年保障工作进行了一番更深入的调研,并最终形成了这份《应对人口老龄化 发展居家养老是首先》的提案。
朱可菲说,按照我国国情,机构养老目前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一床难求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特别是民营养老机构,还形不成规模;况且,相比较而言,机构养老的成本仍然偏高,再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老人不愿意离开生活多年的环境,因此,居家养老不失为养老的首选。但问题在于,目前我们的家庭已形成“4+2+1”的模式,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完全靠子女来负责老人的养老服务,子女不胜负荷,也无法照顾周全,所以,才必须由政府来规划、解决老龄化社会必然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朱可菲认为,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政府必须统一规范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的标准,因为,即便是分散型的居家养老,政府也要制订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如送餐点的食品安全、为居家养老老人提供服务的企业的准入门槛等,都必须由政府来把关。朱可菲还提出,在解决了老年人日常生活起居等物质问题后,他们的精神问题更需要重视,要建立一支队伍,尤其是要扩大志愿者队伍,但这支志愿者队伍并不能停留在梳梳头、打扫打扫卫生这种浅显的层次,而是要懂一点心理、社会学等方面专门知识的志愿者队伍,才能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
办理:已基本形成以社区服务为依托、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数据显示,2010年末,我市60岁以上户籍人口达70.1万人,2011年末,这一数字就已上升至73.4万余人。面对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群体,我市养老服务体系是否跟得上发展需要呢?
民政部门答复: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社区服务为依托、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至2011年底,我市共有养老机构91家,床位13424张,其中公办养老机构57家,床位8371张,民办养老机构34家,床位5053张。全市各街道(乡镇)均建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所有城市社区和40%的农村社区建有居家养老服务站,其中A级以上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738个。
针对居家养老服务,市政府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和措施,资助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对困难特殊老年人和高龄老人实行援助服务,并两次提高资助标准。市区在老年人相对集中的居民小区建有老年日间服务中心和助餐点50个,其中,天宁区以政府资助企业的模式创办了“天宁老年助餐配送服务中心”,为23个社区的200余位老人提供助餐服务;由常州市、钟楼区两级民政部门打造的“12349”便民为老服务信息平台目前已与我市知名的家政、维修等8个大类近120个服务单位签订免费加盟协议,为市民提供各类生活服务。同时,将全市90岁以上老年人纳入到政府的居家养老援助服务范围,享受价值200-300元的养老援助服务,并加快发展各级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真正实现“老有所学”。
在机构养老方面,我市早在2010年就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编制了《常州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和《常州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2010-2020)》,明确了我市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将原有养老机构一次性建设补贴标准上调1000元,把租赁创办养老机构和现有养老机构新增床位纳入补贴范围。2011年,仅市区就有3家租赁场地创办的民办养老机构得到了政府26.8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1家民营养老机构得到了政府93.8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同时,加快推进了市德安医院迁扩建工程,该项目建设床位1800张,集老年人医疗、康复于一体。以市福利院全护理大楼为依托,建成投运全市首家爱心护理院,目前入住率已达77.5%。
针对代表、委员提出的“培育专业队伍”的建议,市民政部门也加快了队伍的培训计划,与新加坡宜康集团合作开展的全市养老服务机构负责人培训项目圆满结束,已完成4期116名养老机构负责人的培训任务;与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合作轮训项目也有序开展,已有1500余名护理员培训结业。目前,家庭护理员中,持证上岗人数达1500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