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常州籍女子举重世界冠军宋志娟:“斤斤计较”

来源:常州日报 2012/4/12 发布时间:2020-09-23 浏览量:14

这是由一位从溧阳南渡乡下飞出的“80后”的故事,承载着中国女子举重项目的辉煌,寄托着对这项事业的关注、思索与向往。

瞒着父母练体育

宋志娟出生在农村,性格外向,小时候就像男孩一样好动、顽皮。“我跟随哥哥一起抓鱼摸虾,爬树、斗田鸡,总是有一股不愿服输的劲。从上小学开始体育成绩就比一般人突出,跑步、跳绳、仰卧起坐等项目都比同龄人占优势,三年级时被学校体育老师选中加入校运动队,每年代表学校到市里参加篮球和田径比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不过,对女儿在小学当运动员,宋志娟的父母一直不同意。“那时家里条件不好,营养也跟不上。爸妈怕我累着,太苦。可我当时就喜欢训练,每次训练我都要偷偷瞒着父母,找各种借口说为什么会晚回家。另一方面学习成绩也不能落下来,不管训练回去多晚都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从来没有因为训练耽误过学习。”

宋志娟告诉记者,那时她心中的动力就是看到一起训练、比她大的孩子因为成绩突出被选中,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被教练看中。直到常州的曹国良教练来到宋志娟家里要她去练举重时,父母才知道她原来一直在参加体育训练。

“记得那时教练来挑我时,让我做了几个跟举重有关的动作,看得出我的协调性比较好,有幸被挑中,这样我就实现了自己的第一个目标。”

回忆在常州的3年学习和训练,宋志娟用“紧张”两字做了概括。因为那时不知道自己还能有更好的出路。一心就是想着好好训练、学习,争取考上中专,回到家能当个老师。如果比赛拿到冠军或成绩达到一级就能有机会留在常州工作。经过一年多的业余训练,宋志娟对体育的感情日渐加深,知道常州出过游泳的奥运亚军王晓红、技巧的世界冠军周再军等一批名人,每一位都是自己非常崇拜的偶像。

将来我也要成为他们那样的冠军!愿望就这样萌发,伴着艰苦的训练。半年的基本动作磨练为宋志娟以后的举重事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第二年她就获得了参加省比赛资格,并一举拿到了省冠军。在1994年第十三届江苏省运会举重比赛结束后被选拔到了八一体工队。

刚到八一队,生活和训练都不太适应,一下子就病倒了。那时最想做的事就是回家。十个手指头上都有血泡或水泡,吃饭不能拿筷子、写训练计划不能拿笔,看着手就想哭。每天都是早睡早起,每堂课都比别人练得多,有时间就练技术动作,空余时间就是去做治疗、看书学习,让自己的身体精力充沛、精神饱满。

斤斤计较:从失败走向成熟

第八届全运会开战了,宋志娟给自己定的任务是前三名,甚至想拿冠军。

一切准备就绪,比赛开始了,宋志娟抓举完成得很成功,并且排列第一,挺举开始,在后场活动得也很轻松,第一把试举上场,整个动作都完成了,但最后支撑却没坚持住,很轻松也很遗憾地失败了。台上下来后心里想着:没关系,还有第二把机会呢。接着上场,没想到翻铃居然都没成功,感觉体力一下子消耗光了,全身的气都泄了,脑子里一片空白,第三把试举也是稀里糊涂就失败了。“比赛结束了,我除了后悔还是后悔,这么多年的努力就因为自己的一时放弃而付诸东流了,自己连哭的力气都没有。回到北京总结比赛,其实当时心气太高,实际能力还达不到这么高水平,比赛经验又不足,训练成绩和技术动作都不够稳定,心理素质更是不过关……总结之后才知道这次的失败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这次的失败对宋志娟的打击非常重,并且延续到了1998年的世界锦标赛。站在第二名的领奖台上,听到奏着别的国家的国歌,宋志娟心里有了无数个想法,想到无脸面对祖国对自己的培养、领导的关心、教练和队友的鼓励帮助,更怕父母为自己担心。“当时都不敢回国了,再也不想练举重了,可这些都想完之后又不甘心、不服气,为什么自己的训练成绩一直都还可以,平时也比别人练得用功、刻苦,一到比赛就发挥不出来呢?领导和教练一直都很看重我的将来,从来没有放弃过我,如果我自己都放弃那怎么对得起他们啊?”

从头开始、从零做起、调整心态、面对现实,把每一次专项训练课模拟成比赛现场,慢慢克服了心理因素造成的紧张反应,脑子里越来越清楚每一步都在做什么,并能克服不足的地方。1999年开始,每一次比赛宋志娟都抓住机会,并且一次比一次发挥得出色。

2001年第九届全运会,当时宋志娟的训练成绩并不是全国最好的,但她这次心中明明白白,只要比赛发挥稳定,把平时的训练成绩拿出来就行。

“抓举比赛开始,我就想着怎样一步一步做好技术动作,不要急于求成,每一把试举加重都是要确保能成功的,只有保证成功率才能发挥最好成绩,举重就是斤斤计较的项目。比赛结束,我终于拿到了冠军,并打破全国纪录,到目前为止,抓举全国纪录仍然是我保持的。”

最关注的,不是当初的辉煌

2002年是宋志娟表现最为出色的一年。这位常州姑娘先是在世界杯上拿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后又在世界锦标赛中囊括了抓举、挺举和总成绩三块金牌。

“世界锦标赛前一个月,我受伤了,连呼吸都困难,只好先静静休养,一个星期做3次专项治疗。这段时间让自己疲惫的身心得到放松,心情也宁静了不少。比赛前一周自己的水平已恢复到训练时的70%至80%。当时我就想,3项比项中自己的抓举是强项,拼一项世界冠军应该没问题。思想没有负担是最终夺冠的重要因素。”宋志娟清晰地记得,自己的第一把抓举就完成了100公斤,良好的开端奠定了胜利的基础。三块金牌的获得与战术得当有很大的关系,当然这次宋志娟的心理优势也为她带来了很好的运气。“好多选手平时训练的成绩都相差无几,关键是看临场发挥了。”

站在第一名的领奖台上,听着雄壮的国歌,宋志娟心中无比激动,这次是为自己高兴、自豪,10多年的辛苦付出终于没有白费,终于像少年时心中的偶像那样为祖国、为家乡人民争光了。

因为长时间的超负荷训练,身上的伤病越来越重,2003年宋志娟右膝髌腱韧带断裂,最终选择了退役。与她同时代的另一位江苏选手陈燕青如今已是苏州体育局副局长,这位前奥运冠军感慨地表示过:“如果没有宋志娟,我的体育生涯不会走得如此之长,那个时代女子58公斤级别中国选手优势突出,几乎就是我跟她的抗衡,我们之间互有胜负、相互较劲,共同为祖国争光。”

“在我最初进国家队时,并不理解老一辈运动员做出的奉献,为了能让举重成为奥运项目,当时在一些级别的比赛中会采取让出金牌的做法,以增强这个项目的普及性。而当我进国家队后,让赛已淡出舞台,举重最终成为了奥运项目。”宋志娟感慨地回忆着。

退役之后,宋志娟进入北京体育大学攻读本科,同时在八一体工队担任助教,这段经历让她对科学与体育的关系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女子举重有了更多的关注。

“就拿训练而言,我们现在更多地运用科研的力量,测量选手的血、尿各项指标,进行专业跟踪,这样能保证选手的体能与训练强度之间达到最佳效果。运动极限的打破一定是仰仗技术的。”

“举重运动是力量型项目。对选手的生理机能要求高,以往我们国家在选材上有一个误区,认为选手个子矮是优势,而现在的欧美选手成绩突出者,几乎都是身材匀称。身体功能的协调其实是很重要的。另外,在选材、训练和竞赛中,心理品质的指标和研究也极为重要。我们需要好好地思考,重整江山。”退役后的宋志娟对女子举重仍然是情有独钟。 林以勤

人物简介

宋志娟:1980年9月出生在江苏溧阳南渡,1991年7月至1994年9月在常州市少体校上学训练,1994年10月至2004年11月为八一体工队举重队运动员(1998年至2004年在国家队训练)。2004年12月至2008年11月为八一体工队举重队助理教练。

1999年日本世界大学生举重锦标赛抓举、挺举和总成绩三项冠军,并打破三项世界纪录。

2000年捷克世界青年锦标赛抓举、挺举和总成绩三项冠军。

2001年第九届全国运动会冠军。

2002年匈牙利世界杯冠军,并打破抓举世界纪录。

2002年波兰世界锦标赛抓举、挺举和总成绩三项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