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政:生活垃圾分类管理

来源:常州日报 2012/4/16 发布时间:2020-09-23 浏览量:14

跻身全国文明城市的常州需要对生活垃圾分类管理

绝大多数市民对此举双手赞成

外地已有城市通过分类实现日处理垃圾负增长

城管:最短时间制定出台可行性方案并广泛征求意见

建议提案追踪

俞申:市人大代表

领衔建议《关于多管齐下推进垃圾分类管理的议案》摘要:

探索实践垃圾分类,是诸多城市破解城市垃圾处理难题、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和生态城市建设,我们建议:

一、出台市级范围内统一的垃圾处理标准和相关规定。对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的具体范围予以认定,并在垃圾箱上标注分类物品的相关说明,方便居民学习使用;

二、对清理垃圾的环卫工人要进行分类垃圾的岗前培训,让每一个环卫工人都成为垃圾分类的宣传员和专家;

三、要宣传倡导垃圾分类意识。通过报刊、小区通告栏等对垃圾分类进行推广宣传;

四、逐步推进垃圾分类推广范围;

五、可选择一些学校、机关和部分小区进行试点,并配备相应的社区垃圾分类指导员,逐步引导我市广大市民树立垃圾分类的知识;

六、加大对垃圾分类的包装、运输、终端处理设施的投入和建设。

蔡留娣:市政协委员

领衔提案《关于推行我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建议》摘要:

目前我市小区生活垃圾采用垃圾箱不分类的收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实现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集中处理水平,建议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一、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制定相关规定措施,加强领导管理。

二、通过电视等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宣传,从政府到市民全民发动,逐步养成分类收集意识和文明素养,也可以通过学生教育,以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

三、小区试点,逐步推行。可先在某些可行性强的高档小区试行,然后逐步在全市各小区推行。

四、合理分类,变废为宝。可以借鉴其他城市或国外一些经验,先实行分类。

五、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引导社会利用垃圾资源,发展垃圾产业,对废品回收行业给予支持,促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

领衔者心声:垃圾分类管理到时机了 

今年“两会”期间,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我市生活垃圾实行分类管理,其中,俞申领衔的人大建议《关于多管齐下推进垃圾分类管理的议案》,有10名代表附议,蔡留娣领衔的提案《关于推行我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建议》也有9名委员附议。究竟是何原因让这么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呢?不妨先来听听两位领衔者的心声。

俞申,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得知记者来意,俞申开门见山:“常州实行垃圾分类正当时”。这些年来,他一直关注着垃圾分类管理问题,前些年就曾提过这方面的建议,但似乎“火候”还没到。今年两会,他“旧事重提”,是因为觉得常州已经在许多方面为垃圾分类管理的实施奠定了基础。首先,常州的城市品质在不断提高,已经成功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之后,如何使这一成果长效化,垃圾分类管理的实施是一个重点突破口;其次,我市的城市长效化管理水平列全国先进行列之后,城市管理的建设将向精品城市方向发展,如何建设精品城市?除了建筑的外观、综合体的建造,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对于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来说,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全体市民的素质,还能让城市得到可持续发展。综合这些因素,俞申认为:“垃圾分类管理是时候可以做起来了。”

如果说俞申的想法是从“城市建设”的大角度出发,那政协委员——常州市花园中学化学老师蔡留娣的想法就是从小事入手了。“我是从老百姓身边的小事来考虑提这个提案的。”她说,在小区里,总看到有人随手乱扔垃圾,不放进垃圾桶里,这似乎与“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有差距,现在,常州又在向生态宜居城努力,管好垃圾,实现垃圾分类管理就显得更加迫切了。蔡留娣说,平时上课,她经常告诉学生,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垃圾的回收利用,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可由于现实生活中还没有做到垃圾分类管理,所以她每次说完后总觉得很空洞无力,无法用实例来让学生们深刻理解。通过此次提案,她希望最起码能做到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的粗略分类。

本报记者调查:居民垃圾分类积极性高 

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与市民、社区息息相关,目前,我市居民对待垃圾分类是怎样的态度?社区对垃圾分类管理是否欢迎呢?连日来,记者在我市多家社区进行了采访。

聚博花园是我市“绿色社区”之一,垃圾处理工作一直做得较好。物业主管卫生的张师傅告诉记者,早在2010年,聚博花园创市“绿色小区”时,曾在垃圾处理上下过大力气,并实行过一阶段的垃圾分类回收。“那时,我们在居民的单元楼前都放着两个垃圾桶,上面清楚标明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但从试行开始,就没有居民按照规定扔。可能是我们宣传不到位,或者是居民还没有那个意识,还有可能是居民确实不知道如何分类。总之,那次试行下来效果很不理想,我们也就没再执行下去。”张师傅说,针对一些有毒有害垃圾,他们曾在小区大门口专门放置了两个垃圾桶,回收旧电池和日光灯管等,不过问津的居民少之甚少。记者特意去看了一下,发现那两个垃圾桶内确实只有居民扔的一些生活垃圾。张师傅说,也有很小一部分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比较强。曾经有居民拿着收集的十几节废电池交给了社区,但是如何处理,社区工作人员也不知道,于是,这位居民只能拿着废电池怏怏而归。

吴家场社区管理着新老两个小区。因为条件有限,老小区吴家场公寓在实施垃圾分类上存在很多困难,如小区里老年人较多,没有分类意识;垃圾分类回收意味着工作量变大,环卫工人人手不足;配套的垃圾分类设施也需要更新等等。“说实话,我们这种老小区,住的都是老头老太,真要让他们懂得去分类,区分什么是可回收的,什么是不可回收,确实比较费劲。”不过,吴家场的物业工作人员也表示,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们还是会去做一些有关环保的宣传工作,比如与环保部门合作,集中回收居民家中的废电池;举行环保知识竞赛等。

新小区嘉宏盛世虽然硬件设施和物业管理都比老小区好很多,但在垃圾分类的实施上,也存在着和老小区一样的困难。“我们在单元楼下放着一个大的垃圾桶,里面分为两个小格,放着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个小的垃圾桶,但是真正能这么分类放的居民很少。而且我们发现,即使居民分开放了,环卫工人在最后收垃圾时,还是把它们都倒在一起拖走,意义不大。”吴家场社区分管城市管理的吴晓岭说。

调查中,记者发现,虽然垃圾分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不成功,但是对待垃圾分类的态度,物业和社区都很积极,均表示出了极高的赞同度。聚博花园的张师傅认为,垃圾分类是提升城市形象的一个方面,既可以美化环境,又节约了资源,可谓一举两得。“在垃圾袋装化之前,我们的垃圾都是随便扔的。但是后来通过政府的大力宣传,垃圾袋装化现在已成为了市民的习惯。所以我觉得,只要宣传力度够大,能深入居民的意识,垃圾分类肯定能做好。”吴晓岭说。

对于垃圾分类,普通市民有何想法呢?家住诺城高第的陆先生和父母住一起。他说,平时家里的废旧塑料瓶,都是用完就扔的,“以前还会把用完的油桶、饮料瓶存起来卖卖,贴补下家用。现在这点钱根本不算什么,所以也就不卖了。”陆先生表示,将来如果实行垃圾分类的话,他肯定支持,“这也算是低碳生活的一种方式”。他认为,实行垃圾分类,意识很重要,需要从小开始培养。

家住陈渡桥的庄阿姨则表示,平时,她会把一些可以卖钱的塑料瓶、旧报纸等收集在一起卖掉,一些不穿的旧衣服,在扔垃圾时,也会分开,放在垃圾桶边,收垃圾的人到时需要就会自己拿走。不过,对于电池这类有毒有害垃圾如何处理,庄阿姨表示困惑,“我家都收集了一大盒废电池,也不敢随便扔。到底要怎么处理?能不能有人专门来回收一下?”庄阿姨觉得,垃圾分类要实行,作为市民首先还是要学会如何区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再加上政府强力推进的话,时间一长,垃圾分类总能变成习惯。

广州样本:去年投入2500万元,分类一年可省处理费7800万元

年近古稀的吴婆婆是个节俭的人。不用说家里的瓶瓶罐罐、废纸塑料,就连在路上看到别人随手扔掉的饮料瓶,她都会捡回家放一起卖掉。“虽然卖不了几个钱,但是浪费了也很可惜。”吴婆婆说,把垃圾分类回收肯定是好事,不过除了报纸瓶子以外,她就不知道还有哪些垃圾能回收了。

不难看出,居民对垃圾分类回收的积极性都很高,且大多数人已经自觉地把“能卖钱的垃圾”分类掉了,可是,留下的无法卖钱的生活垃圾该怎么分类?分类后,对于城市又有哪些看得见的好处呢?不妨先来看看广州样本。

去年4月1日,广州市公布实施了《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成为全国第一个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法规的城市。该《规定》将城市垃圾分为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类,通过生活垃圾分类,把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纸、玻璃、塑料、金属等废弃物进行有效回收利用,变废为宝,使其不再成为垃圾。对于违规者,该《规定》也设立了处罚条例:个人不按规定分类投放城市生活垃圾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每次50元罚款;单位不按规定分类投放城市生活垃圾的,处以每立方米500元罚款,不足1立方米的按1立方米计算。另据媒体报道,去年广州市财政拿出了2500万元用于垃圾分类,其中的1500万元用于购置容器。

今年2月,广州市公布“垃圾分类管理实施成果”:2011年,广州市生活垃圾清运处理总量为504万吨,日均清运处理量为13804吨,人均约1.01公斤/日,年度增长率为-2.8%,首次实现了负增长。与2010年比较,2011年广州的生活垃圾呈现出“两个增加,两个减少”,即:资源回收量增加48077吨,资源回收率增长了1.1%;餐厨垃圾生化处理量增加17152吨,增长率为288%。全市生活垃圾清运处理总量减少了144963吨,年度减量率为2.8%,平均每天减少397吨;生活垃圾填埋、焚烧处理量减少了62569吨,年度减量率为1.4%,平均每天减少了171吨。清运处理总量的减少与填埋、焚烧处理量的减少,两项相加就相当于每天减少了568吨生活垃圾的处理经费,按每吨376元的处理费标准,一年下来,可节省约7800万元。与此同时,兴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平均每天处理生活垃圾7789吨,同比每天减少381.5吨,降幅为4.67%。

广州今年还将推出多项垃圾分类新举措:建立餐饮垃圾清运合同备案机制和餐饮垃圾市内转移联单管理制度,加强餐饮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置流程的监控;全面倡导宾馆酒店取消免费一次性日用品,鼓励生活废弃物再利用,限制过度包装,加大可回收物回收利用力度;研究制定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减量激励政策,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引导群众分类盛放和投放生活垃圾;实行生活垃圾终处理阶梯式计量管理。

常州市城管回应:最短时间制定出台可行性方案

实施垃圾分类管理,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对于我市来说,目前是否可行?

记者从市环卫处了解到,目前我市每天产生生活垃圾约2400吨左右,这些垃圾,93%左右通过焚烧发电处理,7%左右通过卫生填埋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达100%,无害化处理水平已达全国前列。市环卫处处长王炳伟说,目前我国对垃圾处理的“三化”目标,已经从先前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发展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对于我市来说,无害化已经100%了,目前要完善减量化和资源化,这就需要依靠垃圾分类管理来实现。

事实上,这些年来,除了居民、企事业单位自发分类,拾荒者有意分拣,收废人员上门收取可回收垃圾外,我市城管部门也一直在尝试着垃圾分类收集工作:1996年,在清潭进行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试点区居民积极配合,分类效果很好,但由于没有配套分类运输和处理系统而放弃;2002年,我市出台了《常州市市区建筑垃圾管理办法》,把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分开管理,在这一年,还以“让世界清洁起来活动”为契机,开展废旧电池分类收集活动,得到了许多市民的响应;2004年2月,市环卫处在延陵西路上设置了8组垃圾分类收集箱,专门用于投放塑料、报纸、易拉罐等可回收垃圾,得到了许多市民的重视及配合,但同时也引起了拾荒人员的注意,为了得到箱内的可回收垃圾,他们不时地破坏垃圾分类收集箱,使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箱的地方成了一个个新的污染点,并增加了维修和更换的费用,最终不得不取消;2008年初,我市启动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厂建设工程,用以处理有毒垃圾;今年2月22日,依照《江苏省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我市成立了餐厨废弃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餐厨废弃物的管理,为餐厨垃圾与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打下基础;今年3月12日,我市启动建设大规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为垃圾分类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

“生活垃圾的分类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取决于诸多因素。”王炳伟说,这些年,关于垃圾分类管理的建议和提案一直都有,作为垃圾处理的专业单位,环卫部门也一直在思考这一问题,但仅凭他们一家单位,根本做不了,也做不好这项工作,必须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才能使这项工作开始做起来。“打个比方,假设小区的设施已经到位,居民也都分类投放了,那接下来如何收集,运哪去,如何分类处理,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必须解决。而且,这项工作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立刻做好的,它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王炳伟说,垃圾分类管理的实施,除了资金、容器等硬件外,与市民的素质也有很大关系,自觉的分类意识肯定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出来的。

生活垃圾究竟该如何分类?王炳伟的初步设想是分四大类:1、可燃垃圾,如一些小的塑料包装袋、纸张;2、可回收的资源类垃圾,如大型纸张、报纸、书、大包装袋;3、有毒有害垃圾,如手机电板、灯管、纽扣电池等;4、大件垃圾,如旧家具等。接下来,他们将与法制办等相关部门一起讨论,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制定出生活垃圾分类的可行性方案,并广泛增求市民意见。

“台北花15年时间做好餐厨垃圾分类工作,我们准备花更短时间分类处理好餐厨垃圾,10年左右的时间做好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王炳伟自信地说,他们将首先在行政机关办公集中区先实施垃圾分类管理试点,等条件成熟,再从中小学校、物业小区、园林景点等一步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