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12月,常州市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荣誉称号以来,全市迅速开启巩固“创模”成果的新征程。2010年11月,我市通过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省级评估。这一路来所取得的成效,离不开全市环保系统与相关部门共同创新机制,采取行政、法律、经济、技术与舆论手段,多管齐下治污。
行政之“手”
“河长制”实行4年多——水变清了
一村之地有村长,一镇之地有镇长,近年来,我市重要的河道也有了一河之长。
2008年4月,“河长制”作为一个全新的制度运用在我市清水工程和太湖治理的措施中。经过4年多的实践,由18名市领导分别担任“督查河长”的26条主要河道的34个河道断面,水质都得到了明显改善;由各辖市(区)政府相关领导、部门和乡镇(街道)主要领导分别担任“河长”的全市109条支河河道水质也基本达标。入湖河道、市河治理骤然找到了方向,豁然开朗。
在“河长制”实施过程中,18名市领导的包里都备有一本“河长”手册,随时督查分管河道水质情况。每月初,每位“河长”会收到一份关于挂钩河道水质治理情况报告,内容涉及水质情况、存在问题、重点工作推进情况等。
如今,我市以行政问责制为基础的“河长制”,通过职责定位、责任考核、责任追究等方式,以效绩为基础,将环保责任与具体负责人一一对应到位,强力推进全市水环境综合整治。
建治污设施评级制——污染少了
市环保局对市管排污单位污水处理设施开展等级评定工作,处理设施等级评定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共四个标准。每半年依据日常监察、日常监测和专项检查等情况进行一次综合评定,评定的结果作为行政处罚的裁量参考依据,对被评为三级、四级的企业依法责令限期改正或限期治理,同时将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加密监察、监测,推动市区企业污水排放达标率明显上升。
法律之“手”
环保巡回法庭 铁腕手段治污
2008年8月,我市新北区人民法院“环保巡回法庭”正式成立并挂牌运作,这是常州市法院系统设立的第一家环保专用的巡回法庭。截至目前,“环境保护巡回法庭”已处理案件10余起。
“环保巡回法庭”主要的职责包括:接受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咨询、诉前调解环保行政纠纷、审理设计环保执法的行政案件和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案件等。通过该系统,我市还建立形成了环境公益诉讼联席会议制度,以司法手段深入推进环境法制建设。目前,在该制度的督促下,全市电镀企业已初步打造成环境管理放心行业,有效促进了企业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
另外,我市采取“亲子鉴定”、“逆向推理”和守候伏击等刑侦手段,提升环境执法效能,对发现的企业环境违法行为,除按“从重、从快、从严”的要求依法处罚外,采取“限、吊、停、封、关、抓”等手段,督促141家违法单位整改到位,书面或口头劝退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共220个,对160个不符合环保规定的项目下达了停产整改通知;先后关闭有污染化工企业1100家、印染企业78家,关停涉重金属企业68家。
环境公益协会 创新全省模式
我市成立了全省首家合法环境公益协会。这是一个符合公益诉讼原告主体资格的环保民间组织。今后有类似情况发生,该协会都可提起公益诉讼。这是记者在我市召开的环境公益诉讼推进座谈会中获悉的。
2011年8月,市环保局会同市检察院、中级法院、公安局联合颁发了《关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联动机制的暂行规定》,确定环境公益民事诉讼的案件由在常州民政部门依法注册登记的环保维权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常州市环境公益协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目前,常州市环境公益协会由我市环境监察支队、市环境监测中心、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市固废与辐射环境管理中心、环保科技开发推广中心、市环境保护科学学会、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市人居环境与地学学会、常州市乐天律师事务所、常州大学法律系等10家团体会员单位和70名个人会员组成。
经济之“手”
实施绿色信贷管理 成为企业“紧箍咒”
如何约束企业认真落实环保的义务?市环保局出台了绿色信贷动态管理办法,这条措施就如同给企业的环境行为加上了一道“紧箍咒”,确保其无法任意妄为。
市环保局在连续8年开展企业环境行为等级评定的基础上,与人民银行联合下发了《关于将企业环保信息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通知》,要求市各银行及时将环保部门提供的企业环保信息录入企业征信系统,对限制和淘汰类新建项目,不得提供信贷支持;对于企业环境行为等级评定为“红色”和“黑色”的企业,禁止发放除更新改造治污减排设施外的任何新增贷款。
该项政策实施以来,市环保部门每半年评定一次企业环境行为等级,每月在媒体公布一次违法企业名单,引起的连锁反应(资金链)对企业触动很大。尤其今年以来,两部门共同商定,建立绿色信贷动态管理机制,印发了《关于落实信贷环保政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通知》,通过动态调整企业环境信用等级,实现等级评定信息化、信息提供动态化、信用修复制度化。
坚持多元创新投入 永葆环保机制长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财政把环保投入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逐年加大对环保的投入,2009年-2011年,市级财政安排了1.65亿元污染防治和环保专项资金,作为重点环保项目建设引导资金,同期,企业共投入42.22亿元用于污染防治。同时,积极探索利用国债资金、开发性贷款以及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等融资渠道,积极引导各类资本投资污染治理,近三年来全市各类环保投入达217.56亿元,2011年环境保护投资指数达2.15%。
打造新兴产业之路 促进企业效益更高
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之路,重点建设“一核八园”(“一核”即常州科教城,“八园”为创意、光伏、生物医药、新能源车辆、风电、半导体照明、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功能新材料产业园),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及环保、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五大产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618家,名列全省第三,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3100.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7.4%。全市拥有“两站三中心”621家,在孵企业3610家,科教城入驻机构达520家,研发人才超万人。
技术之“手”
高新科技上岗监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市环保局通过建成市污染源远程自动监控中心,采用“环保通”移动执法平台,实现全市环境监控信息化处理。
2008年,市环保局环境监察支队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一双“千里眼”——市污染源远程自动监控中心。该中心通过在企业分别安装的COD在线仪、烟气在线仪、电动阀门、视频接口等监控设备,可有效监控到全市重点污染源、两个长江饮用水源地取水口、全市机动车尾气监测场点、重点放射源使用单位等。
2010年5月,市环境监察支队又建设了最新的“环保通”移动执法平台,相当于每位现场执法人员都备有现场检查的专业“字典”,可通过其在线监控、视频监控,流量GIS上污染源定位、企业内部的三维仿真图像等内容,实现规范、高效、阳光的监管,做到人防与技防的结合。
今年以来,市环保局深入开展精细化管理,将现场监管范围、内容和时段全覆盖。监管范围覆盖全市所有乡镇、街道,检查结果每月排名通报;现场检查内容包括建设项目管理、废水废气排放、固废处置、排污口规范化情况等各个方面;加大监察频次,正常情况两天开展一次夜间抽查,重点时段实施“夜夜查”,对重点问题则实施全天候“时时查”;同时,采取水陆并进、飞行检查和交叉检查等多种方式开展检查。
环保超市多项选择
对企业实施环境监控,是防治环境污染的第一个阶段,如何为企业提供环保技术服务,帮助其预防环境污染,常州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环保实用技术超市,这也是全国唯一一家由政府牵头成立的免费技术服务超市,为产学研单位提供义务咨询等中介服务。
由市环保局牵头,组织大专院校、研究机构、环保公司,建成了江苏省首家污水治理实用技术超市,之后又开通了“环保实用技术网上超市”,设立了咨询电话,专人专岗接听咨询电话,提供面对面的技术咨询;定期编制技术资料和环保需求信息汇编,免费发放;定期举办环保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等推介会和研讨会的方式积极开展技术服务。
据初步统计,2009年以来,共免费为1000多个治污单位或企业提供治污技术和方案,强化环保服务企业功能。
舆论之“手”
义务监督 恳请市民参与找差
为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增强市民的环境意识,提高市民参与环保工作的积极性,市环保局近年来持续开展市民参与的环保“找差”活动。去年5月3日起到8月15日,市环保局在全市组织开展环境污染整治“百日找差”行动,主要包括市领导带队找差、市民和执法人员共同网格找差、网络找差等3方面,进一步推动解决了一批市民关心的环境问题。
比如,三宝浜由于受道路建设筑坝、污水溢流和换水涵管损坏的影响,水质不好。针对该情况,市环保局会同相关部门多次召开现场协调会,由水利部门督促施工单位铺设了临时过水管道,建设部门加强对截污泵站的运行管理,杜绝了晴天污水溢流现象。目前坝已拆除,并通过及时换水,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水质恢复了正常。下一步水利部门将对河道实施清淤,完成后水质将会有更大的改善。
此外,为实现环保找差常态化,市环保局以城区40个乡镇为网格单元,聘请找差义务监督员,目前51人已正式上岗。
公开道歉 变企业压力为动力
2009年10月,常州市环保局出台《常州市环境违法企业公开道歉和媒体通报办法(试行)》,建立完善违法企业公开道歉机制,运用公众和媒体监督力量促进我市环境保护工作。根据《办法》规定,排污企业如有在现场环境监察中,查实存在严重环境违法行为的、本年度内省、市级监测和监督性监测累计2次超标排放的、在企业环境行为等级评定中被评为污染的企业等,除依法接受处罚外,还应该在市级主要媒体上,主动向社会公开道歉并提出整改承诺。目前,常州市已有65家环境违法企业向社会公开道歉。
“晒”信息 沟通障碍“零距离”
如何创造一个与市民通畅交流的平台?市环保局的答案是:环境“圆桌对话”会议制度、“市民论坛”、大大小小36个环保民间组织……让市民了解、参与和主动重视身边的环境保护问题。
2008年起,市环保局持续实施环境“圆桌对话”会议制度,针对重点、热点环境问题,召集包括普通市民在内的利益各方一起协调重点环境问题,让信息公开“晒太阳”。截至目前,市环保局开展的环境圆桌共18次,在龙虎塘、滨江化工园区、金梅花园、中医院南院等一批环境问题尚未激化的情况下提前介入,为市民解决了很多问题。
另外,市民论坛、十大环保闪光点、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科普巡展等系列活动,实现了市民与市环保部门沟通的“零”障碍。目前,全市还有不同类型的“草根型”环保民间组织已达3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