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天气渐热,锻炼身体的市民越来越多,健身点也越来越热闹,与之关联的体育健身器材的问题凸显,如数量较少、安装不很合理、分布不均匀、维修不及时等。今年“两会”,市政协文教卫体委提出了一份《关于加强公共健身设施管理的建议》的提案,时间过半,这项提案办得怎样了?记者对此进行了追踪采访。
居松珍 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主任
提案《关于加强公共健身设施管理的建议》摘要:
近年来,为提高城区居民的身体素质,政府部门在许多社区安装了集大众健身、科学健身、趣味健身于一体的健身器材。这些健身器材的安装,为社区居民活动健身提供了良好条件,是一件惠民利民的大好事。但由于这些健身设施大多建在室外,日晒雨淋加上超负荷运转、使用不当、自然老化等因素,使一些公共健身器材遭到损坏,有的“缺胳膊断腿,四肢不全”;有的螺丝松动,锈迹斑斑,如果任其损坏,既造成经济损失,又给健身活动带来不便。更让人忧心的是,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人身伤害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必须落实有效的保养和维修措施。
为加强我市公共健身设施管理,提出如下建议:
一、明确管理职责。市政府应将此事纳入实事工程之中,做出总体规划和部署;市体育局应担负起建设和管理任务,做好督促检查;区县政府及其体育主管部门要配备专职巡修员,定期对全市健身设施进行巡查修理;街道、乡镇、居委会要做好日常管理维护;生产厂商要确保质量、长年维修,接到市民报修,应在24小时内到现场处理;健身者则要遵守规则、文明健身。
二、落实必要经费。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集一点的办法筹措经费。日常管理经费由街道、乡镇负责;器材更新经费由市体育局和各区、辖市政府承担,器材安装后一年内由厂家提供保修(包换);一年以后,日常维修保养经费由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自筹解决;若干年后,器材老化需大批更新,所需费用由市体育局、各区、县政府承担。
三、形成共管氛围。在器材生产厂商实行一年保修、长年维修的基础上,建立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器材维修网。市体育局要成立“市健身器材配件服务中心”,各区、县也要成立报修或维修中心,街道、乡镇要建立日常维修保养队伍,加强器材维修工作,提高器材完好率,并引导居民树立“维护公共健身器材人人有责”的良好风尚,发动社会力量共同管理维护好健身器材。
四、经常检查督促。各级体育主管部门和各新闻单位要向市民大力宣传健身科学理念、推广科学健身方法。
提案人心声: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要求加快体育事业的发展
“健康是老百姓最大的资本,老百姓是否幸福最主要看其是否健康。”谈起这份《关于加强公共健身设施管理的建议》提案的初衷,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主任居松珍说,如何让老百姓更健康,全民健身工作就成了政府体育惠民工程的主要内容。
基于这样一个初衷,去年上半年,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邀请市体育行政职能部门的领导共同参与,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群众体育专题调研活动。他们先后赴各辖市、区政府和部分体育企事业单位,实地考察公共体育场所全民健身设施和重点项目,并约请市和各辖市、区有关部门开展专题讨论,召开了8次各类座谈会、约谈了30多人次、走访了16个全民健身场所,发放了300份征询意见函和400份调查问卷,征集了许多合理化建议。调研发现,虽然我市全民健身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还不相适应,与建设体育基本现代化、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目标还有较大距离,与幸福常州城市建设还不相适应,因此就有了这份提案。
居松珍说,从调研情况看,公共健身设施主要还存在几大问题:第一是城乡发展不均衡,体育设施分布不均匀。上规模上档次的健身场馆大多集中在主城区,新小区的健身器材比老小区的好,城乡、自然村的健身设施严重不足,尤以街道、乡镇更为落后。第二是公共健身设施老化严重,很多设施因为维护不到位,年久失修,都在带“病”运行,存有安全隐患,不能正常发挥其健身功能。第三是管理工作还不到位,缺少专人对体育健身设施的管理。还有一点就是资金不足,投入到社区的体育健身设施的资金比较少。
采访中,居松珍说,除了提案中提到的几个建议,她觉得还有几个方面也必须加以重视。首先,体育惠民,规划要先行,我市定位的“宜居宜业城、幸福常州城”需要靠健康来实现,全民健身工作理应成为常州民生的一张“名片”。其次,全民健身设施要提档升级。现在的全民健身设施大部分属于初级设施,要在每个乡镇、社区建立一些乒乓馆、游泳馆,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中高级健身需求,当然,这些设施可以适当收费。第三是要加大投入,提高全市人均全民健身事业经费、全民健身设施经费的标准,并形成逐年增长的机制,也可以实行“谁投资谁受益,适当收费”的方法来增加管理经费。与此同时,要落实“属地管理”制度,坚持“建、管、用”并举,加强对体育设施的日常管理,做到责任明确,设施完好,确保安全,对投入使用年限较久或自然损坏较严重的公共体育设施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
随着各项措施的逐步推进,居松珍说,今后还可以考虑加快学校等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实施“健身医保一卡通”、为居民办理健身时的意外伤害保险、积极培养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方面的措施,让市民更加科学地健身。
记者调查:“硬件”安装到位,“软件”也需跟上
作为一项公益设施,全民健身器材早在1996年就走进了我市各大居民小区、公园和健身广场,为市民健身提供了便利。十多年来,这些健身器材的状况如何?平时由谁来养护?损坏后又由谁负责维修?5月上中旬,记者走访了市内多个小区的健身点。
第一站,记者来到天宁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位于红梅西村幼儿园旁的健身点,这里的健身器材锃亮崭新,应该是新安装的,整个健身点场地虽然较小,但地面都铺了塑胶,健身环境不错。管理红梅西村的中房物业包主任告诉记者,这些健身器材确实是前两个月刚换的,塑胶则是业委会出钱找人铺的。谈到这些年对健身器材的管理,包主任有些苦恼:“住在健身点附近的居民经常投诉,说楼下健身的人吵到他们休息了,我们物业劝说了好几次,规定好健身时间段,情况才稍微好点;器材刚刚修好,贴着纸条说暂时先别用,但居民就是不听;周围村子里的健身器材比较少,居民就经常跑来这里锻炼,器材损耗很快,经常要修……”红梅西村社区的朱庆凤主任则说,社区会派一些专门的工作人员定期巡视,发现器材有螺丝松动,油漆脱落等情况,就会督促物业尽快修理。不过,一些涉及更换零部件等大的维修,因为物业没有专业人士,只能上报到街道等着统一来修,“这样一来,周期就比较长了,至少需要半个月。”
同在红梅地块的聚缘雅居是2008年新交付的小区,小区内的健身器材是开发商配套的。记者在健身点看到,可以供成人锻炼的器材只有5组,另外很大一块地方是给小孩子玩的。带着孙女来这儿玩耍的李老伯说,平时这里还是孩子们玩的多一点,给大人们锻炼的器材单一了点,最好能补充点不同的健身器材。刚刚搬去聚缘雅居的解爷爷也感到很不习惯,“以前我住的老小区,双杠、单杠之类锻炼的器材很多,可以给年纪大的人活动活动筋骨,现在这里的器材这么少,而且都不适合老年人。”
傍晚,清凉东村。记者看见面积不大的健身点上有男女老少近三十人。虽然这里的健身器材类型较多,也都很新,但因为是老小区,健身的场地比较简陋,地面坑坑洼洼,休息的地方也只是简单的几个水泥墩。79岁的吴婆婆每天早晚都会约一群邻居来健身点活动活动,唠唠嗑。“年纪大了,稍微动动就要坐下来休息一下,但这里连个像样的凳子都没有,遇到大太阳或者下雨,也没有可以遮挡的亭子。”吴婆婆说。一旁的张伯伯还建议要铺塑胶地毯,“上次有个小男孩玩双杠,一不小心从上面摔了下来,脸上磕破了好大一块皮,流了很多血。有了塑胶地毯,一来可以防止摔伤,二来下完雨后,我们也可以继续锻炼,否则地上全是水坑,好几天都不能来。”
家住邮电公寓的刘女士则向记者反映,他们小区内的健身点就设在小区门口的饭店后面。每天晚上居民出来散步锻炼时,正是饭店生意红火时,油烟大量排出,居民们被呛得根本不能锻炼,现在,小区里的健身点倒成了饭店里的服务员聊天休息的地方,完全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我们去锻炼就是想让身体健康点,但是一边锻炼一边吸油烟,这样子怎么可能健康?”刘女士告诉记者,其实一开始健身点是设置在小区里面的,由于住在附近的居民怕打扰到自己休息,坚决不同意安装,最后只能把健身点挪到了门口。那能否再把健身点挪回原定安装的地点呢?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陈中表示,健身点的设置都是社区、街道定好后上报的,安装好的健身器材若要拆掉重新安装,那整个器材也就报废了,换位置的想法不可行。
记者多方调查发现,虽然现在大部分小区内的健身器材损坏并不是很严重,但是在健身器材的设置、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全民健身的“硬件”安装已经到位,那“软件”要如何跟上呢?对于器材平时的养护,社区工作人员表示,像紧螺丝、加油之类的“小工程”他们自己能解决,但涉及到一些专业的养护,他们没有这种技能,希望能有专人来指导;对于器材的维修,他们都希望最好可以直接联系到维修人员来修理,可以缩短器材的维修周期。另外,还有些社区工作人员希望体育局在安装器材之前,可以征求一下居民的意见,了解一下群众需求,根据各个小区的不同情况来安装。
市体育局回复:从“有”到“好”,努力服务好百姓
面对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全民健身需求和体育设施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以及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体育健身设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体育部门有何举措?
市体育局回复:我市成功举办江苏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后,为我市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机遇和新的动力。市委市政府连续多年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富裕常州”建设指标体系》,连续五年把“体育惠民工程”列入全市重点工作(工程)。今年,市政府更是将全民健身工作列入了全市民生幸福工程十件实事之一,全面启动城市“十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在未来3年,我市将坚持城乡一体发展,以市、区级大型全民健身中心为骨干,以街道(乡镇)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为枢纽,以社区(行政村)全民健身点为重点,以居民小区(自然村)体育设施(晨晚练健身点)为基础,以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向社会开放的健身设施、社会经营性健身场馆(俱乐部)为补充,初步建成市、辖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居民小区(自然村)五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逐步实现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均等化,全市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达到2.8平方米以上;同时,建立和完善“科学宣教、健身指导、信息服务、体育社团、品牌活动、体质测试”六大健身服务平台,指导市民科学理性健身,不断提升全民健身服务水平。针对市政协文教卫体委的提案,体育部门表示,希望通过这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提升广大市民的健康素质、生活质量和幸福水平。
全民健身设施全覆盖成体系
记者从市体育局了解到,从2006年开始,我市先后完成了37个乡镇、20个街道的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全市1079个行政村、288个社区都有了体育设施,形成了市、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群众体育设施的全覆盖。全市老小区、新建小区配套体育设施建设达标率100%;还建成了红梅公园英派斯健身园、青枫公园青少年户外运动基地、飞龙体育主题公园、圩墩公园羽毛球健身基地、西林公园全民健身基地等20多个体育主题公园的建设。现在,全市城区的30多个公园、50多片绿地、近60个广场的体育设施100%向市民免费开放,2450个晨晚练健身点遍布城乡社区,并且每个点都有3名以上活跃在一线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虽然我市群众体育设施实现了全覆盖,并在逐年增加,但与市民的健身需要还有距离。为此,我市体育部门会同建设、规划等七部门联合出台了《常州市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成为全省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的范例。
体育设施实行“属地管理”
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陈中告诉记者,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公共体育设施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各种全民健身设施也越来越多,不过,他们在日常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随着全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和健身器材使用率的明显提高,加上室外健身器材因使用时间长、使用不当、人为损坏等原因,器材的损坏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对居民的科学健身知识和科学健身方式还不够普及等。
针对这些问题,早在2010年,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工作的意见》,对全市公共体育设施实行“属地管理”,即由各级政府建设以及其他社会捐赠的公共体育设施由该设施所在地的辖市、区政府负责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明确管理部门,向市民开放的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由该企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公园、绿地、广场等场所的公共体育设施由该场所的管理单位进行管理。为落实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还在全市建立了巡查、维修、捐建备案、责任保险、考核奖励等五种制度,并专门设立150万元公共设施管理资金,用于全市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同时,为进一步强化我市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制度,建立了健身器材维修经费机制,公共体育健身器材质保期内由生产厂家负责保修(三包),质保期后由管理单位负责维修。
但是,“属地管理”想要真正落到实处,仅有文件是不够的,需要各级政府真正重视,才能有效落实,长效管理。
安装器材前公示 有建议可向社区提
为不断提升体育惠民幸福指数,今年,我市还推出了一系列全民健身幸福工程举措:为9个新建公园、绿地、广场配建体育设施,更新已满使用年限的85个社区的健身器材,为50个居民小区、自然村配建健身器材;对公共体育设施“提档升级”,针对中青年人特意增加了一些注重功能性训练的器材等。
据悉,我市社区体育器材更新工作即将开始,今年3月,体育局已在社区健身点上,将今年所需更新健身器材的方案向市民公示,6月份将正式实施器材安装。陈中说:“以前,常发生器材安装好后,有些居民对器材类型不满意、对安装地点有异议等现象,但安装好的器材拆了重新安装,整个器材就报废了,所以居民一定要尽早提出自己的想法,以便我们在安装之前协调。在健身器材的选择上,今年我市将全部采用符合‘GB 19272-2011《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标准的健身器材,更多地选择适合各类人群的健身器材。”另外,如果居民平时发现体育健身器材有损坏的话,最有效快速的方法就是拨打12319,若在反映后的七个工作日之内仍未修理好的话,也可拨打12319来进行投诉。
陈中表示,全民健身设施从无到有,老百姓们赞声连连,现在是从有要做到好,工作是艰难的,市体育局将尽力做好,让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健身服务,同时也需要得到广大市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