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4日是第9个“世界献血者日”,今年的主题是“每一个无偿献血者都是英雄”。随着夏天的来临,许多城市又开始缺血了,然而,我市今年以来虽然临床用血量同比增长了17%,但街头的采血量却同比增长了20%左右,献血人数已达21000多人,平均每月献血量140万毫升,不仅满足了临床用血需求,还略有多余库存。
市献血办领导感激地说,常州人的爱心,令周边城市羡慕,得到了国家和省卫生部门的赞扬。近年来,我市平均每年有5万人次献血,其中,不少献血者来自同一个家庭,父子、母女、夫妻、兄弟姐妹等都参与献血。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中,像这样全家人一起参与无偿献血的家庭,全市有3200多个。
今天报道的3个家庭,是这3200多个爱心家庭的缩影。
妻子在丈夫影响下献血,丈夫又在妻子动员下献血小板
外表柔弱文静的朱沙,是“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获得者。她说,她参与献血,是受了丈夫的影响。
她丈夫周曲鸣在江苏电力装备有限公司工作,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厂里当团干部的周曲鸣就带头献血了,这令朱沙很感动,感觉丈夫很伟大。1994年4月,常州酿酒总厂动员职工参加无偿献血,朱沙带头报名献了血。她担心丈夫考虑她身体瘦弱,可能会劝阻,便瞒着丈夫。从此,每年3月23日和9月23日这两个相隔半年的日子,局前街献血屋里总会出现她伸出胳膊献血的身影,不管刮风下雨,从未间断。献完血,她又像常人一样上班做家务。直到几年后市里对她进行表彰,丈夫才知道她已默默献血多年,惊讶得问:“我怎么不知道?”
至今,朱沙已献全血8400多毫升,捐献血小板59次,是我市的“献血状元”。但朱沙觉得,自己和丈夫献的这一点点血是极其有限的,应动员全社会力量来参与支持无偿献血事业。所以,她又加入了“常州市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利用业余时间到各采血点为献血者服务,到社区、学校宣传无偿献血知识。2006年,当她得知用于治疗血液病和外伤止血的血小板紧缺,而绝大多数献血的人不会想到单献血小板,便决定改献血小板,同时动员市民来献血小板。刚献过血的朱沙为了了解血小板采集知识,便于向大家宣讲,就动员丈夫到血站献血小板,她一直陪在丈夫身边,观察丈夫的反应,询问丈夫的感受。由于献血小板只要间隔一个月就可以捐献一次,从那以后,夫妻俩就坚持一个月献一次血小板,周曲鸣已献血小板66次,朱沙献血小板59次。
他们的女儿周子雅,从上幼儿园起就经常陪着妈妈到血站献血,如今上初一的她也当起了义务献血宣传员,经常利用节假日到献血点为献血者服务,散发献血知识宣传单。
准备献血前半个月,妻子就会提醒他少吃油腻荤菜
今年37岁的杨志豪,是武进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科副科长,剃着个小平头的他,十分精神结实。如果不说,谁也想不到,他是全市捐献全血量最多的人,已献全血9600毫升。他说,他之所以能坚持每年两次献血,是因为有一位理解他、支持他的好妻子。
1995年,还在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读大二的杨志豪,响应团委号召,报名参加了第一次献血。母亲知道后心痛得责怪他:“男人怎么能献血呢?伤了身体怎么办?”并赶紧烧猪肝汤给他补充营养。杨志豪起初也担心献血会不会伤身体,可一天、两天、三天,没有一点不适反应,他放心了,之后坚持每年献两三次血,一次200毫升,后来改为每年的寒暑假里各献一次血,每次400毫升。
他与妻子毕琳相识相恋时,已经坚持献血五六年了。2001年毕琳陪他去献血时,也勇敢地伸出胳膊献了血。因为毕琳在市五中当高三班的语文老师,每天的教学压力很大,每晚备课、批改作业到12点钟左右才睡觉是常事,早上又很早起床,所以,身体比较虚弱,采血人员劝她暂时不要献血。她暂停献血了,却始终支持丈夫每年两次定期献血。每次献血前半个月左右,她就提醒杨志豪少吃油腻荤菜,以免献出的血液中油脂太多,影响血液质量。
杨志豪和妻子献血时,一般都会带着儿子去看,言传身教儿子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一次,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看着父亲伸出胳膊献血,也颇有男子汉气概地说:“爸爸,我将来也会献血的。”杨志豪马上鼓励:“好,这才像我的儿子。你长大了,只要身体好,应该献血。爸爸支持你。”
儿子、儿媳结婚时,拿出两张红色的献血证给爸爸妈妈看
早已退休在家的蒋伟和老伴李晓敏,曾经带头轮流献血,他们的善举,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儿子和儿媳妇。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蒋伟随父母下放到高淳县农村,公社医院就在他家隔壁,他经常看到有人受伤、或产妇大出血急需输血救命时,因为医院里没有库存血,医护人员只好求助村民紧急赶到医院献血,并给予一点经济补偿。那时,他就对血液与救死扶伤的关系有了初步印象。参军后,部队附近一个矿山塌方,战士们都去献血救伤员,他也去了,因血型不符,失去了一次献血救人的机会,感觉很遗憾。1994年9月,他所在的常州毛纺厂动员职工参加无偿献血,他岂肯再错过这个机会,率先报名献血。回到家里,妻子李晓敏专门买了一只老母鸡烧汤犒赏他。第二年,他又想去献血,李晓敏便与他商量:“你去年献了血,今年我去献,明年再你去献吧。”蒋伟表示同意,并陪着妻子到血站献血,也专门买了一只老母鸡烧汤犒劳妻子。蒋伟先后献血5次,妻子李晓敏献血2次,因为年龄原因,终止了献血。
2008年8月的一天晚上,开出租车的儿子蒋杰与儿媳李玲,高高兴兴地拿着结婚证回家,问父母想要他们买点什么东西作为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的礼物?蒋伟对儿子和儿媳妇的孝心十分感谢,不要他们买什么东西孝敬,但希望他们能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做一点对社会有益的善事,作为终身纪念。没想到第二天上午,小夫妻俩就到停在购物中心旁的献血车上去献血,蒋杰献了400毫升,李玲献了300毫升。回家吃午饭时,一人拿出一本红色的献血证给父母看,并表示今后会坚持献血。蒋伟夫妇拿过两本献血证看了又看,用赞扬的口吻对儿子、儿媳妇说:“保管好,留个纪念。”
记者想为这个爱心家庭成员拍张合影登报,被他们婉言拒绝了:“我们献血时,就没想过要报道。”所以,很遗憾。但细细一想,又不遗憾,他们的话不正是3200多个献血爱心家庭的共同心声吗:献血只不过是一个平凡的公民做了一件应该做的平凡小事,谁想过要拍照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