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非遗:江南古建筑技艺想让它传习下去

来源:常州晚报 2012/6/4 发布时间:2020-09-23 浏览量:16

老早的时候,江南人家,几乎家家有一张八仙桌,纯榫卯工艺的,不用钉子和胶水,即使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传下来,仍然结实得很。可是我们这个时代,要是想打一张这样的八仙桌,怕是找不到好木匠了。那天早晨在去孟河采访的路上,同行几个人在车上就感叹这个问题。

这种遗憾,在采访完江南古建筑工艺传习所的几个老师傅以后,终于有所释然。打一张八仙桌对于他们来说是小菜一碟,他们做的是大手笔——江南古典建筑的修复和建造,并且正在把这一技艺传承下去。

顺便说一下,常州非遗中心目前正在挖掘整理一些尚未列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的好项目,江南古建筑技艺就是其中一项。如果你身边有这样暂未列入保护名录的好项目,欢迎与我们联系:QQ:450812944;或发短信至手机:13961252052(工作时间内)。

3位古建筑牛人

人物:庄新兆,77岁,古建筑设计师

庄新兆人称“庄工”,身材魁梧,精神饱满,还爱说笑话,一点看不出是77岁的老人。1956年进入同济大学,曾师从国内建筑大师陈从周,他笑称自己6年主要学的是“洋建筑”,这辈子最辉煌的一笔却涂抹在了古建筑上。

1980年,庄工参与了常州红梅公园内的文笔塔修复工程,主要负责测绘设计。修塔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给出工程预算,当时并没有古建筑的预算定额,陈从周先生帮他写了一张条子,引荐给苏州的古建筑工艺大师柳和生,柳和生花了一周时间,教会了庄工怎么算人工、怎么算材料,依据的书正是清末民初姚承祖所著的《营造法原》。

庄工的修复理念是:戗角一定要做,还要做斗拱,这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特征。当时很多专家不同意做斗拱,因为被烧毁前的文笔塔没有斗拱。但庄工坚持做,他的观点是:文笔塔是在清朝光绪年间重建,当时因为资金紧张,没有做成斗拱。修茸文笔塔,是常州籍著名实业家刘国钧的愿望,刘国钧的女儿刘璧如女士来常州后,亲自去了文笔塔修复工地,庄工把斗拱的样子给她看,并且告诉她:斗拱是古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标志之一,它只有中国有,是古建筑的技艺精华。刘璧如觉得很好看。于是最后报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文笔塔从上到下7层都做斗拱。

市二院的湖心亭,也出自庄工的设计。当时参照苏州沧浪亭的样式,做了一个小型的亭子,但有些地方做了变动,比如沧浪亭是平的棋盘顶,湖心亭则造成有曲线的海棠顶,并且增加了美人靠。因为觉得好看,后来日本石川县海边的中日友好公园、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奥运会T3航站楼,都仿照湖心亭的样子,也做了一个一模一样的亭子。

庄工说,做古建筑的人啊,一定要蹲得下来,跟工匠打成一片,还要喝点小酒抽点烟,这样老工匠才会把你当自己人。他一边说,一边指着窗外一座亭子的戗角,“你看挂铃铛的那一块突出,叫作‘孩儿木’,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是因为宋朝有位大师傅生了儿子,欢喜得很,就在这块地方雕了一个突突头,呵呵,像不像男小佬的小鸡鸡?这是当年一位老工匠告诉我的。要是你不和他们混熟,谁会告诉你这些?”

人物:过汉泉,68岁;王国平,70岁,均为古建筑木工专家

如果不看那双粗糙的手,过汉泉的样子更像是一位乡村教师,文气内秀。但他是一位非常牛的木匠师傅,牛到什么程度?曾参与过常州文笔塔、苏州拙政园、寒山寺、虎丘山景区等古建筑的修复;参与上海豫园明清一条街仿古建筑工程,还把中国的古建筑艺术传播到了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地。1996年,过汉泉就被评为“江苏省技术能手”,还曾出版过两部古建筑木工及装折(注:装折,花窗之类)领域的书。

过汉泉是苏州人,从1972年开始至1980年,整整8年时间,他分别拜徽派建筑大师王嘉良、海派建筑大师秦永福、苏州香山帮建筑大师陆文安为师,学习到了很多中国古建筑工艺的精髓。陆文安的师傅的师傅,就是写出被誉为“中国南方建筑之宝典”的《营造法原》的姚承祖。再往前推,香山帮最杰出的大师叫蒯(音“KUAI”,第三声)祥,明永乐年间设计营造了北京故宫。

为了能学到戗角和斗拱制作技艺的精髓,过汉泉说他当年只能靠死啃苦学,看大量的书还不行,还要靠大量的实践。师傅画样,他们制作,然后再不断地改进。老师傅牛就牛在会放线划样,这绝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活,斗拱和戗角既要用到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等数学计算理论,比如抛物线的造型,但又没有办法精确计算,还要凭多年累积的手法和眼法。要保证戗角和斗拱的原汁原味,外观、尺寸、比例都不能走样,什么样的地方用什么样的榫卯,都是靠心算和口传。

过汉泉当年也参与修复了常州文笔塔,文笔塔在抗战中毁于战火,当时还残存着砖结构,而木结构已经烧光了,所以木工这一块说是修复,其实几乎等同于重建。常州古建专家孙五一当时还是学徒,有媒体曾采访过他,他这样回忆:“修文笔塔领头的木工叫过汉泉,有本事佬。造一座塔最重要的就是划线放样,他找了水池边的一块空地,在地上划线放样,这是独门秘笈啊。文笔塔上的每一根线都是他的手笔,不过,他们的本事轻易不传外人……”

王国平第一次接触古建筑是在1965年,他参与了苏州北寺塔(始建于三国东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复,后来又到苏州博物馆帮助搞维修,这些经历让他学到了很多本事。1980年,过汉泉和王国平一起参与了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内的明式庭院“明轩”工程,明轩是中国首次出口海外的园林建筑项目。当时美国方面请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贝聿铭推荐了陈从周,陈从周又推荐了同学周公武,周公武设计了明轩,参照苏州网狮园的殿春厅样本而建,面积为400多平方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仅有厅堂、半亭、曲廊,还有峰石、碧泉,布局精巧、清韵隽永,立刻倾倒了无数老外,西方人对中国传统的古建筑艺术非常尊重。

开办传习所,要把古建筑艺术传承下去

人物:顾书华,常州江南古建筑工艺传习所负责人

顾书华的名片上,印着一串头衔,其中一项是常州孟河医派传承协会会长,其实他的主业是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常州善美药物研究开发中心的董事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曾领衔过两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课题。顾书华在医药研发过程中,结识了曾任常州市药品检验所所长的马杏珍老师,而马杏珍正是庄新兆的爱人,就这样,顾书华才对江南的古建筑艺术有所了解,并且喜欢上了它。

2009年,新北区政府将孟河医派大家丁甘仁先生的故居遗址划拨给常州孟河医派传承学会,由顾书华负责出资复建丁甘仁先生的故居。顾书华请来了前文所述的3位老人,请他们按照江南古建筑的风格设计和建造。他们吃住在常州,并毫无保留地教授两个徒弟,希望能将这项技艺传给后人。顾书华深深被他们所打动,他认为,古建筑技艺凝聚着祖辈在科学和美学领域的智慧,正像孟河医派一样,同样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传承下去,这个建议得到他们的一致赞成。今年4月,顾书华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在运河五号成立了常州市江南古建筑工艺传习所。

无论是庄新兆还是过汉泉、王国平,他们的儿女没有一个愿意子承父业的,因为“很辛苦,又赚不到大钱”。3位老人现在带的徒弟,一个叫顾春华,一个叫龚进华,都是40多岁,目前两人已经跟着3位老人学了3年多了。顾春华说,刚开始学,是出于学一门生存技能之心,但这几年学下来,有了责任心,从他们这一代以后,中国古建筑这门技艺,还有多少人愿意学呢?

中国古建筑

中国古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宋代就有李诫著的《营造法式》,这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部宝典。

中国古建筑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它有几个重要特征: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并且以木构架结构为主;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它是融科学技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于一体的建筑艺术。

名词解释:

戗角:中国古建筑屋檐的转角部分,因向上翘起,舒展如鸟翼而得名,主要用在屋顶相邻两坡屋檐之间,赋予建筑物轻巧、活泼的感觉。

斗拱:为中国古建筑中最经典的结构,在立柱和横粱交接处。斗拱承重结构,可使屋檐较大程度外伸,同时极富于装饰性。

美人靠:又叫吴王靠、鹅颈椅,是一种下设条凳、上连靠栏的木制建筑,通常建于回廊或亭阁围栏的临水一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