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墅堰区“10年零犯罪”是怎样实现的? 常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键探索之一

来源:常州日报 2012/6/19 发布时间:2020-09-23 浏览量:14

1万多名在校学生和社区未成年人,10年间没有发生一起犯罪行为——戚墅堰区的这项纪录背后,决非简单。

这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教育平台,一张德育大网,核心是让每一个人从小就沐浴在道德的暖流中。

不让一个少年落入“盲区”

1月16日下午,在第四中学八年级学生何慧琴一声清亮的法槌声中,一场“亲子模拟法庭”在圩墩社区拉开序幕。9名学生分别扮演审判员、书记员、公诉人、辩护人、被告、法警等角色,对一起发生在某市校园内的涉嫌故意伤害、抢劫案件进行模拟审判。而案件中当事人的监护人则由学生家长扮演,这也是自2007年市四中与圩墩社区、区法院、区检察院联合举办学生模拟法庭以来,首次有家长参与其中。

用四中党支部副书记王福生的话来说,学校、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无论是法制教育、还是道德养成,学校都责无旁贷。全区各校均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将法制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常规化、科学化。

据司法机构调查,放学后、寒暑假等学校、家长监管以外的时间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发时期,学生们如同走进了监管“盲区”。但在戚区,不必有这样的担心。

家住戚大街社区的三年级学生小冰,每天放学时父母都尚未下班,但她并不担心没有地方可去。在社区的“四点钟课堂流动书屋”,她可以自主学习、阅读或者娱乐。

2007年起,戚大街社区成立了四点钟课堂,并在5年的不断延伸和丰富中,形成了四点钟影院、四点钟传统、四点钟阳光驿站、四点钟流动书屋、四点钟道德讲堂的“四点钟”系列品牌,涵盖了监管“真空”的所有时段。5年来,四点钟课堂共接受学生5万多人次,开展各类室内外活动120多项,极大地丰富了社区青少年的课余生活。

在戚区,每个社区都设有法制宣传点,并通过“阳光驿站”、“少年之家”、“心灵氧吧”、“道德讲堂”等阵地,全方位地关心社区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近年来,戚区诞生了助人为乐的“钥匙阿姨”徐琴秀、诚实守信的林学翠与刘海娟母女等多名“中国好人”以及省“十大美德少年标兵”华灵等,对青少年道德的养成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不让一个孩子成为“隐形”

现年13岁的小鱼(化名)来自贵州,6年前随着来常打工的父母来到戚区,进入丁堰小学读一年级。那时候,小鱼很自卑,总觉得自己是个外地人。

戚区的常住人口11万,其中流动人口占了近30%。在这里,像小鱼这样的流动儿童还有6400余名。这类儿童通常被视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群体,由于流动性强、管理不当、教育缺位等诸多原因,流动儿童也被归为五类违法犯罪行为高发的重点青少年群体之一。

自承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务院妇儿工委的“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保护”项目以来,戚区以“一人一表”的方式,对所有流动儿童调查摸底、采集信息,确保没有一个孩子“隐形”在社会管理与服务保障中。

据最新统计数据,戚墅堰区目前共有4405名在校(园)流动儿童,在全区的5所幼儿园、4所小学、3所中学中,其所占比例已经分别达到40.5%、54.2%、42.9%。小鱼所在的丁堰小学,正是戚区流动儿童占比最高的学校,达到90%,但这里的教育水平与区内乃至全市公办小学并无差别。自2003年起,戚区就已经撤销了所有非法举办的民工子弟学校,实行流动儿童100%公办吸纳,确保区内流动人口子女全部进入公办学校就读。

为了尽可能地保证“公平教育百分百”,各公办学校和幼儿园都尽可能扩容增量,吸纳流动儿童入学入园。近年来,由财政拨款用于流动儿童教育的经费逐年递增,义务教育阶段平均为每个学生投入的教育经费已经超过1.5万元。

小鱼已和这里的其他孩子一样,热情、开朗,与同学们友好相处、互相帮助,早已融入了本地学生的氛围;同时,享受到与本地同学无差别的健康保健服务以及身心发展、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等所有管理服务内容。

不放弃唤回任何一只“迷途雁”

“身心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行为出现偏差在所难免。”戚区检察院副检察长赵福平对记者说,“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应该要做的,是教育、感化、挽回,这是比惩罚更重要的。”

戚区首创了“三色预防工程”,通过“蓝色”、“橙色”、“红色”划分预防对象的群体特征,同时明确了预防的程度与方式。

“对于处于橙色乃至红色区域的未成年人,我们给予重点的关注和帮教。”赵福平数十年来致力于青少年维权工作,他告诉记者,“橙色预防”的重点对象为学习成绩特别差、家庭条件特别差和单亲家庭的“二特一单”学生,进行思想激励和温情教育;而“红色预防”主要针对有不良行为、存在违法犯罪苗头等问题学生进行预防,重点是进行行为纠偏教育。

2007年6月,检察官在走访学校时偶然了解到,1名初二学生被3名高年级同学勒索,因身上没有钱,挨了一巴掌。这件事引起了检察官的高度重视,在一番思想教育后,又考虑到3名未成年人行为出于一时冲动,尚不构成犯罪,且3人已知悔改,本着“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检察官带着3人来到学校,向那名初二同学赔礼道歉。

对这样差点误入歧途的孩子,戚区从没有落下一个。

多年来,戚区通过走访、调查,对学校、社区反映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列表登记,实行问题学生导师制,对其进行跟踪帮教;对问题学生则定期组织警示教育,并参观少年监狱,听取少年犯现身说法,为他们敲响警钟;对严重不良行为、存在违法犯罪苗头的学生,则利用区检察院在社区设立的社会观护站,进行严格监管,以增强其控制力和自我矫正的能力。通过整合公、检、法、司等政法部门及相关行政部门、社会团体的资源,依托“阳光助航”信息系统,全区被划分为101个网格,工作人员在对这些未成年人行为进行监督、预警的同时,为其提供法制宣传、心理辅导、技能培训、公益劳动、临时救助等多种服务,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与关爱。

近年来,戚区先后有15名学生被发现有严重不良行为,区检法部门与户籍民警、社区主任、学校教师联合组成监管小组,对他们进行帮教,这15名学生最终无一走上违法犯罪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