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9大问政

来源:常州日报 2012/6/27 发布时间:2020-09-23 浏览量:13

县域经济发展:要突出区域特色

问题的提出

中国***革命委员会常州市委员会认为,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与周边县域差距较大,经济增长方式有待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较弱,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有待进一步加快;政策执行缺乏约束力,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产业集聚量能不足,内部协作和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发展理念相对落后,县域经济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

建议

一、战略规划应突出区域特色,实现跨越发展。建议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促进大企业、大品牌、大产业崛起,推动实现跨越式发展;明确以动力电池、光伏产业、健康产业、高端智能装备等为“十二五”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助推跨越式发展;重新审视和制定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规划和实施方案,使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二、产业布局应注重区域协调,实现“连横”发展。一方面要与毗邻区域、外部资源等加强合作与协作,另一方面要探索招商引资的形式与渠道,努力引进一批对县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大项目。

三、现代服务业应注重突出重点,实现引领发展。根据县域的区位特点和基础条件,近期应重点发展金融、物流、旅游和会展等现代服务业,重点支持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特色突出的服务业核心项目。建立完备的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多式联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体系,主动引进国内外知名服务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在本县域内设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

四、园区建设应着眼优化升级,实现集聚发展。建立各类特色工业园区,实现以园区发展带动区域布局优化、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带动社会资本结构优化、带动外商外资结构优化、带动综合环境优化的局面,并通过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引导和组织小企业向城镇集聚,以项目带开发,以开发促发展。

五、民营经济应力推行业龙头,实现转型发展。

六、传统产业应强化品牌提升,实现规模发展。

七、发展方向应重视城乡统筹,实现协调发展。

打造“江南花都”:要充分依托花博会

问题的提出

中国民主同盟常州市委员会认为,“江南花都”应具备五个条件:城市面貌花团锦簇、花木产业强力发展、花木市场成熟完善、花木科技全国领先、人与环境和谐美好。其中以花木产业为主的产业支撑又是重中之重。我市打造“江南花都”已具有坚实基础,但在实力、结构、技术、宣传、信息等方面仍存在瓶颈。

建议

一、围绕“江南花都”,高起点、高立意制定规划。

二、围绕产业长远发展,促进政策措施制度化。

三、围绕促进结构优化,大力发展衍生产业。着力提高花卉产业比重,围绕花木产业这根主轴,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交通运输、餐饮娱乐、园林建筑、农贸商贸、苗木种子等二产、三产,并瞄准国内、国际花卉高端市场,积极发展用基质生产的盆景和盆花。

四、围绕推进科技兴花,加快推进标准化建设。一要推动花木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的标准化,创建产品品牌,同时加强花木商标注册工作,提高常州花木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二要整合科研力量,建设包括种苗繁育中心在内的花木研发机构,积极研究新品种及循环利用、复合经营等新技术和高效生产模式;三要加大对花木产业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从制度上鼓励创新、保护创新。

五、围绕地方文化发展,为花木注入新理念。对月季、菊花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花卉进行重点推荐,在介绍本地特色花卉苗木的同时宣扬地方文化。

六、围绕拓展产业市场,创新花木销售方式。做好网上销售;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组织散户花木生产者进行销售;积极组织参加各类花木展销、评奖活动,扩大知名度,拓宽市场。

七、围绕提升产业影响,加大宣传报道力度。鼓励争创驰(著)名商标、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有机农产品等认证,支持现代花木生产企业注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和技术。

我市品牌发展战略:要找准症结多措并举大力推进

问题的提出

中国民主建国会常州市委员会认为,品牌是一个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体现,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象征。我市初步形成高效实施品牌战略的格局,但与周边城市相比仍有距离,症结在于:企业创牌面临诸多困难,我市品牌意识相对滞后,品牌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品牌建设的创新能力都有待提高。

建议

一、从组织领导、政策扶持、考核监督等方面完善品牌推进机制。

二、加强品牌规划引导。一是制定市、县(市)区两级品牌发展规划,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重点突出“一核八园”和五大产业品牌建设规划。二是制定品牌培育规划,实行分类指导,对新办企业,建立高覆盖率的“凡准入必指导”机制。三是加大对创省级以上品牌企业的培育力度,积极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创新要素向品牌企业和品牌区域集聚。四是促进品牌企业发展壮大。

三、协力服务品牌建设。一是建议整合部门资源,建立品牌资源资料库,分年度发布知名品牌培育目录,推动产业与产品、文明与文化品牌创建。二是建立品牌创建咨询服务制度,深入重点企业开展品牌创建政策、业务咨询服务,打牢企业创牌基础。三是完善品牌建设的公共服务平台,如:在政府部门和相关网站设立统一的“品牌申报”入口,强化行业商会与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及时宣传有关政策和技术标准,帮助企业把握创新品牌的主动性。

四、营造品牌创建氛围。如建立品牌展示中心,打造品牌会展活动等。

五、强化企业主体作用,进一步激发企业创建热情。一是创建品牌示范企业,指导企业建立健全企业知识产权制度。二是打造“产、学、研、检”一体化的创新载体。

垃圾分类回收:要健全体系大力推进

问题的提出

中国民主促进会常州市委员会认为,我市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虽然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已有相关政策扶持,行业发展正在逐步规范,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还不够健全,垃圾分类回收渠道不畅、回收行业管理混乱、安全卫生条件差、利废企业规模偏小、行业指导和规范作用难以发挥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

建议

一、加强宣传,唤醒环保意识,推进废弃物分类回收。

二、畅通再生资源回收渠道,加快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设。一是尽快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加大政策导向、扶持和行政推动力度,协助、引导再生资源回收企业选址布点,尽快建设再生资源社区回收站、区域分拣中心、集散交易加工中心等资源回收配套设施,畅通再生资源回收渠道;抓好各辖区已有的不规范的废旧回收行业的清理整治工作,同时对有经营证照的经营户规范从业标准,加强行业管理;支持鼓励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以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通过多种形式改造、提升、整合社区已有回收网点。二是尽快配套建设信息化平台,即时发布政策、信息,提供便民服务功能,开通预约收废热线,并建立物流调控中心,实现物流资源共享。

三、有效组织基层人力资源,建立分类回收的激励机制。在基层居委会牵头组织下,建立统一的流动收购网点,向社会招聘人员作为社区流动收购网点的工作人员,并将流动回收商贩免费纳入社区流动收购网点管理体系。根据小区规模,采取定点定人的方式回收再生资源。条件成熟时,实施居民生活垃圾计量收费制,促进废弃物分类回收。

四、培育扶持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如通过资金补助,培育利废企业;规划建设再生资源加工产业园区;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市区再生资源回收经营网点建设补助。

五、设置资源回收利用对策机构,加强资源回收利用指导。

六、组建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协会,促进行业自我管理。

对计划生育家庭:要有养老优先优惠

问题的提出

中国农工民主党常州市委员会认为,目前我市现有的计划生育优惠奖励政策,主要还是执行全国、全省的政策项目和标准,保障力度较小,覆盖面窄,对享受对象身份限制较多,远远满足不了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需求。城乡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有关计划生育家庭的信息、政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整合和衔接,使本来就很有限的政策资源很难发挥应有的效应。计划生育家庭中一些特殊的弱势困难群体尚得不到政策的特殊照顾,失能、伤残、死亡家庭的老年人,一旦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不但遭受心理伤害,养老的问题也立即凸现出来。

建议

一、政府应在计划生育家庭养老问题方面切实发挥主导作用。做好我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补充和完善,将解决计划生育家庭养老问题作为专题重点考虑;加快老龄服务产业体系建设,培育老年服务中介组织,培养专业化的为老社会服务队伍,使老年服务业有较大的发展。

二、进一步强化社会保障体系中对计划生育家庭实行优先优惠政策。实行城乡一体、标准统一的计划生育家庭养老政策,适当增加独生子女父母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提高独生子女父母尊老金发放额度,独生子女父母优先进入政府主办的养老机构并给予补贴。

三、对计划生育伤残、死亡家庭,实行养老救助的政策倾斜。设立每年规模为200万元以上的“关怀基金”,专款专用于社会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养老补贴;独生子女伤亡家庭参加新农合时,对补助标准予以优惠。

四、建立和完善满足计划生育家庭养老需求的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相结合的“四位一体”养老体系。政府要增加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兴办养老机构;积极发展社区家政服务业;可通过“以房养老”或“养老协议”等形式来获取养老保障。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艰难,要加大传承和保护力度

问题的提出

中国致公党常州市委员会认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现代化、市场化的进程,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社会群体越来越弱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拥有者、储藏者的生存空间也随之越来越少。高科技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生产能力,许多民间工艺品纷纷放弃传统手工技艺,追求机械化大规模生产,以提高经济效益,这也削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同时,传统手工技艺在高科技机械化生产的冲击下,失去了市场竞争力,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

建议

一、政府主导,营造全社会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政府要出台政策,把家庭传承变为社会传承,把个人技艺变为社会资源,成立非遗研究所,鼓励相关绩优企业成立传习所等。

二、社会参与,为非遗寻找利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借助于广泛的社会认可,在原生地区传承,发现其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

三、进校开课,培养非遗传承的社会基础。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编入学校的教学内容,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中设专科,为发现和培养传承人输送理想的人选。在确定传承人后实行分级管理机制,激励出大师、出精品。

四、因地制宜,建设非遗文化特色村。如支持和帮助溧阳市社渚镇尽快构建“傩文化民俗村”,并纳入溧阳旅游景点,与天目湖、南山竹海等旅游项目配套,一方面解决了非遗项目传承的经费,更重要的是延长了溧阳山水的旅游项目链,从一个新的角度升华溧阳山水。

五、结合青果巷建设,为常州非遗提供展示平台。建议在建设青果巷的同时,考虑成立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把一些个体传承的非遗文化项目纳入其内,向世人宣传常州历史文化。

发展现代农业:要大力利用科技资源

问题的提出

九三学社常州市委员会认为,发展现代农业,研究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等,需要一流的科研院所、一流的专家,而目前这些科技资源还是由一家一户的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自己在寻找。同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仍然薄弱,导致科技成果转化不下去,科技需求反馈不上来,技术成果的示范推广缺乏有效保障。

建议

一、加大投入,建设高标准农田。紧抓政策机遇,多争取国家资金,做好土地整治工作,真正建成高标准农田。

二、多管齐下,塑造特色农产品。在产业特色、产品结构,特别是在扩大影响力方面下工夫。加强地方特色农产品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提升自主创新品种推广覆盖面和影响力。优化农业科技投入方式和结构,选择几类大宗农产品,加大扶持力度,塑造农产品品牌,逐步提高我市农产品在全省、全国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三、抓住时机,打造花卉龙头企业。结合第八届中国花博会在常州举办的契机,留下几个精品景点,形成几个在全国有竞争力的花卉花木企业,并大手笔谋划提升我市的花卉、花木产业,打造成一条有上市企业引领、有特色的花卉花木产业链。

四、提档升级,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加大对网络市场的研究与建设力度,建设与网络市场相配套的传统市场,同时市场要为塑造常州农产品品牌多做工作。

五、借助外力,提高农业科研能力。加大与省内外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培植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型创新园区、农业专业合作社,并以企业、园区、合作社为载体,加快现代农业领军型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积极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

促进小微企业发展:要实施六大工程

问题的提出

常州市工商业联合会认为,目前全市企业户数已逾8万户,其中小微企业占企业总数九成五以上。受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形势、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及企业自身规模小、分布散、层次低、能力弱的特点影响,我市小微企业生存发展也面临着税费负担重、贷款融资难、招工用工荒、用地安置紧、盈利能力弱等问题。

建议

一、公共服务提效创优工程。宣传、引导小微企业用足用好用活政策,加大政策督查力度,确保政策服务全覆盖无遗漏;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效能;充分运用财政贴息、税费优惠对小微企业进行间接扶持。

二、市场中介扶持培育工程。按照市场化、专业化发展方向,建立我市中介服务业培育库,引导中介服务业功能化集聚,规范发展具有法定服务监督职能的公证性中介机构,拓展交易中介机构的服务领域,为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创新、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服务。

三、小微企业梯级提升工程。加强初创期企业的培育;加快传统小微企业的改造步伐,扶持信息服务、工业设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旅游、家政等现代服务业小微企业发展,支持新能源、新材料、信息通信、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电动汽车领域的小微企业纳入重点工程,拓展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空间,做到新增一批、升级一批、培育一批、做大一批。

四、新兴产业园区集聚工程。提升园区的积聚承载功能,积极引导小微企业主动集聚,重点支持园区小微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

五、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工程。开展城镇未就业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对民营人才市场和民营教育培训机构的扶持培育力度,切实推广“订单式”“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着力破解各级各类人才数量和素质的结构性问题。

六、金融服务区域创新工程。着力构建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草根金融”体系,积极发展地方金融,出台一系列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具体措施,切实提升小微企业融资能力。

建设精品城市:要抓好规划和机制

问题的提出

常州市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认为,近几年来,我市大力推动城市建设,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功能和城市形象得到了大幅提升。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将在现代化城市框架基本形成的基础上,把城市建设的重点由“拉框架、筑形态”向“提功能、优品质”转变,倾力打造精品城市。

建议

一、以科学规划引领城市资源的整合。依据城市的定位,进一步细化、优化城市功能的规划,将常州的地域、自然、文化特色和生态、人文、产业优势,贯穿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全过程,以发挥建设成果的最大效益。如通过编制旅游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充分整合区域内的道路交通资源和旅游景点资源,改变以前各自为战的局面,形成“大旅游”格局,使常州从旅游过境地真正成为旅游目的地,从而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二、以市场机制激活城市资源的效益。采用合资合作、租赁经营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利用财税政策的调节,把一些由政府承担的公共服务项目推向市场,由企业在确保公共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进行经营管理。

三、以精细管理放大城市建设的成果。可以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基础上,由政府牵头,提出加强城市资源管理的具体办法,重点是要依托“智慧常州”建设,将分散在治安、交通、环境、市容市貌、公共事业等各方面的管理信息纳入全市统一的管理系统,着力强化、深化城市资源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形成城市资源管理的整体合力,进一步提升公共事业的服务层次和水平,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服务广大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