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首创“以渔活水”生态养护新理念——10年放养鱼苗逾1亿尾,活了水,也兴了渔

来源:常州日报 2012/9/24 发布时间:2020-09-23 浏览量:16

8月底的一天早晨,东坡公园人头攒动:三河三园游船码头上停泊着3条准备在常州内河放鱼的游船,工作人员准备好了放鱼的鱼苗,它们就要回归河流,自由成长。常州市渔政监督管理站吴建敏站长介绍说,这是今年常州“珍爱生态家园·共享清水城市——2012年首届常州城市护河放鱼活动”,也是今年以渔活水·常州放鱼“江之情、湖之恋、河之爱”的第三乐章。

据常州市渔业部门专家介绍,生态放鱼是在以往增殖渔业资源基础上转向生物治水的功能扩展,主要发挥生物操纵、生态补偿、生物监测等生态渔业功能,是生态生物治水的重要手段。今年主要实施了长江以胭脂鱼、长吻鮠、翘嘴鲌等物种为主的生态补偿性放鱼,补缺长江珍稀名贵类物种;太湖以鲢、鳙鱼等滤食性物种为主的生物操纵性放鱼,控制水体藻类繁殖和富营养化;河道以螺、蚌、黄尾鲴、鳙鱼等清水性物种为主的生物监测性放鱼,实施城市河道水生态的长期动态监测和生态修复。

吴站长说,“城市护河生态放鱼,主要是达到四大目的:一是以渔活水生物监测保护水生生态系统;二是严禁非法捕捞保护河道水生生物资源;三是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四是倡导科学放生防止外来水生生物入侵。常州从2003年开展放鱼活动至今已经放养了逾1亿尾各类鱼苗,并且在全国首创了“以渔活水”保护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的新理念和新经验,造福了常州人民。”

孩子们眼中的放流活动

像这样的放鱼活动,常州已经搞过几十次,从2003年起,每年都有大型的放流活动。

圩塘中心小学顾涵暄同学是这样来描述自己参加一次放流活动的印象:“长江养育了无数生活在长江边的圩塘人,我们对长江有着一份特殊的热爱。今天,我们圩塘小学的小记者代表来到了长江边,和省市领导、渔政代表、九三学社的社员等一起放养鱼苗,放飞希望。

准备放养的鱼苗由工作人员从水车上挑下来,一桶桶倒进了准备好的大水盆里,一条条鱼苗在水盆里活蹦乱跳,密密麻麻的,让人觉得生机勃勃……时光飞逝,短暂而又快乐的放鱼活动在我们的笑声中结束了,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让鱼游起来,让水活起来。”

而在另一位同学何伊旸的眼里,放鱼却是和市领导通力合作的一次愉快体验。“现场一派忙碌的景象。人群中,我发现了副市长张伯伯忙碌的身影。只见他弯腰用盆舀起满满的一盆鱼,招呼我说:‘小朋友,来,帮个忙。’我俩抬起盆,鱼儿在盆里跳跃着,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溅起的水花弄得我满脸满身。来到江边,我和张伯伯合作,把盆缓缓侧过来,一条条鱼儿顺着水迫不及待地涌入江中,摇着尾巴游向水的深处。突然,有好几条鱼浮出水面,向我们吐着水泡,我惊喜地喊:‘张伯伯,快看,它们在向我们表示感谢呢!’张伯伯抚摸着我的头,呵呵地笑了。我擦着满脸的水,也笑了。”

2009年“大手拉小手,共同去放流”、2010年 “让长江见证爱情”集体婚庆放鱼、2011年“普今杯”“一江四湖、以渔活水”联动放鱼和2012年以渔活水·常州放鱼三部曲:“江之情、湖之恋、河之爱”等主题活动,都给市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就在这样的丰富多彩的放流活动中,常州市民爱鱼、护鱼以及“以渔活水”保护生态的理念就此建立。

恢复生态的新路径

常州渔业部门以“禁渔养生,放鱼养水、生态养殖、护渔执法”作为“以渔活水”的主要抓手。而放鱼活动,则是从2003年开始的。据专家介绍,以前,渔政工作的侧重点主要是放在保护渔业资源上,1986年我国就出台了《渔业法》,2006年国务院又出台了《中国水生动物养护行动纲要》,常州在实施这些法律法规的同时,却大大拓展了它的内容。去年在全国首创“以渔活水”,增加了营造具有生命活力的水生生态系统的好经验。10年来,我市在长江、湖泊水域共增殖放流12个濒危、经济鱼苗1亿多尾。

在长期的保护放养实践中,常州渔政和渔业专家发现一些鱼类有十分强烈的对生态环境的修复功能,而另一些鱼类则具有水生环境的监测功能。例如,花白鲢。花白鲢其实是两种鱼,一般把“花鲢”和“白鲢”通称“花白鲢”。“花鲢”又叫“鳙鱼”、“胖头鱼”,栖息在水的中上层,食浮游生物。“白鲢”又叫“鲢子”,也栖息在水的中上层,以海绵状的腮耙滤食浮游植物(也就是常说的藻类),白鲢长一公斤能吞食蓝藻约50公斤左右,对生态环境的修复贡献很大。

常州市渔业部门还开展了放鱼组合的科学研究,根据鱼类物种的不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类组合,包括珍稀名贵类物种、滤食性物种和清水性物种,分别开展海港珍稀名贵类物种生态补偿性放鱼,湖泊滤食性物种生物操纵性放鱼和河道清水性物种生物监测性放鱼。另外,为提高放流效果,还开展了放流物种的野化训练。放流前一个月就要对鱼儿进行野化训练。通过野外环境营造,强化拉网、增加换水、逐步停食等措施,使放流物种增强朝外环境生存能力。让它们自己寻食吃,改变“饭来张口”的习惯,然后才进行放流。

实行“以渔活水”以来,常州“一江四湖”生态资源明显好转,2012年长江常州段重现了多年不见的中华鲟鱼苗,城区河道重现游鱼,水域生态环境得到好转,生物多样性有所恢复。渔民增收保障,由于水域渔业污染事故减少,渔业资源量增加,渔业水源质量稳定。据长江捕捞渔民反映,增殖放流的四大家鱼、长吻鮠、翘嘴鲌等已有回捕,连多年不见的胭脂鱼也有出现。

常州从生态补偿性放鱼到生物操纵性放鱼再到生物监测性放鱼,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修复的新路子。省海洋渔业局局长唐庆宁对“以渔活水”新理念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据《2011年江苏省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长江、太湖、滆湖等鱼类群落结构逐步改善,饵料生物多样性有所提高,总氮含量有所降低。

“以渔活水”,活了水,也兴了渔。

热心的“生态市民”

“以渔活水”活动推出10年,不仅让鱼数量回升,生态得到改善,更可喜的是提升了常州市民生态理念,也培养了一批“生态市民”。

8月底在东坡公园放鱼现场,孙裕光老人十分兴奋:“今天,我很开心,因为我又为常州的生态环境改善出了一分力。”

出生在武进西太湖边的孙裕光对这些年来生态环境的剧烈变化,亲眼目睹,感同身受,更激起了他急迫的行动。“我只记得小时候奔跑在湖边上,看得见鱼儿在跟着我们跑。尺把长的红叉鱼,多得不计其数,现在好像都绝种了。湖边上去采芦苇叶包粽子,一走进去水鸟叫得好听得不得了。码头上淘米,几百条川条就围在边上,‘青山绿水,游鱼可数’啊!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鲥鱼不稀奇,价钱像乌鱼。一年吃两次,现在因为水污染,倒变成了鱼中贵族奢侈品了,我已有20年没吃到过了。”孙裕光回忆起当年情景,眼睛里全是憧憬。

今年他已经参加了3次放鱼活动。孙裕光虽然退休已经多年,他喜欢旅游,爱好摄影,最近上海11届国际摄影节上他送了4张太湖放鱼的照片去参赛。

这几年常州生态环境的进步,还创建成了全国生态城市。他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前不久,他的3幅照片入选 “壮丽中华”中国当代摄影家作品集,收到了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寄来的三本画册。

与孙老一样的是天王堂新寓的黄品胜,他对生态环境有一种维护的自觉。他自己买来鱼苗放养在小区的池塘里。小孩调皮用砖头去砸鱼,他去教育孩子,有的家长不理解,还与他理论。他三天两头用饲料喂鱼,时间一长嘴里一吆喝,鱼儿就像听到号令一样向他游来。后来他把饲料分给孩子,让他们喂鱼,培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一次,池里抽水,鱼儿被逼到一角,黄品胜见了赶快提水去救鱼,不小心头撞在石头上,结果竟缝了10多针,但他仍一心护鱼。

常州市民的对生态环境的爱护其实是与一贯以来的理念分不开的。已经参加了3年“以渔活水”放鱼活动的民主党派九三学社,更向全社会发出了倡议书。河海大学教务部部长、九三学社副主委、江冰教授说,“以渔活水,体现了常州的一种生态文化,提出了科学化的环境治理方法;同时展示了生态文明的社会参与度。”有了常州市民的行动,蓝天、白云、碧水就能永远与常州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