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公开推荐、网络投票评议、主办方综合审定,6月份“常州好人”结果揭晓,他们分别是助人为乐的阳光车队、王才明;见义勇为的王冬元、梅泽华;诚实守信的严春荣、王华平;敬业奉献的陈梅芳、裴红蕾;孝老爱亲的陈晓红、王利东。
8月份“常州好人”是从61名候选人中产生的,共有近200万人次参与了网络投票评议。
类别:助人为乐
阳光车队
人物档案:一支成立10年,拥有60名队员的志愿者车队。
高考时免费送考,过年时,免费接送敬老院老人回家,关爱智障儿童、拾金不昧、支持常州的公益事业……这就是阳光车队。
在高考期间,车队除对有困难的考生进行全程定时、定点、定人接送之外,还免费运送路上的高考考生。
2012年春运期间,阳光车队倡导发起了“把爱送回家”公益活动。当时,路上的客流增加,出租车的生意繁忙,能够赶往火车站接送旅客的营运车辆就更加有限。
几个老队员的倡议下,所有队员都加入到春运志愿者队伍中。老队长钱建伟大年三十都到现场,送完了乘客才回家和家人团聚;现在的女队长张玉梅帮着旅客搬运行李,每天连续几个小时,晚上回家腰都直不起。
十年来,阳光车队还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志愿活动,如资助智障儿童、帮助福利院老人等;他们还积极支持残疾人体育事业,免费接送省残联篮球队员在常州集训。在日常行车中,队员们主动为疏导交通提供路况信息;他们多次拾金不昧,单次最高金额支票16万元,现金1万元,深受广大乘客好评。在2008年抗击雨雪冰冻灾害过程中,阳光车队主动承担免费接送百名敬老院老人回家过年;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队员们自发为灾区人民捐款。
王才明
人物档案:王才明,男,1948年1月生,金坛金城镇王母观村人。
他出钱修渠筑路,受尽病痛折磨,病床上依然牵挂村里的建设。他是金坛市的传奇包工头。
在北京“淘金”十多年,王才明终于熬出头,创办了金坛市鸿瑞建筑安装劳务有限公司,招收村里的木工、瓦工,很快,跟着自己一起打拼的乡邻,个个都致了富。
上溪圩村原先通村的是水路,要靠渡船串门。1997年,王才明主动找到村委会,出资4.5万元将2000米的明渠改成暗渠,上面可以通车,下面可以过水。
2001年,王才明三兄弟出资80多万修建水泥路。 第二年,不到50岁的王才明被查出患有鼻癌。兄弟俩让他静养,不要理事。他却毫不理会。2005年,水泥路建成通车,结束了三个自然村无路可通的历史。
2010年,王才明一度虚弱到无法工作的地步。此时,村里决定修建东坝头通上溪圩的1.6公里水泥路,但苦无筹资渠道。实在没办法,村硬着头皮,又找王才明开了口。王才明用自己的声望,发动捐款,当即募得善款6万元。
做过17次化疗、38次放疗,王才明每天衣食住行都要妻子料理。2011年,病情发作时,亲朋好友看望他时送来1万多元,让他买点营养品补补身体,可又被他送到了村里,用作安装17盏路灯的费用……
类别:见义勇为
王冬元
人物档案:男,1945年11月29日生,武进区牛塘镇丫河村村民。
2011年6月19日下午两点左右。66岁的王冬元刚做完心脏搭桥手术,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喊“救命”,离家20米处的“淹墩沟”河边站着10多个儿童,在不停地叫。肯定有孩子掉到河里去了!王冬元直往河边赶去。
一个黑影已沉到水中,王冬元纵身跳入2米多深的河中,捞出小强,在浅水处采取抢救措施后,小强终于有了知觉。“下面还有一个!”河岸上的孩子们又在尖叫。王冬元一听,迅速一手抱着小强,用另一手和脚在水下不停地寻找。“当时我的脑子特别清醒,要把两个孩子都救上去。”王冬元回忆,另一个孩子已经昏迷,他自己也精疲力竭。
咬紧牙关把小军托上了水面,岸上闻讯赶来的群众赶紧伸手相助,把两个孩子抱上了岸,送往医院。由于抢救及时,两个孩子得救了!
王冬元连救两名落水儿童的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他的行为感动了全村人……
梅泽华
人物档案:男,1971年12月出生,常运出租车公司驾驶员。
他不顾个人安危,深夜擒凶。
2011年10月14日凌晨,梅泽华驾车行驶至龙城高架新堂路口附近,发现一男子在前面奔跑,仔细一看,后面还有一位年轻女子在紧追不舍,并大喊“救命”。
梅泽华迅速上前围堵,经过的哥杨文俊、董健以及其他群众的堵截,最终将涉嫌抢劫女子财物的犯罪嫌疑人王某抓获。事后,市公安局为表彰其三人见义勇为的行为,奖励他们10000元。其中,梅泽华分得5000元,另两位“的哥”各2500元。
三位的哥都是公车公营的出租车驾驶员,家庭条件也都很普通,梅泽华的孩子还小,正是需要用钱的时候。但三人经过商量,达成共识:将该笔钱捐赠给更需要帮助的人--20岁的白血病女孩小吴。三人到市一院亲手将10000元奖金交给了小吴的姑妈吴佩兰手中。
吴家人非常感激,原来,小吴住院两个月以来,已经花去了十几万元的治疗费用,母亲是普通农妇,父亲是油漆工,治疗费用是一笔巨款,光无菌病房住一天的就要380元,更不要说其他治疗费用。
类别:诚实守信
严春荣
人物档案:男,1968年2月出生,常州市武进区牛塘镇青云村村民。
严春荣自小患有小儿麻痹症,走每一步都需要拄着拐杖,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几十年来,靠卖冰糕白手起家,一步一步成就了今天的资产。他热心公益,点滴行善施恩。
身体残疾,但严春荣非常懂事。初中时,他就推车卖冰糕补贴家用。几十年来,他卖过大蒜、搞过油漆、做过装潢、弄过钢结构,走南闯北。
2000年,靠着多年在外打拼赚下的积蓄,严春荣回到家乡,做起了铝合金生意。企业走上正规后,严春荣回想起了自己的经历,决定帮弱势群体一把,雇用残疾人当工人,并成立恒德钢结构工程残疾人培训基地,对残疾人进行培训。严春荣主动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面对残疾同胞的感激之情,严春荣总是说,我有能力,帮衬一下大家也是应该的,他的真诚感动着工人。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严春荣深受震撼,他和几个残疾朋友相约,在地震的第5天,一路风尘仆仆,开车带着10万余元钱和物资赶赴汶川。在西藏墨脱县,他为10户困难户补助1000元。每年向“扶贫基金会”等公益事业捐助资金,每年给结对的希望小学孩子、家庭贫困大学生送去钱物,每年他都要带上现金、物品看望敬老院老人……
王华平
人物档案:男,1965年生,常州市万象化工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常州市钟楼区新闸街道,有这样一位创业致富的典范、民营企业的先锋。他,诚信经营,回报家乡。他,就是常州市万象化工机械有限公司、常州市吉象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华平。
1996年,王华平带着他身边的9名兄弟一起,成立万象彩钢板厂,开始了他人生的创业历程。2004年,由于行业间的恶性竞争,本着质量第一的经营原则,王华平选择了放弃恶性竞标。他作出了不平凡的决择:对企业进行了重组,成立了常州市万象化工机械有限公司、常州市吉象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大手笔书写自己的人生。
对质量的追求,让万象化工机械有限公司成为年产量达数万吨,年产值达3-5亿元,且集建筑工程、低温设备、贸易为一体的综合型民营企业。
2008年,在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巨大压力下,公司又一次陷于“水深火热”的境地,他却在公司明确表态:“不裁一名员工,不降一分薪酬”、“宁空锅里不少碗里”,为公司全体员工鼓劲加油。
公司创立之初,王华平就将企业经营理念定位为“发展企业、回馈员工、回报社会”。每年街道举办的“荷花节”,他总是第一个赞助,累计达50万元;去年“夕阳红爱心基金”他个人捐款5万元;他还先后参予了捐赠新闸敬老院及新闸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公益活动;得知公司员工刘胜清的家属患肺癌,他主动安排公司工会人员赶赴江苏滨海慰问并带去慰问金11558元……
类别:敬业奉献
陈梅芳
人物档案:女,1963年9月生,金坛市金城镇农经站站长和审计所所长。
20多年来,她为金城镇农经事业默默工作、无私奉献。
30多本读书笔记,记载着基层群众的急难愁。32个行政村,299个自然村的田间地头都留下了她坚实的脚印。近三年来,他累计帮助困难农户8户,捐款1.3万元。2010年底农户吉某家中突发意外事故,顶梁柱的他一时想不开做傻事,她得知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和吉某亲朋一起开导他做思想工作,还自掏了3000元给吉某救急。
今年3月在全镇开展的“下基层、走农户、帮致富”活动中,她联系困难农户5户,其中给方边村练某家中一次就送去慰问金2000元,慰问物品2000多元。
近三年她个人先后接待来访群众多达196人次,组织力量主动下访回访128次,有效调处农村涉土矛盾168起,做到次次有回音,件件有答复。
在她带领下,金城镇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始终走在全市前列。近三年来,金城镇共流转土地2.33万亩,累计新增土地流转面积近4万亩;新建农地股份合作社15家,入股面积达2.8万亩,流转收益均高于农户实际种植收入;指导2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落实各级扶持资金1000多万元。2012年金城镇村均集体收入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288万元。
裴红蕾
人物档案:女,常州一院放疗科主任。
在放射治疗岗位上默默地工作了26年,治疗了数以万计的癌症患者,她总说:“能为患者解除痛苦,看到他们平安活着,是我最大的荣耀和快乐。”
1986年,她以优异的成绩从苏州医学院放射医学系毕业,到常州一院放疗科工作。在她看来,“一切为了病人”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为了解患者鼻咽部冲洗时的感受,减轻他们冲洗时的痛苦,她拿着冲洗器在自己身上反复实验,摸索究竟怎样冲洗效果最佳,痛苦最小。对食管癌患者,她不仅要了解每位患者的食管扩张度,确保减少痛苦的同时,保证营养的供应。
放疗科曾收到过一份特殊的邀请,一位无儿无女的孤老太太邀请她和科室医生参加自己八十大寿的庆宴。三年前,76岁的老太第一次到放疗科治疗时已被确诊为恶性淋巴瘤Ⅵ期。因为全身多处骨痛,身边又没有亲人,常一人默默流泪。裴红蕾就经常与老太促膝长谈,她总宽慰老太一定能够活到80岁,并许诺等老太八十大寿时一定去为她庆祝……
工作26年来,裴红蕾每天清早七点多到医院看病人,晚上七点多回家,吃过晚饭,又一头钻进书海,儿子戏称她是“超人”,丈夫则笑称她为“忙人”。因为加班加点是常事,周六、周日也不例外。
类别:孝老爱亲
陈晓红
人物档案:女,1967年01月生,新北区新桥镇仲家村委陆家村村民。
12年来,她用自己的双手撑起着残缺的家,用自己的爱为家庭的每个成员送着关怀和温暖。她,是那么的善良,那么的坚强,用行动诠释着中国传统善良贤惠的美德。
十二年前的一天,她的丈夫在运输货物的路途中,发生了一场惨烈的车祸,夺去了他的生命。当陈晓红听到这个噩耗后,她感觉整个世界都塌下来了。
丈夫走了,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断了,可一家人的开支费用还是要继续,公公婆婆本来身体就不好,公公的腿不利索,吃药打针都没有改善,婆婆得了老年痴呆症,孩子还要上学。靠她一个女人,一家人该怎么活下去?
陈晓红在务农之余,每天去私人厂里上班挣点工资,这样才能维持开销。每天除了要照顾公公婆婆的饮食起居,还要接送孩子上学,从厂里下班后还要急急忙忙去农地劳作,虽然每天都很累很累,但她脸上却总是带着笑容。
“我相信我的丈夫从来没有走远,他在看着我。”凭着一股希望,十二年来,她把公公婆婆和孩子料理得妥妥当当。
王利东
人物档案:女,1968年生,戚墅堰区河苑社区居民。
1993年夏天,灾难来得没有任何征兆。王利东的丈夫王旭突然发生车祸,下半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甚至连语言能力也几乎丧失。儿子才6个月大,丈夫已经瘫痪在床,于是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给孩子喂好奶穿好衣,安顿好儿子,再去伺候瘫痪在床的丈夫。
一天,王利东把2岁大的儿子哄睡着了,出门买点生活用品。当她买完东西,匆匆赶到家,地上却满是碎瓷器片。原来,她出门没多久,儿子就醒了,拿家里的瓷器瓶玩,玩一阵子不要了,往地上一扔,碎了,又拿起另一个瓷器罐摔……
看着床上呵呵笑的丈夫,还有调皮的儿子,她心里有点酸涩,又有些无奈。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6年,丈夫下肢逐渐有了知觉,王利东不放弃,每天坚持按摩翻动。1999年,丈夫可以摸索着慢慢走路了,由于左侧大脑受伤,丈夫的右侧手脚还不是很灵活,说话还是结巴含糊。为了改善丈夫的健康状况,王利东动足了脑筋,她鼓励丈夫每天坚持走路锻炼,做些淘米洗菜等简单的家务,让他和上幼儿园的儿子一起唱歌、讲故事,慢慢改善他的说话能力。
为了帮助丈夫建立自信,王利东还鼓励他多参加社区的活动,学习左手练书法。一开始,丈夫拒绝走出家门见外人,总有一种强烈的自卑心理,不过,在她的鼓励下,丈夫终于融入社区,并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