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常州城市面貌巨变,城市化进程加速。伴随着城市规模从中心区域向周边扩展,许多昔日的农民,告别了祖辈们耕作的土地,住进了居民小区当起了上班族;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过上了享受医保能领退休金的生活;告别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迎来琴棋书画丰富多彩的生活……昔日的农民,在这个大潮中,与城市一起,经历着他们人生的嬗变。
离开土地,农民成了上班族
朱凤艳原是青龙乡一个普通农民,10年前,随着青龙乡的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朱凤艳和其他村民一起,离开了土地。原本最担心的生活问题,很快有了着落。
2002年,朱凤艳家的小平房被拆,补偿给她家的是紫云苑的一套小别墅。但她和丈夫都没了工作,孩子还在学校念书,生活、养老的问题一下子压了上来。
在社区的帮助下,朱凤艳参与了就业培训。除了普及就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培训班还鼓励失地农民们自主创业,并为他们申请创业贷款。
朱凤艳终于鼓起勇气,跟丈夫谈办厂的事。丈夫原本会点门窗制造技术,只是苦于长年被土地捆绑,有活也不能接。现在有了空闲时间,丈夫也愿意尝试开个门窗加工店。这次大胆创业,让朱凤艳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十年创业,门窗加工店变成了门窗厂,小有规模。朱凤艳也学会了做账,成了厂里的会计;老公专心经营,生意越做越大。现在,他们还在城里买了房子,夫妻俩和儿子,各买了一辆小汽车,成了名副其实的城里人。
除了自主创业,政府还激励企业使用被征地农民,包括出台各种就业奖励办法,从举办失地农民的专场招聘会,到开办就业培训班,再到对企业每录用一个失地农民,奖励100元,每新招用一人奖励300元,对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农民,每人奖励500元。
告别口粮,看病养老都有保障
看着别人都找到了工作,同村的30岁女子小徐始终有些犹豫。直到她听到朱凤艳说,找了新工作,“厂子里给交养老金的。”那是她第一次听说养老金这个词,也知道了还有医疗保险这回事。
看病能报销,退休了还能每月拿钱,这让小徐她们觉得有了依靠。
也是在2004年,村干部向小徐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说这个是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医疗制度。当时她也不懂这个新农合和职工医疗保险之间的关系,“反正看着周围的老邻居说好,我们一家子也就全部加入新农合。”
虽然“养老金”小徐暂时还拿不到,但“职工医保”却给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优惠。去医院看病,拿着医保卡去刷一下就可以了。平时一些小感冒,直接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看病买药,也是刷一下卡。今年小徐的医保卡个人账户里的钱更是从去年的500多元涨到了700多元。更让人开心的是,今年药价也下调了,现在看个感冒差不多花30元就可以了,反而比五六年前还便宜。
小徐告诉记者,现在她已经交了4年社保,做到退休差不多也刚好15年,退休后可拿养老金。
天宁区青龙街道劳动所的高峰所长告诉记者,目前村民的医保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两种。目前,两种医保已经覆盖了全街道99%以上的失地农民。此外,还有一部分居民享受村里的股份制合作,每年一股分红就达到1200元以常州城上。
住进小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书法、国画、写诗、象棋……吴元兴老人可谓“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谁也看不出,这一系列的技能都是老人家在这六年里学会的。
吴元兴现在居住在西林街道华林家园。6年前,他最担心的是种不动地了怎么办,伸手问儿子要生活费吧,一向好强的老人实在做不来。2006年,大吴家村因为运河改道工程,被征收土地,老人随后搬进了83㎡的公寓楼,夫妻两人也开始享受政府的失地补贴。“每个月550元,吃吃用用也够了,最要紧的,是不用拖累子女。”
心情好了,老人平时就爱坐上51路公交车,到市里的老年大学上上课。一个班20多位同学,有好几个都是老人的邻居,“他们也是失地农民,闲来无事写写书法,修身养性。”
爱画画、会下棋、爱唱戏,社区里那些多才多艺的老人一个个精神饱满、活力充沛,给记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谈起社区艺术活动给居民生活带来的变化,同是农民出身的居民老黄笑逐颜开:“以前我们这里经常打麻将,一天坐下来不仅腰酸背痛,还经常扯皮。现在不仅邻里关系、干群关系融洽了,居民对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也很积极,居民的素质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