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加强社会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 十八大常州解读七

来源:常州日报 2012/12/30 发布时间:2020-09-23 浏览量:14

文化立警,锻造和谐社会中流砥柱

常州市副市长、市公安局长尚建荣

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党的十八大又作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部署,提出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公安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公安机关的制度、管理、行为、环境等方方面面,是公安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对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把公安队伍锻造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中流砥柱具有重要意义。

一、常州公安文化建设实践

加强公安文化建设是贯彻“文化立警”的前提条件。常州公安把公安文化建设提高到关系公安队伍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加以认识,真正树立起“公安文化也是战斗力”的思想。

1、培育职业道德。把“道德讲堂”纳入常态建设,大力倡导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涌现出一级英模陆立才、二级英模刘祖明、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戴世毅等先进典型。

2、浓厚文化氛围。举办三届警察文化体育节,建好局史馆、警营文化长廊,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扩建公安图书馆,整修和扩建小阅览室,85%以上的基层所队建起标准化小阅览室。

3、丰富文化活动。成立兴趣爱好小组30余个,编排节目参加文艺调演,参与DV、摄影、书画等竞赛活动,选送的多件作品获奖,两次夺得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4、扩大文化影响。通过在繁华地段进行情景剧表演、在公交车上滚动播放宣传片等形式,将安全防范常识融入其中。举办“十佳爱民警官”大型颁奖晚会,增进群众对公安工作的了解和理解。

二、常州公安文化精神的发展

1、文化育警。常州公安历来注重“文化育警”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拓展各种文化形式,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公安文化建设来凝聚人心、团结民警,使全体民警具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进一步增强民警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和自律意识。以公安文化作为战略层面来指导公安工作,提炼常州公安文化精神越来越成为常州公安的共识。

2、文化立警。相对于“文化育警”之术,“文化立警”战略之道的提出,是常州公安更高眼界的开放和更深层次的追求。文化育警,体现的是一种方法、手段和载体,强调“术”的要求;而文化立警,更多地体现方向、战略和体系,强调“道”的理念。道者,道义,公道;术者,手段,谋略。所以,文化育警是从微观层面,强调创新形式,拓展内容,以文化感染人、熏陶人和教育人;文化立警则更多从宏观层面考量,在战略方针政策上,全方位地体现了文化对整个公安组织和民警队伍的影响和渗透。

3、文化精神。从起初的“文化育警”战术到现在“文化立警”战略的提升,体现了常州公安对公安文化精神高屋建瓴、运筹帷幄的领会和把握。只有以“道”为根本,道术结合,相辅相成,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公安文化精神的精髓所在。在“文化立警”战略的指引下,常州公安高度凝练,提取了内涵深刻、言简意赅的“忠诚、进取、阳光、人本”作为常州公安文化精神。

三、常州公安文化精神的内容

“忠诚、进取、阳光、人本”这八个字,深刻阐述了常州公安取得辉煌成绩的文化根基,高度概括了未来常州公安队伍科学发展的努力方向。以此为文化精髓和思想纲领,必将促进常州公安事业和公安队伍的健康、快速发展。

1、忠诚精神。“忠诚”是人民警察的品格,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忠诚是基本要求,要求公安民警爱岗敬业、无畏牺牲,打击犯罪、服务群众,把忠诚铭刻在灵魂中,把为民熔铸在血脉里,永葆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一方面,着力打造公安信念文化。树立对公安事业的美好追求与理想信念,提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和精神品质,激励广大民警永做党的忠诚卫士和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另一方面,着力打造公安责任文化。每一名公安民警都必须把履职尽责作为最基本的职业操守,以责任文化提升公安队伍执行力、推进执法规范化,努力践行“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宗旨。

2、进取精神。“进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公安机关各项工作都要争先进位,以“有为”来定“地位”;落实到每个民警身上,就是要奋力争先,由进取个体凝练成进取群体,以此来实现公安机关的价值追求。一方面,形成提振公安精气神的争先文化。争先文化是常州公安奋勇拼搏、争创一流的精神动力,推动了常州公安工作初步实现“全国有影响、全省有地位、全市有口碑”的目标要求,涌现出一大批公安英模群体。另一方面,形成彰显公安创造力的创新文化。“创新”是常州公安文化保持先进性和生命力的决定性因素。常州公安理念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等不断深化,创新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常州公安工作增添了强大的前进动力。

3、阳光精神。“阳光”是当今世界潮流、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向。常州公安以一套自成体系的价值观念和规范标准,营造强烈的文化舆论氛围,使民警产生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行为控制,使精神变物质,产生出巨大的正能量。一方面,不断深化公安形象文化。常州公安通过形象传播、传媒建设、礼仪文化,增强公安机关的亲和力和美誉度,增强人民群众对公安形象的认知度,使其产生对公安机关及其服务的信赖感。另一方面,不断深化公安行为文化。常州公安对外实行政务、警务公开,对内实行“三个民主”;通过开设局长信箱、访客留言、警营恳谈等,给民警提供畅所欲言的平台和渠道;在评先竞优、竞争上岗、轮岗交流等过程中,普遍实行公示制度,把“阳光”作为常态。

4、人本精神。“人本”是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公安工作的生命线,坚持依靠人、发展人、促进人、服务人,使人本精神在公安文化的发展和公安事业的推进中开花结果、熠熠生辉。一方面,打造“以警为本”的公安管理文化。充分尊重民警的主体地位,为广大民警实现人身价值提供广阔舞台;关心每一个民警,把从优待警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打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另一方面,打造“以民为本”的公安警务文化。常州公安机关始终把“民生至上”作为警务活动的核心理念,在社区警务中运用柔性警务方式,在虚拟警务中探索“以人为本”,积极贯彻民生警务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独特作用

常州市妇联主席王莉

十八大报告关于“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地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期妇联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妇联党组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妇联组织投身社会管理创新的渠道与路径,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妇联组织的独特作用。

1、在组织动员全市妇女投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实践中作出新贡献。围绕十八大的新部署,在广大妇女中进一步深入开展“双学双比”、“巾帼建功”、“家庭社区节能减排”等主题活动,引导广大妇女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实施女企业家转型升级引导行、千岗服务联动行、科技结对致富行;着力打造巾帼家政服务品牌,优化从业人员结构,提升家政服务水平;有效落实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巾帼创新业”项目扶持等实事举措,增创妇女创新创业、转型升级的新优势,引导全市妇女在现代化建设中彰显“半边天”的力量和风采。

2、在促进妇女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和家庭道德建设上呈现新气象。充分运用妇联组织网络和阵地,生动活泼地做好妇女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广大妇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决心;引导妇女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她们在家庭、社会以及教育下一代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妇女积极实践“四德”,倡导和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大力传播志愿服务精神,引导妇女积极参与立足社区、面向家庭的巾帼志愿服务活动,在奉献自我、关爱他人、服务社会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3、在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上展现新作为。进一步推进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进程,大力推进先进性别文化,继续提升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课程在党校、高校的含金量,推动“性别平等教育中小学课程”省级研究课题试点实施,使性别平等意识从小养成。健全常州市政策法规性别平等咨询评估委员会工作机制,加强对地方性法规、政策文件的性别平等评估与审查;继续推动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围绕女干部培养选拔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推动执行政策性保障措施;创造条件引导妇女在参与女性社会组织、巾帼志愿服务活动、妇女议事会等活动中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完善、自我提高。通过对女性主体意识的教育和自身综合能力的培训,提升她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贡献率,以作为赢得平等的地位和权利。

4、在进一步推进妇女实事工程上取得新进展。针对女干部特别是女领导干部的比例难提升、基层妇女参与社会管理的水平难提高等实际问题,主动与组织部联合制订计划、开展培训、重点推荐、跟踪监督,优化女性参政议政的良好氛围。针对妇女合法权益保障问题,构建多部门共同关注、多层面预防宣传、多渠道综合调处、多元化解决问题的妇女权益纠纷调解新格局。进一步做好疏导妇女情绪、调解婚姻家庭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等工作,开展妇女信访代理和协理,拓展妇女维权合议庭功能,提高婚姻家庭纠纷案件的办理实效。进一步健全流动儿童信息全社会共同采集协作机制,加强各类社会关爱行动。针对妇女就业层次低、女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开发推广吸纳量大、用工灵活的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针对妇女健康、教育、培训等问题,切实落实好“十二五”妇女发展规划,推动事关妇女儿童的民生问题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和工程。

5、在加强妇联自身组织建设上迈出新步伐。加强妇联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完善妇联基层组织网络,发挥好农村、社区“妇女儿童之家”的作用。继续依托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坚持纵向继续向下扎根、横向继续向社会各领域拓展,在片区、楼栋、单元等妇女群众生活的最小单位,在新兴领域和女性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地方,探索建立各类妇女组织。切实加强市妇联机关自身建设,党组中心组带头提高做好新形势下妇女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妇联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

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常州市供销合作总社主任陈立勇

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仅有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同时也是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对农村社会管理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者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在农村社会管理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首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一个“社会稳定器”。一方面,政府可以依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将党的路线、方针和惠农支农政策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农民,提高政府调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村社会管理的能力。另一方面,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也可以及时准确地反映广大农民的意见和要求,从而解决政府与农民、农民与市场之间诸多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利于提高政府部门的行政效能和改革行政管理服务方式。

其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培育农民民主管理意识和互助合作的价值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最大的特点是“民办、民管、民受益”。农民参加各种合作经济组织,既增强了农民的生产、营销能力和合作精神,又可以增强农民的集体意识、法制意识和民主意识,提高广大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进而有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一般经济组织的区别在于其特有的社会文化属性,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组织。合作经济组织成员间的自助、民主、平等、公平和团结的核心价值理念,以及诚实、开放、社会责任与关怀他人的道德价值观,蕴涵了丰富而特有的文化和人文精神,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十一五”以来,我市供销合作社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三农”工作重心,加快推进基层经营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创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方式,不断增强为农服务能力,成为党委政府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一支不可或缺的依托力量。今后,还需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扎实工作,为我市农村社会管理工作继续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一,供销合作社要着力推进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建设,增强联合社的产业带动能力和供销合作社的横向联合发展能力。在“联合社”的组建过程中给予工商、税务登记等方面的协调服务,在“联合社”的具体运作过程中给予生产标准、质量控制、技术运用、品牌建设、营销体系等方面的指导,调节好成员社之间的利益分配,处理好成员社之间及与“联合社”之间的生产经营关系。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好供销合作社系统的优势,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联合发展,培育农民社员参与农村管理的主体意识,在推进农村社会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供销合作社要将自身的经营服务活动融入农村社会管理中,创办为农综合服务社,搭建为农综合服务载体,将各种为农服务主体和资源融合在一个平台上,成为各部门合力支持“三农”的共同阵地、共同抓手、共同基地、共同窗口。为农综合服务社要密切与“两委”的联系,在为农民提供各种生产生活服务的同时,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农村公共服务。

第三,供销合作社要通过为农综合服务社积极搭建各类文化平台,拓展为农服务领域。为农综合服务社实行村务、商务、服务“三务一体”,美化农村社区环境,改善村容村貌,丰富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促进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逐步成为基层管理的新阵地、助农增收的新平台、服务农民的新窗口、和谐社会的新亮点。

办好人民满意的身边体育

常州市体育局局长朱海山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就是要服从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奋斗目标。建立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十八大提出的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常州体育系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有效的身边健身服务,为常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作出体育工作的新贡献。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常州体育紧紧抓住承办十七届省运会契机,全面推进各项工作上台阶。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在体育发展中还存在发展质量、发展结构、发展效益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尤其是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和活动开展方面,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加快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缩短这一差距的必然选择。

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基层、保障基本、服务群众,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建立群众身边的体育组织,开展群众身边的体育活动,提供群众身边的体育服务。要把握公益性,由政府主导或支持完成,不以盈利为目的;要把握普遍性,设施建设覆盖到城乡每一个角落,实现机会均等和最低标准的统一;要把握基本性,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场地设施和活动指导,保障广大市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基本权利;要把握实用性,始终以人民群众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配备器材、开展活动要尊重人民的习惯和需求;要把握文化性,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和锻炼方式,为建设文明城市作出贡献。

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就是要以建设“10分钟体育圈”为抓手,实现城乡健身设施全覆盖。今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常州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建设让广大城市居民出门步行约800米左右,就有健身活动的场所和设施,就能享受全民健身服务。到2014年,我们将建成市、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居民小区(自然村)五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市级体育场馆将以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和群体活动为主要任务,区级将建设包括室内游泳馆、篮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等在内的综合性全民健身中心,街道将建设至少有室内游泳馆或者篮球馆的全民健身中心,社区将建设一个以上较大的全民健身示范点,所有小区都要配建体育健身设施和路径。确保在常州市域范围内,城市发展到哪里,体育场馆就建设到哪里;公园绿地规划到哪里,健身设施就建设到哪里;住宅小区开发到哪里,晨晚练点就建设到哪里。

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服务平台。一是建立科学健身宣教平台,在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各种媒体,宣传科学健身知识,向市民免费发放全民健身手册。二是建立健身指导服务平台,全市每个晨晚练点、体育健身设施点、社区和行政村体育健身俱乐部都要配备3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或者全民健身志愿者。三是建立全民健身信息平台,通过网站、有线电视台等,开设专家在线咨询服务、健身场所在线查询和预约服务,完善全民健身数字地图。四是建立体育社团展示平台,各街道(乡镇)至少建成100人以上的全民健身特色团队3支,各社区(行政村)至少建成30人以上特色团队2支,各晨晚练点至少建成10人以上特色团队2支。五是建立全民健身活动平台,按照“一区一特色、一区一品牌”的要求,全民健身活动做到全年有安排,月月有活动,活动有声势,阶段有高潮。市、辖市区要定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部委办局将举办一些特色运动会。六是建立国民体质测试平台,建设市、辖市区、街道三级国民体质测试网络,配备流动测试车,为广大市民提供免费测试和健身指导。

我们将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为契机,紧紧抓住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健全基层全民健身服务组织、开展基层群众性体育活动以及指导群众科学健身等重点环节,不断加大政府体育投入,充分调动和激励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力量,生产更多更好的体育产品,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服务,有效扩大体育公共供给。在体育资源总量不断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体育服务更加方便可及、发展更加均衡、社会满意度不断提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

立足为民惠民建设和谐西林

西林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华明

近年来,西林街道抢抓常州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城市拉大框架等机遇,使地处城郊结合部的西林成为城市的西大门和现代物流板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诸多新问题、新矛盾,需要我们通过加强社会建设加以解决。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对西林而言,加强社会建设,就是立足为民惠民,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的同时,不断将城市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努力打造“现代物流集聚、社会稳定安居、人民幸福共享”的美丽西林、和谐西林。

加快发展造福人。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加快发展,我们才有财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此,我们要咬定发展不动摇,抢抓市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机遇,提升现代物流产业的集中度。2013年,要加快推进国药、美吉特、新阳光、中天凤凰等已建成市场的扩容和提升,扶持国药常州成立江苏总部,新阳光打造省级旅游购物市场,中天凤凰创华东机电和汽配采购首选市场,美吉特建成城西家居旗舰广场,将西林打造成为市场成交额超200亿元的市场物流集聚区。加快发展万泰国际广场等高品质、多元化的市场商贸街区;沿龙江路、怀德南路、中吴大道加快布局,引进星级酒店、商业综合体、商贸娱乐等项目,努力打造体现“市场、休闲、创业”三位一体特色的西林“新名片”。

落实保障关心人。保障人民生活是党委政府最基本的职责,落实失地农民的保障,更是我们的重大任务。西林街道在土地换保障上,坚持从符合法律、符合政策和符合农民的愿望出发,做到“阳光方案、阳光运作、阳光分配”,确保失地农民带着保障进城,分享保障温暖。截至目前,街道就土地换保障已投入2.72亿元,惠及7个村76个村民小组11481人,其中今年已达2350万元。除了土地换保障,对失地农民而言,医保、房保和岗保也至关重要。在医保上,2013年将启动建设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区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更便捷、更全面的健康服务。在房保上,投资5亿元资金,用于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的华林家园、甘林家园2个安置小区二期建设,让失地农民拆有所住,逐步实现“零过渡”。在岗保上,用好本地的培训资源,为失地农民提供计算机应用、电工、烹饪等学得快、用得上的培训,以及SYB创业者培训,让他们在家门口获得职业技能证书、跨出校门就找到岗位。

丰富活动凝聚人。继续办好道德讲堂,用道德智慧提升人。作为全市率先创办“道德讲堂”的街道,我们将继续贴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贴紧西林的经济社会发展、贴近广大农民的道德认同和需求,对象上做到“因人因地因需”,形式上做到“入情入脑入心”,效果上做到“真信真学真为”,在家门口吸引更多的农民接受公民道德熏陶,感受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现代文明程度。继续办好西林艺术节,用先进文化滋养人。西林是我市的戏曲之乡,依托街道“省级特色文化团队”,已举办了13届文化艺术节,累计送戏下乡、送戏进城250余场,观众20余万人次。为此,我们要多编多演反映在农民变市民过程中思想观念、精神风貌和生活方式发生可喜变化的文艺作品。发挥好农民书画诗歌组、腰鼓舞龙队、健身操队的作用,丰富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继续加大对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和提升,配套完善图书阅览中心、信息化培训中心、党员驿站等办公、活动、服务场所,让他们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

和谐环境安居人。安居才能乐业。在地方维稳上,今年投入60余万元实施和谐安民工程,将西林家园安置小区打造成全市安置小区的样板工程。2013年,我们要继续加大投入,在电子围栏报警系统、监控探头、电子巡更系统、车棚地锁、滚动宣传屏等方面提升小区的技防功能,增强小区居民的安全感。要改造综治中心接待大厅,硬件配套到位;探索“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的“西林模式”,软件提升到位。对弱势群体要做到思想上关注、生活上关怀、就业上关心,做到安置一个人、稳定一个家、平安一方天地,确保再创“平安街道”。在城市管理上,马家、东岱、凌家等村先后创成省级生态村,今年西林街道试点马家村委,在钟楼区第一个创建了城市长效管理四级平台。2013年,我们要延伸和放大四级平台的触角和功效,真正做到管理全方位、保洁全覆盖和监控全天候,为西林百姓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