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天宁寺千年梵呗声 已远播海内外

来源:常州晚报 2013/2/18 发布时间:2020-09-23 浏览量:41

“这是哪里来的神明?人间再没有这样的境界!这鼓一声,钟一声,磬一声,木鱼一声,佛号一声……乐音在大殿里,迂缓的,曼长的回荡着,无数冲突的波流谐合了,无数相反的色彩净化了,无数现世的高低消灭了……”诗人徐志摩在《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中,曾对天宁寺的梵呗唱诵给予了如此瑰丽的赞美。

近日,在天宁寺,亲耳听到了僧人们的晚课,当“鼓一声,钟一声,磬一声,木鱼一声,佛号一声”沉静悠扬地响起时,这流传了千年的佛教音乐,在冬日的暮色四合中,直抵人心,尘世的纷争与喧嚣在此刻归为宁静、庄严与纯净。

诞生于南北朝,“天宁寺唱念盖三江”

梵呗唱诵,其本质是一种佛教音乐。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宁寺梵呗”,向来为南禅梵呗韵腔之代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由于当时统治阶层提倡、崇尚佛教文化,加之佛教仪轨制度的创立与规范而得到重视,南朝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召集建康各寺梵呗名僧一起商讨,对传统梵呗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改进,此举不仅规范了梵呗的形式,形成了南方梵呗唱诵“哀婉”的风格特征,同时也造就了不少梵呗唱诵的高僧,成为当时传播“新声”的骨干力量。后经过精通乐律的南朝梁武帝萧衍的进一步推崇,以“正乐”之名弘扬佛法,创立了“无遮大会”、“盂兰盆会”等佛教仪轨,为梵呗唱诵音乐的本土化拓展了生存空间。

明清至近代以来,全国各地流传的梵呗曲调基本出自同一蓝本,但各有程度不同的流变差异,相对来说,南方江浙一带的变化较小,尤其是天宁寺一直保持着比较规范、完整的传统曲调,故佛教界流传有“天宁寺唱念盖三江”的说法。因此,各地寺院皆以天宁寺的唱谱为标本,前来学习者常年不断。上世纪40年代,几乎每年都有百多位僧人在“天宁寺佛学院”结业后分赴各地,再加上寺内一批高僧也先后赴港台地区或出国担任一些着名寺院的住持,使得天宁寺的梵呗唱诵远播海内外。至今,国内及港台各地寺院仍视天宁寺的梵呗唱诵为正宗。

唱诵内容:“唱赞”和“诵经”

天宁寺梵呗唱诵属南派“禅腔”,一般来说,南派唱腔大都不加衬字,声律节奏分明,与北派唱腔多加衬字(哎、呀、咳、哼、呵、啊)的做法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天宁寺梵呗基本保留了千年以前的原来面貌,因此全国梵呗以天宁寺为主,传播广泛,内容主要为“赞”、“经”两大类,称为“唱赞”和“诵经”。

“赞”旋律性较强,词为韵文体,速度缓慢,节奏沉稳,多为三眼板节拍,并且分为大赞和小赞。小赞如《炉香赞》、《弥陀赞》,词少,仅有6句;而大赞分为八大赞和四大祝延,大赞有8-10句;祝延则指佛家对于皇家的赞颂,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经”旋律性较弱,词为散文体,,速度较快,节奏单一,多为一板或无眼板节拍,主要有《心经》、《阿弥陀经》等。此外,还有介于“唱赞”与“诵经”之间的“偈”(如《祝愿偈》、《赞佛偈》)、“咒”(如《大悲咒》、《愣严咒》)、“真言”以及“礼佛号”等。

晚上6点,僧人们的晚课开始了,我们聆听了《炉香赞》,唱词表达的是对佛的赞美,“炉香乍热,法界蒙重,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尔后,则是每日早晚都唱的《三皈依》(注:皈,音同“归”),“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大意是皈依佛,觉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静而不染。自然流畅、顿挫分明、庄严肃穆的声音在空中回荡,涤荡着每一位听者的心尘。

法器伴奏是件“体力活”

中国音协会员、曾一手参与“天宁寺梵呗唱诵”非遗申报资料整理的秦德祥先生说,梵呗唱诵以起调的僧人(称作“维那”)的音高为标准。不用丝竹管弦,仅用法器控制梵呗的节奏与速度,法器包括大磬、引磬、忏钟、铛子、铪子、鼓、木鱼等,每种法器的地位和作用都有所不同。

大磬,由铜制成,小一点的可以捧在手里,状如一只大碗,大的比如天宁寺大雄宝殿内的那只,上口直径在1米左右,大如水缸。它是法器队伍中的“总指挥”,统领着其他法器,它不“开口”,其他法器绝对不能动。用木棒敲击磬,声音浑厚而悠远。引磬,音色清脆,用它来作引导,或是站起来唱时易于携带,和忏钟一样,礼佛时也要听它“指挥”;铪子和木鱼同时发声,俗称“两铛一木鱼”,也就是铛每敲两下,木鱼要敲一下。法器的敲击,除鼓以外,均由演唱者兼任。每项法事短则一小时,长则三四个小时,比如敲鼓、敲木鱼要保持节奏的连贯性,需要有良好的臂力,也是一件很费力的“体力活”。

一代代僧人口传心授,让天宁寺梵呗传承千年

眼下,随着寺内高僧们渐渐老去,年轻一代的僧人逐渐担当起梵音传唱的重任。天宁寺监院心悟法师是名70后,1992年来到天宁禅寺。他说,经文内容的悲喜,都要用唱诵的声音表现出来,或哀婉或欢快。“最好不能感冒,否则音色就有变化。有大型法事时需要天天唱诵,有时候一唱就是三四个小时,只能少喝水,否则中途要上洗手间会影响到整体效果”。法器奏得再好,也是用来配合人声的,声音才是梵呗唱诵的精髓。天宁寺的许多僧人都具备一副好嗓子,其中个别的还被公认为“金嗓子”。

新的僧人从进寺的第一天起,就要上早晚功课,跟着年长法师学习唱诵,每天早晨4点半起床,5点半准时在大雄宝殿开始一天的早课,风雨无阻,晚课则在傍晚6点开始,每天早晚课各一小时,除年老病弱者,在寺内的僧人一般都要准时参加。虽然这几年有了曲谱以及音像资料,但寺内的僧人们学习唱诵主要还是靠一代代的口传心授。

在天宁寺梵呗的千年传承中,很多高僧的名字已被历史永久铭刻。其代表性人物如天宁寺前方丈敏智大和尚,出国弘扬佛法,曾担任美国纽约世界佛教中心导师及美国纽约大乘寺主持;戒徳大师赴台湾后,在台北著名的妙法寺担任住持,在当地影响很大,活到100多岁,去年才圆寂。正是在天宁寺诸多高僧的不懈努力下,今天的天宁寺梵呗依然保持着在汉传佛教唱诵中的领军地位。

相关

天宁寺梵呗唱诵

梵呗是佛教活动中赞颂佛的声乐作品。天宁寺梵呗唱诵的音乐风格哀婉清逸,具有佛教音乐的鲜明特色和江南民间音乐风味,是汉唐以来佛教音乐逐渐汉化的有力见证,它的存在对于认识、了解汉传佛教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对于研究中国佛教文化传播形式的衍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至今,我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东南亚各国及美国等地佛教寺院仍以天宁寺梵呗唱诵为正宗。2008年,天宁寺梵呗唱诵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常州天宁禅寺现任住持松纯大和尚系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