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常州湿地保护喜事连连:1月21日,国家林业局发文,江苏天目湖湿地公园(试点)获批为国家级;还有一桩喜事也让人兴奋,常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今年初成立了,增添了湿地保护事业的生力军。
大地之“肾”已发出“SOS”
从空中俯瞰常州大地,一片片湿地犹如一块块碧绿的翡翠,装点着有2500年文明史的常州大地。
据了解,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2009年-2013年)已经完成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数据显示,近10年来,按可比口径湿地面积共减少2.9%,湿地功能持续下降,对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毋庸讳言,常州的湿地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也受到了威胁,不少湿地消失。据市农委近几年的3次湿地资源普查:我市共有湿地面积74617.4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7.1%。其中自然湿地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等3类,占湿地总面积的50.3%;人工湿地有库塘、运河/输水河、水产养殖场等3类,占湿地总面积的49.7%。这些湿地主要分布在武进区、金坛市和溧阳市。武进区有滆湖、太湖两大湖泊,自然湿地优势明显;金坛市人工湿地和自然湿地面积都较大;而溧阳市的人工湿地优势明显。
虽然现在放眼远眺满眼皆绿,但不少专家却忧心忡忡:因人为因素,常州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功能退化的趋势还未得到全面控制,湿地的生态系统仍然面临着威胁。更让人焦心的是,人们的认识也不到位,给湿地保护带来负效应。
其实这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号称“千湖之省”的湖北,大小湖泊数量由过去的约1000个减至如今的260多个;三江平原湿地面积已由过去的500万公顷减至如今的91万公顷;长江中下游的通江湖泊,由102个减少至如今的2个,仅剩下洞庭湖和鄱阳湖,而其面积还在持续萎缩。
大地之肾已发出“SOS”。“今后,如果洞庭湖和鄱阳湖都与长江断开的话,长江就成了一条光溜溜的水渠,将失去吞吐洪水、自然补水、调节气候的大部分功能。”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马广仁说。
令人欣慰的是,“保护湿地,常州早就行动起来了,这几年推出了一系列组合拳,成效明显。”常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站长吕晓雪说。
常州之“肾”走向健康
蓝天常驻,青山常在,碧水常流,是常州人民的心愿,也是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责。近年来,相关部门编写了《常州市湿地保护总体规划》,先后实施了10个太湖流域湿地恢复项目,恢复了1.5万亩湿地,占全市湿地恢复总面积的35%。
现在,常州有许多用相机“打”鸟的摄影爱好者,他们都很感慨:“过去,要找几只鸟难上加难,不得已只能赶到外地去拍鸟。现在,天天只要待在红梅公园,那许许多多的鸟来不及拍。”而这么多鸟爱上常州,是缘于湿地恢复、生态环境明显优化,主要湖泊、河流水流顺畅、水质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数量与种类增加。去年3月,省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徐惠强来江苏中华曙猿湿地公园指导,在现场看到了各种类型的鸟,突然一群大约有上万只的鸟腾空而起,徐站长迅速操起相机拍下了这壮观场面,他高兴地说:“我参加工作后,在苏南看到上万只成群的鸟儿,还是第一次,而且鸟的品种很多,也是罕见的。”“有了吃的,又没人‘骚扰’,鱼类与鸟类自然‘人丁兴旺’。”常州权威鸟类专家徐胜这样解释。
保护湿地光靠“打游击”式的管理显然不行,常州农林系统的专家就动起脑筋,他们建立起“湿地地理信息管理平台”,这种平台就是一个GIS的动态监测系统,每年调查的数据都输入平台,然后与实际变化的情况相对比,谁违法、谁守法、谁保护一目了然。
现在,江苏天目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江苏中华曙猿湿地公园、金坛长荡湖湿地公园、金坛钱资荡湿地(备用水源地)、茅东水库、新北区长江湿地、武进滆湖、太湖湾和宋剑湖湿地、戚区丁塘港湿地……许许多多湿地成了常州的新景观。
近几年,常州优良天气明显增多,2012年甚至出现连续11个蓝天白云的好日子。气象专家认为,湿地保护是一大功劳。
目前,常州的湿地保护形成了“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理念,把湿地公园建设与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重点突出湿地生态保护、科普宣教、文化传承。目前,天目湖和长荡湖两家湿地公园建设面积达2.7万余亩,还有不少湿地公园在建设中,它们成为集生态湿地、休闲观光、美食文化于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给市民营造了一个绿色、生态、健康的生活家园。
保护青山绿水 不计个人得失
上天厚待溧阳,把一大片青山绿水赐给了这里的人民。然而为了这片青山绿水,许多群众付出了巨大牺牲。
吴村是天目湖湿地上游的一个大村,上游最大的干流中田河就有10公里流经村里,有4100多人,因为有许多山地丘陵,农户住得比较分散。这里成了保护湿地的重要一环。
村委书记黄明君说,湿地保护走了四步棋:一是破除“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观念;二是退渔还湖,村里800多亩鱼塘全部还给了天目湖;三是治理上游轧砂机,村委果断下禁令停掉了400多台轧机;四是退耕还林,从2005年到2006年,溧阳市和天目湖镇共同拿出经费退了1000多亩。
也有一些村民思想转不过弯:“别人前几年已经开发了山林,种了茶叶挣了钱,为什么轮到我就不行了?那分这个山给我干什么?”也有人言辞激烈:“不解决,明天我就拉两车柴禾丢在你的大门口!”镇、村干部不为所动,还是磨破嘴皮子:在临湖山上种茶叶,农药、化肥肯定污染湖水。大道理、小道理一遍一遍讲透彻,硬是说得村民从摇头变点头。
保护天目湖深入民心后,大家自觉维护它的美丽,发现有人损害生态马上就会反馈到村里。一天,黄明君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安上村民小组组长冯正平急切地说:“有人正用挖掘机开地呢,你快来。”他火速赶到现场,挖掘机只得熄火。还有不少村民为了天目湖默默奉献,村民骆志明种了两三亩近200棵广玉兰树,退耕还林时,村里的补贴远远不能弥补损失,但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这笔马上可以到手的财富。
地头上的事做好了,马上就想到了群众的生活习惯也要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匹配:市、镇、村三方投入给整个村委1100多户每户建了化粪池,在全村安置了300多个垃圾桶,还有不少垃圾房,请了两位垃圾清运工负责清运。时间长了,村民也就习惯成自然,垃圾都要放到垃圾箱。
溧阳市天目湖玉枝特种茶果园艺场董事长濮爱玉说,他8个山头的2400多亩茶叶从一开始就按有机的标准来种植:山顶保护,不开到顶,只到半山腰,“穿衣戴帽”,生态好了才有小气候;茶畦按山头的等高线走,科学整地,保证水土不流失;只用有机肥,坚决不用化肥,不用化学除草剂,进行人工除草;山上的集水点做沉淀池,经过三道以上才到湖里。据了解,以6家核心的上规模的环湖茶场为主的“天目湖白茶合作社”都实行了这种严格的有机种植法,这样一来,仅人工成本就要增加10倍。但这些企业家都说,为了天目湖即使多花钱也值。
这些只是一个缩影,溧阳天目湖上游源头的群众为了这片蓝天碧水作出了巨大的奉献。
众人浇开幸福花。刚刚编制好的《常州市湿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2012-2020年)》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美丽图画:到2020年,全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5个,省级湿地公园10个,全市90%以上重要湿地得到良好保护,使常州成为全省及至全国湿地保护和管理的先进示范区。
一个生态的、环保的、桃花源式的常州就在眼前。
链接:
湿 地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国际湿地公约》给湿地下了个定义:湿地是指自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地带,蓄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水区。因此所有季节性或常年性积水区域,包括自然的江河、湖泊、滩涂以及人工的水库、池塘、稻田等,都属于湿地。
湿地是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湿地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湿地又有“地球之肾”的美称。
每年2月2日为“世界湿地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