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各国工业基础雄厚,产业转移势头明显,是我市开展对外招商,特别是引进先进技术的重点区域。4月22日至5月1日,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市政府党组书记费高云率常州经贸代表团赴德国、荷兰和瑞士开展经贸招商活动,各辖市区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
代表团利用一切机会,采取多种形式,介绍常州良好的投资环境,推介招商项目,与当地政府、工商企业界进行广泛深入的接触,全方位地展示常州对外开放新形象,架设相互交流合作的桥梁。
费高云强调,我市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现代化建设的攻坚期、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抢抓机遇,积极作为,以更大的气魄、更实的举措,全力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全球要素配置力和城市对外影响力。
高效拜访,推进实质性合作
在欧洲招商期间,常州经贸代表团及辖市区团高效密集拜访了24家企业,以良好的合作前景和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支持,将一大批重大项目和先进技术锁定常州。初步统计,达成新项目合作意向11个,推进已签约项目3个,签约新项目1个。
在德国斯图加特和科隆,常州分别以经济论坛的形式召开推介会,巴符州和北威州近百家知名企业参会。这两个州的实力,分列德国第三和第一。蒂森克虏伯、朗盛、博世力士乐、曼透平等世界500强企业都表示,继续看好中国市场,将加大在常州投资力度。
代表团还拜访了荷兰蒂尔堡、德国埃森市等,扩大交流合作。其中,埃森是德国第六大城市,跨国企业云集,对与常州结为友城表达了浓厚兴趣。
副市长方国强介绍,将落实好本次招商活动的成果,针对接触的客商、洽谈的项目、考察的园区等,明确专人跟踪落实,确保将掌握的信息落到实处,转化成实实在在的项目。在此基础上,还要酝酿专人驻德招商。
拓宽思路,升级“常州制造”
欧洲招商之行,代表团一路思考,坚定了信心,启发了思路。
坚定了对外开放的信心。当前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欧洲各城市同样注重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据德中经济联合会的数据显示,目前已有2000余家中国企业在德国开展经贸合作活动。常州的土地面积不到全省的5%,人口密度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4倍,可持续发展必须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有效利用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人才和市场,靠国际化提供动力、增创优势、拓展空间。
坚定了打造“装备制造城”的信心。德国作为欧洲经济的火车头,机械制造业高度发达,产值占经济总量的1/4,也是全球最大的机械设备出口国。常州的最大优势也是制造业,在机械加工、设备制造、汽车零配件等上下游生产领域企业众多,与德国企业的合作空间很大,尤其是常州提出的智能装备和以碳科技为代表的新材料两大特色产业,具有很大发展空间。
思路的启发,更是多方面的,有几点让人印象特别深刻——
制造业向高端攀升的动力,关键是科技和教育。德国工资很高,但制造业依然有竞争力,源于有着更高的要素生产力,一线工人相当于“临床工程师”。这启发我们必须从科技创新入手,从原来的加工组装、加工贸易,转向以研发为基础的现代制造;在招商引资中,不仅要重视资金资本的引进,更要通过引智引技,在提高一线工人素质上做足文章。目前,常州三级科技创新平台和高等职业教育都有良好基础,需要的是坚持和提升。
没有一批国际化企业,就谈不上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欧洲许多中小企业都有百年历史,在细分领域掌握着话语权,这些优质企业的优良资产是常州企业“走出去”的重点目标。下一步,常州要重点推动本土企业国际化、外资企业本土化,推动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开展境外并购、重组、置换,在裂变扩张的同时带动上下游企业集群“走出去”。
“规划”好招商选资,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欧洲企业的对外投资一般是“由大到小”,配套的中小企业跟进跨国公司,而跨国公司的战略投资计划相对稳健,关键看之前的“介入性投资”表现。当前,我市不少欧洲企业尚处于初期投资阶段,要取得后续投资和其他业务,既需要出口加工区和特色产业园区保持政策连续性、提升办事效率与透明度,也需要主动出击,对跨国公司总部加强高层沟通。
此外,艾森市对废弃煤矿的产业新规划、安凯特等企业的“员工子女开放日”等经验做法,也给人很大启发。
更高起点,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从市商务局获悉,目前我市外资企业税收贡献份额接近1/4,吸纳就业超过30万人;省级以上开发区对全市GDP、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贡献份额均超过50%。全市力争到2015年,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实际到账外资比重达70%以上,新兴产业实际到账外资占制造业65%以上,进一步体现技术溢出效应。
欧洲招商期间,代表团深刻感到,常州要推进深层次开放,重点要在“扎根”、“接轨”上下功夫。“扎根”就是要让外商外资扎根常州,深耕细作;“接轨”就是要健全电子政务、电子口岸、大通关、外商投诉处理等服务机制,增强主动性和竞争力。
代表团成员在交流中认为,大力推进经济国际化战略,常州有两点要高度重视——
一是抢抓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契机,加快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创新、科技应用推广服务、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体系,大力吸引跨国公司来常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机构,高水平构建一批国际技术转移公共平台。
二是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宜居宜业环境。加速推进教育、医疗国际化,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彰显城市独特个性。同时,抓住国际人才明显回流趋势,突破解决人才创新创业过程中的问题,提供好项目设计、知识产权认定、融资担保等专业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