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戚研所新建3个产业化基地

来源:常州日报 2013/6/13 发布时间:2020-09-23 浏览量:13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戚研所只有500多名员工,占地100多亩,年销售还不到1亿元;而发展到去年,已有4000多人,新建了3个产业化基地,占地近千亩,年销售超过43亿元。

“今年,我们的目标是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下一步目标是100亿元。”总经理王文虎俯瞰着落成不久的产业化基地说。

从“走好”两条铁轨,到“走出”两条铁轨

“这条有箱铸造生产线,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全自动静压造型线,最大造型速度达每小时106箱。”王文虎走进车间,指着去年6月投产的汽车零部件铸造线告诉记者。

作为南车集团旗下的一级子公司,轨道交通是老本行,为何要生产汽车零部件?

“其实也不是现在才开始生产,1997年前后我们就开始研发轨道交通以外的产品。”王文虎解释说,戚研所从改制开始就确立了“变则通,主动变者则强”的思想,主动出击,潜心谋划新的发展战略,前几年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放缓,铁路装备制造业低迷,进一步坚定了他们在“走好”两条铁轨的同时,更要“走出”两条铁轨的决心。

2011年,戚研所组建成立汽车零部件公司,引进4条铸造生产线,年产量8万吨。汽车零部件制造的投入周期需要12-18个月,从2010年7月第一条生产线投产到现在仅2年多,但规模效益已初步显现,数据显示,去年汽车零部件产业年产值5亿元,今年力争翻一番,到2015年达到20亿元以上。

在引进先进设备的同时,借助数十年来积累的材料工艺研发优势,戚研所瞄准了高端产品市场,研发出高镍、不锈钢产品等高附加值的系列汽车零部件产品,全球500强企业的订单纷至沓来。

该公司依托技术集成优势,不断拓展延伸产业,提升产业结构,实现多元发展。目前,已形成包括轨道交通、齿轮传动、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和柴油机零部件产品在内的产业集群,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43亿元。其中,延伸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从2011年的不足1/5,到去年的1/4,明年大概会达到40%,到后期至少会占一半比重。

从科技为依托到市场为导向

在从科研到生产的过程中,戚研所也遇到过许多困难。

“比如,在开始生产汽车零部件时,客户对球铁的要求非常高,球化率要高,球的形状要好。”王文虎说,当时国内75%的球化率已经算高水平,而客户要求至少85%的球化率。

怎么办?戚研所拿出了自己的本色——经过几个月的攻关,球化率达到90%,这让美国人连连竖起大拇指。

虽然从研究所转变为企业,但戚研所一直把科技研发作为企业发展的后劲,十分重视对科研的投入和人才的引进,每年的科研经费超过销售总额的8%。

据统计,目前戚研所共有科研人员1200余名,建有1个国家认可实验室、2个专业研究开发机构、3个省级工程中心、2个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基地,先后取得600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和300余项专利技术,制订了一大批轨道交通装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行业标准。

从三大产业化基地放眼未来

1985年,全国100多家科研院所走向市场,戚研所名列其中;2000年,戚研所全面完成企业化转制;2008年,南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成立。

从事业单位到企业,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做好生产的组织和管理,保证产品质量。“以往我们做研究,产品数量少,一年也就生产几件或几十件,而作为企业,却要生产几万甚至几十万件产品,而且件件都要保证质量。”王文虎深有感触。为此,他们一方面派出相关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优秀企业考察学习,一方面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指导和培训,并成立了专门的事业部,让更多勇于创新的年轻人担当重任。历经五六年磨练,当年的事业部成了现在的公司。

成为南车集团成员后,戚研所借势我国轨道交通高速发展的东风,投资26亿元,在戚墅堰区、常州高新区和武进高新区建立三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大手笔引进一流设备,将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为企业产能扩充、制造水平提升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极大提升了产品订单承载能力。

“智能装备制造是常州工业发展的重点之一,我们企业既有产业基础,又有科研能力,发展的空间和潜力是无限的。”王文虎经常以此勉励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