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学首获“挑战杯”竞赛全国特等奖

来源:中国常州网 2013/10/23 发布时间:2020-09-23 浏览量:14

10月22日,从常州大学获悉,该校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取得重大突破,3个参赛项目全部获奖,并首次斩获全国特等奖,实现了常州高校在此项赛事上特等奖零的突破。

获奖数量和级别都实现历史性突破

第十三届“挑战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自1989年创办至今,两年一届,已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

10月17日晚,大赛在苏州大学落下帷幕,经过激烈的角逐,常州大学3个参赛作品全部获奖,《固体推进剂硝基胍的连续安全生产工艺》荣获特等奖,《凹凸棒石/稻壳活性炭高效复合净水材料的制备和应用》荣获二等奖《新型混联运动LED贴片机的研制》荣获三等奖。同时,常州大学获得高校优秀组织奖。

常州大学在此届“挑战杯”国赛中,无论获奖数量,还是级别,都取得历史性突破。并实现了常州高校在此项赛事中特等奖零的突破。

两项国家专利+千万元技术转让费

硝基胍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在国防上用于火箭、导弹的固体推进剂和弹头装药,在民用上用作汽车安全气囊的产气药、医药和农药的中间体。全球的年消耗量高达12万吨。

虽然硝基胍如此重要,但是传统的硝基胍生产都是采用釜式、间歇性操作,这种工艺安全性非常差,且污染严重。2012年2月,河北赵县某硝基胍生产企业发生严重的爆炸事故,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消息在震惊全国的同时,也触动了常州大学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生们。“当时我们就想硝基胍要是能用一种连续的方式生产出来就好了,那将对我们国家的硝化反应具有重大的示范意义。”王莉是该学院制药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她告诉记者,想到了就干,几个兴趣相投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前期调研开始,努力了一年多时间。期间,他们有创新、有挫败,在不断尝试后,他们发明了更适合生产硝基胍的微通道反应器,并设计了相应的工艺路线,用硫酸胍的硫酸溶液取代了容易引起爆炸的硝酸胍作为生产原料,成功实现了硝基胍的连续安全、清洁生产,废酸产生量降低了80%。

22日上午,在该学院的实验室里,学生们为记者演示了该工艺的整个生产流程。记者在现场看到,在不足1m3的装置中,固定着8块玻璃功能模块,反应液如同自来水一样从玻璃功能膜片的微通道连续流出。“每块玻璃功能模块只有8毫升的持液量,体积小了很多。”团队队长何兆斌告诉记者,传统生产方式中的一个反应釜体积就达到上万升,相当于3、4层楼那么高。若采取新工艺进行生产,1m3大小的装置即可实现年产2000吨的目标。

付出总有回报。目前,常州大学已经为该项目申请了两项国家专利,并与金坛登冠化工有限公司达成了技术转让协议,转让费达1000万元。

除了荣誉,大家更收获了友谊

收获成功是喜悦的,但特等奖的背后,多少也有点“辛酸”:她做试验鞋子被烫了一个洞,我鞋子裤子被硫酸腐蚀了,夏天实验室里42°开着空调等于没开......讲完专业知识,女孩子们开始诉起“苦”,她们觉得这一路走来,都是“女生在当男生用,男生在当畜生用”。

史佳一是8人团队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她就读该院护理专业,唯一一个跨专业参赛的学生。据了解,在组队之初,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面向全院海选,她凭借着“胆子大、脑子转得快”,在答辩中笑傲450名候选学生,挣得一个参赛名额。

由于是跨专业,史佳一平常很少做试验,加入团队不久,她就“炮制”了唯一一次的安全事故,险些导致试验室里的反应容器爆炸。

“当时在模拟传统生产工艺,需要往容器里滴浓硫酸,要滴的非常慢,温度需要控制在35°,由于操作不当,导致容器内的温度急剧上升,险些爆炸。”史佳一告诉,当时指导老师一把把她拽离反应容器,拉下防爆窗,让所有的学生都蹲在安全地带不要动,“还好有惊无险”。

“我发现我们团队一个有趣的现象,8个人的姓,没有一个是重复的。”王莉是团队的主讲,整过比赛过程,她比其他队员都承受了更多的压力。在苏州参加决赛的时候,她紧张得连着两天都出现流鼻血的状况。她说,备战的一年中,队员们通吃、同住,除了荣誉,大家更收获了友谊,团队的使命结束了,面临解散,大家多有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