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区、金坛、溧阳同时试鸣防空警报

来源:常州日报 2013/10/30 发布时间:2020-09-23 浏览量:14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颁布17周年,为增强全市人民的国防观念和防空意识,检验市区和金坛、溧阳市警报设备设施的完好情况,10月29日上午,我市在市区和金坛、溧阳同时试鸣防空警报信号。

上午10点,随着全市范围的固定警报、人防车载警报统一鸣响预先警报信号,武进区李公朴小学的1000多名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提前做好疏散准备。10点06分,空袭警报鸣响,学生们在老师引导下,从教学楼的各个出口紧张有序地向操场疏散;与此同时,作为附近古方社区的民防应急疏散场所,社区的近百位居民也向这里进行着疏散隐蔽……

同一时间,在戚墅堰街道花溪兰庭小区人防工程,一场300人的紧急疏散演练也在进行。社区居民听辨警报信号、紧急疏散演练,同时学习防火器材的使用,并进行民防知识抢答等。金坛市民防局在金沙广场开展民防知识宣传,展出宣传展板15块,向过往群众发放民防宣传资料1000余份。据统计,29日一天,全市共举办民防知识讲座12场次,受教育人数达800人,发放各类宣传资料6000余份,有125个社区16000人参加人口疏散演练。

市民防局工作人员告知说,防空警报是城市防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国防战备设施,平时可用于抗灾救灾和突发事故情况下的灾情预报和紧急报知,战时用于城市防空报警通信,是人民政府实施战时防空指挥,组织人员疏散、紧急隐蔽的基本手段。

为确保年度试鸣工作顺利进行,市民防局从10月份开始,就对全市所有警报设备设施进行加电测试巡查,确保通信链路通畅,排除警报设备设施的机械、技术故障。为防止警报器试鸣时市民不至惊慌,民防部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手机和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发布试鸣防空警报信号的通告,并要求社区居委通过公告、小广播、黑板报、组织居民集会等形式宣传警报器试鸣时间,识别预警、袭警、解除警报三种信号、遭空袭时的防空知识。

从当天的试鸣情况看,全市人防固定警报点鸣响率达95%以上,移动警报车鸣响率达100%,户外型多媒体警报发放有关试鸣的图片和文字宣传信息60余条,结合警报试鸣开展的人防基础知识宣传和居民紧急隐蔽演练,使广大群众进一步熟悉了空袭时紧急隐蔽的程序、路线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应。

如何识别警报信号?

警报信号分为三种:预先警报、空袭警报、解除警报。

1、预先警报:

鸣36秒,停24秒,反复3遍,3分钟为一个周期。这类警报是预先告知我们,可能有重大突发事故发生,告诫人们提前做好空袭的各种准备。

2、空袭警报:

鸣6秒,停6秒,反复15遍,3分钟为一个周期。这类警报是在敌机或其他空袭兵器已经临近城市上空,空袭行动即将或已经开始,告知人们采取疏散、掩蔽等防护措施。按计划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疏散隐蔽,避免出现争抢、喧哗、吵闹等现象的发生。室内人员应立即在墙内拐角或墙根卧倒或在靠近墙角的桌下、床下卧倒,用头盔、被子、枕头或脸盆等将头部盖住。室外人员要离开重点目标或危险目标100米左右,就近卧倒掩蔽。

3、解除警报:

连续长鸣3分钟。这类警报是告知人们灾害情况已经解除,可以按照预先计划进行清理和消除空袭后果,同时可以恢复城市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我市社区民防工作成果丰硕———

已建成357个社区民防工作站和357支应急志愿者队伍

社区民防工作是新形势下贯彻以人为本、融入发展、服务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近两年,我市民防部门为推进社区民防工作,投资3000余万元,先后建成了357个社区民防工作站,实现了社区民防工作的全覆盖,建立社区综合应急志愿者队伍357支。

民防工作协调机制运转有力

全市建成民防、街道(镇)、社区三级工作网络。民防部门把社区民防纳入工作职能,利用自身业务优势,积极指导社区开展民防工作;街道(镇)成立民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一名领导分管民防工作,在武装部设立民防办公室,配备专兼职民防干事,强化对社区民防工作领导;社区设立民防工作站,社区书记兼任民防工作站站长,明确一名联络员协调民防工作,形成自上而下的三级工作网络,有效发挥基层行政机构作用,走出一条基层人防组织建设的创新之路,目前全市357个社区民防工作机构都能积极发挥作用。

打造素质过硬的民防志愿者队伍

针对社区特点,各地民防部门指导社区整合资源,依托楼组长、热心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和小区物业保安,组建357支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一定专业技能的民防志愿者队伍,提高社区民防工作社会化。

社区民防志愿者队伍属于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志愿者们是民防工作的义务宣传员、引导员、救助员、预警员、治安员。他们利用自身优势,经常向民众宣传防空和防灾、减灾、救灾的知识,增强大家的防空防灾意识和在紧急情况下自救互救的能力。同时,由于就近就便、熟悉情况,且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一旦有情况,志愿者们能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迅速开展救援工作。

近年来,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事故和公共事件中,社区民防志愿者做出了重要贡献,其社会作用和影响日益显现,正在逐步成长为一个组织有力、反应迅速、灵活高效的社会公益性服务群体。

开展多种宣教培训普及民防应急知识

与此同时,各地民防部门不断创新,打造亮点,编好剧本,充分利用板报、标语、书画展、分发宣传资料等形式,用好宣传栏、广告牌、广场大屏幕、墙体广告、灯箱广告、黑板报、人员疏散隐蔽标识标牌、人防工程标识等社区媒介,利用“国际民防日”、“防灾减灾日”、“法制宣传日”等重大节日加强宣传,在“周周演”上开展演讲、知识竞赛等文艺主题教育活动,请消防中队的指战员到社区指导群众开展逃生救援、应急灭火等演练活动,请医疗救护专业人员给群众传授专业的救护措施,让群众在学与做、做与学中加强交流,丰富生活,提高技能,从而以点带面、以主题活动引路,促进人防知识在社区顺利开展。

此外,各地民防部门注重加强民防教育社会化,通过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体系,政、校、企三结合,实施全民、全程、全方位的减灾教育宣传、训练演练。如:建立民防教学基地(民防学校)和防灾减灾拓展训练基地,编写专业教材、编印通俗读本、摄制影像资料、举办知识讲座等;利用民防工作站载体,根据社区民防工作人员构成状况,采取在职训练、分期轮训和骨干集训等多种办法,分类开设不同层次的防空防灾技能培训班,对民防工作站长、民防志愿者骨干进行防空防灾常识教育和各项专业技能培训;组织防空防灾演习,提高社区指挥人员的组织指挥能力和民防志愿者队伍的专业技术能力,更好地把民防知识、法律法规和政策融入学校,融入企业,融入社区,融入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