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把突出“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来源:常州日报 2014/1/8 发布时间:2020-09-23 浏览量:16

发展目标: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建设创新型城市,不断巩固提升常州在全省应有的位置。

实现路径: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壮大实体经济;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培育创新企业,建设创新载体,集聚创新创业人才。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贯穿于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政府工作报告在2014年重点工作安排中,把突出“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报告明确提出,2014年要以“重大项目突破年”活动为抓手,加快转型升级、狠抓项目建设、注重产城融合、推动生态文明、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善民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166个重点项目支撑发展

从推进重大项目着手,报告要求强力推进“重大项目突破年”活动,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通过不断壮大实体经济,来提振全社会发展实体经济的信心,提升区域经济。

市发改委主任戴士福表示,今年将加快推进市级166个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年度投资完成额不低于700亿元。着力推进17个省级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年度投资完成额不低于220亿元。各辖市区和市属责任单位牵头,针对每个项目建立专门的协调推进班子,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确保项目引得进、落得下、推得动。

“我们要大力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对已列入2013年市级重大项目储备库的176个项目,进一步加快阶段转化速度。”戴士福说,将注重引进项目的质量和效率,主要瞄准国内外龙头型、关键性的大公司大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精准化招商、集约化招商等有针对性的招商活动,全力引进一批与我市产业关联度强、具有产业带动作用的整车、整机、终端类重大项目,大力引进一批关键零部件、核心配套产品的好项目。确保全市新增一定数量的总投资50亿元人民币、5亿美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力争总投资100亿元人民币、10亿美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取得新突破。

抓住转型升级的“牛鼻子”

工业兴,则城市兴;工业强,则经济强。当前,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可以说在当前这个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叠加的阶段,抓住了转型升级,就等于抓住了工业发展的“牛鼻子”。

报告指出,工业转型升级,要大力推进十大产业链建设、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双百”行动计划和创新型企业培育“十百千”计划。力争十大产业链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五个传统优势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9300亿元、利税680亿元,百项重点技改项目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

对此,市经信委主任蒋自平表示,今年将狠抓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项目。支持和鼓励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新材料对现有产能进行技术改造;围绕100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积极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重点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依托优势资源和龙头企业,强化产业链招商,重点引进终端类、整机类项目以及各产业链重点及高端环节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大力引进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产品高端化、产业链延伸、做强做大和产业辐射带动强的重大项目,实现大项目引进新突破。

“此外,提升企业规模和创新能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强节能减排、跃升民营经济和提升行政效能等等都是明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举措。”蒋自平说。

创新驱动寻求突破

科技进步,为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注入了强大动力。

据最新数据统计,全市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0年的2.3%上升到2013年的2.6%,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0年的53.5%上升到2013年的58.0%,常州连续14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在发展这一主题中,科技创新比重不容忽视。报告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城市,具体要培育创新企业、建设创新载体、集聚创新创业人才。

在创新驱动中,如何寻求新突破?市科技局局长刘斌表示,今年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为主线,着力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科技与金融、人才、资本相结合的机制,企业发挥主体作用与政府优化服务良性互动的机制。打造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一批科技型上市企业,努力使高新技术企业累计突破900家。

“在园区建设中,我们将加快构建‘一核两区三园多基地’的区域创新布局。”刘斌说,今年重点支持科教城加快建设一流的高职教育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支持两个国家高新区进入全国高新区前列,支持中关村、西太湖、华罗庚三个科技产业园建设国内一流园区。同时,完善现有孵化器的功能定位,新增孵化面积1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过55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