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常州市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推行难的调查

来源:常州日报 2014/5/3 发布时间:2020-09-22 浏览量:13

2013年市区生活垃圾产生量为99.68万吨,其中过半是湿垃圾(居民家中的餐厨垃圾);湿垃圾通过堆肥技术,每吨可产出0.3吨优质有机肥,预计可产15万吨有机肥,按市场价计算年产值过亿。然而,垃圾变废为宝的前提是——生活垃圾必须合理分类。

两年前,我市就开始启动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目前推进情况如何,又遇到了哪些问题呢?

聚和家园和京城豪苑:

试点出现不同状况

2012年,天宁区聚和家园小区被选为我市第一个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在小区出入口,一眼就能看到醒目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每个投放点有3个垃圾桶,分别为绿色的可回收垃圾、蓝色的不可回收垃圾和黄色的有毒有害物,投放点还张贴着垃圾种类示意图。

然而,打开这些分类垃圾桶,里面却空空如也。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每个单元楼前的单只垃圾桶却很受欢迎,纸盒、塑料、餐厨等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都混杂其中。

7幢的一位居民觉得,她习惯将垃圾一古脑儿装进垃圾袋,不会进行分类。该小区物业工作人员褚金明也坦言,小区大部分居民对生活垃圾都不分类,分类垃圾投放点数量少、距离远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不符合大部分居民的生活习惯。

去年5月,钟楼区的京城豪苑小区被选为我市第二个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小区物业经理冯俊告诉记者,小区花20多万元购置了分类垃圾桶和宣传手册,全部安放、张贴到位。目前,该小区1、2、3幢居民楼的每一层都放有3个垃圾桶。7幢因为入住率较低,暂时只在楼下单元口设置一处分类点。他说,保洁员每天会统一将垃圾收到地下车库里的分拣站,那里还有多个240升容量的分类垃圾桶。保洁员分开放置三类垃圾后,再交由环卫部门运走。

“垃圾分类关键还在宣传。”京城豪苑物业将垃圾分类宣传手册分发到每家每户,还向业主赠送垃圾袋,鼓励业主对垃圾进行分类。大堂的宣传栏上,贴着生活垃圾分类宣传资料,LED屏里也在滚动播放生活垃圾分类的常识。

两道坎

仔细分析两个试点小区,感觉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还存在不少难点。

经费不足是第一道坎。天宁区环卫处吴洲书记觉得,聚和家园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时,采取了社区宣传、物业管理、环卫处置的模式,但目前看来效果不佳。他说,一开始环卫处撤走了每个单元楼下的垃圾桶,仅在小区3个出入口设置3个分类垃圾投放点,结果,居民们索性把垃圾直接丢在楼道下、绿化带里。无奈之下,环卫处只能重新将单元楼前垃圾桶又放了回去。既然如此,为何不在每个单元口设置3个垃圾桶呢?吴洲算了笔账:1个垃圾桶要100多元,小区共有51个单元楼,就需要153个垃圾桶,光是购买垃圾桶的费用就很可观,这还不算损坏后的更换费用。

宣传不到位,居民认知度低是第二道坎。京城豪苑属于新小区,相比聚和家园,在硬件设施上更加完备。但尽管如此,两个小区还是有一些通病: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知之甚少。 聚和家园的黄女士就觉得,如果不宣传,她连用过的脏纸到底可不可以回收都分不清楚;而京城豪苑的梁先生也对如何处置家中的旧被子、旧衣服伤透了脑筋:“放哪个桶里都觉得不合适。”就这样,很多居民空有生活垃圾分类的意识,但却缺乏具体指导。

下游处理跟上了吗?

生活垃圾分类,目的是让资源循环利用,而目前我市生活垃圾仍只有焚烧、填埋两种处理方式,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殊途同归,多少有些挫伤市民的积极性。

以去年为例,近百万吨生活垃圾中光大环保能源公司焚烧了38万吨,绿色动力环保热电公司焚烧了40万吨,市废处中心填埋了21万吨。吴家场社区吴晓岭说:“单元楼下放着一个大的垃圾桶,里面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个桶。但即使我们分开了,环卫工在收垃圾时还是把两个桶倒在车里一起拖走,感觉怪怪的。”

要加快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进程

对生活垃圾分类,市环境卫生管理处总工程师陈爱梅认为,垃圾其实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例如纸张,虽然可以焚烧发电,但相比打回纸浆再造纸来,完全是大材小用。”资料显示,日常的厨房垃圾只要经过生物技术堆肥处理,每吨可生产出0.3吨左右的有机肥料,以我市每年50万吨湿垃圾计算,如果进入堆肥场,可年产15万吨有机肥,市场价每吨1000元左右,变废为宝价值一目了然。况且,堆肥不仅能产出资源,更重要的是能为焚烧厂节能、为填埋场省地。也正因为如此,南京和无锡两市的生活垃圾分类,比我市多出一类:湿垃圾。

“生活垃圾分类应该从小事做起,从娃娃抓起。”市政协委员、常州市花园中学化学老师蔡留娣曾牵头写过关于生活垃圾分类的提案,市区主干道的垃圾箱目前已全部做成分类垃圾箱;但这还远远不够,与垃圾分类配套的堆肥场、废旧电器、建筑垃圾、纸、橡塑、玻璃、纤维等各类再生企业也应加快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和提升国民素质应齐头并进,才能真正把“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放到正确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