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项专利成果,其中1项授权发明专利;3篇核心期刊论文,2篇全国学术会议论文,2篇EI检索英文论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5月12日获悉,这是一名本科生的科研成绩单。
成绩单的主人、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大四学生龚润航说:“我能取得这些成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校的‘英才计划’培养机制。”
“英才计划”是河海大学常州校区3年前启动的,是本科教育新机制,旨在培养“学术英才”。学校设立了包括高考成绩、一年级第一学期学分及其排名、特殊专长等项目在内的基本指标,按照“自愿报名、面试选拔”原则,从2010级本科生中选拔了80名(约6%)“英才苗子”,一对一配备学术导师,制订个性菜单,配置优质资源,助推个性发展。
拜 师
“英才计划”最大的特色,是让硕士生导师“一带一”培养本科生,并且是学员和导师“双向选择”。
龚润航的导师,是江苏省教学名师朱昌平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及各类科研项目共10多项,在教学和科研上都有卓越成就。
为让朱昌平教授作为导师,龚润航了解到朱教授有早睡早起的习惯,到校工作时间很早,于是,早晨6点就去朱教授办公室门口等待。由于诚意可嘉,基本材料和面试表现也都符合要求,最终成功拜师,进入了导师领衔的通信与声学技术科研团队学习。
“如果不是进入朱教授的科研团队,得到他的悉心指导,我无法想象自己在大学四年能深入参与科研,更无法想象取得这些成果。入选‘英才计划’,改变了我大学生活的轨迹。”龚润航说。
定 制
袁闻笳是企业管理学院国贸专业学生,却酷爱阅读文科方面的书籍,对新闻传媒工作很有兴趣,所写新闻报道时常见诸省内主流媒体。
鉴于袁闻笳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她的导师田晶华教授为她量身打造培养方案,建议她去了解农村的淳朴民风和大学生村官这个群体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来的实质变化。袁闻笳的社会实践成果脱颖而出,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浅谈大学生村官创业管理模式》和《基于大学生村官创业实践现状浅谈高校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被评为“江苏省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田教授说:“‘英才计划’对导师职责有明确的要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根据学生个性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目前,袁闻笳已被保送河海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特 权”
何晖来自机电工程学院,导师朱炳麒教授从事工程力学数值仿真研究。在导师影响下,他也逐渐对这方面产生了兴趣,在大三时选择了钢结构方向,并接触到了结构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毕业设计也与此相关。目前,何晖已经以专业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被保送至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读研究生。
何晖最大的体会是,学校对英才学员实行资源最大化开放,学员不仅享受优质的导师资源,在进入学院创新实验室、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赴国外大学参加夏令营和交流活动等事项上,也享有优先权,“连我们的图书借阅权限,都和研究生完全等同,这对我们收集资料、查阅文献等,有很大帮助” 。
成 绩 单
首届英才学员面临毕业,他们整体发展优秀,学术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表现尤为突出:30人保研,16人考取国内研究生,7人出国(出境)深造,继续深造率达66%;35人获省部级以上竞赛奖励84项;22人获授权发明专利等专利成果40项;24人发表学术论文59篇,其中EI检索论文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2篇;68人参与过各级科研创新训练项目,比例高达85%。这些数据,都远远超出了本科生群体的平均水平。
校区教务部叶鸿蔚部长评价说:“从首批学员交出的毕业成绩单来看,达到了预期目标,佐证了这一模式对高素质人才成长的促进作用。”
据校区管委会刘丹平副主任介绍,对于即将毕业的首届英才学员,学校将建立学员档案,对他们毕业后继续深造、职业发展等进行10年以上的长期跟踪,对比分析“英才计划”培养模式的成效,为本科教育机制创新积累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