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去年底,常州市60周岁以上的常住老年人口超过78万,超过户籍人口总数的25%以上,对全市养老事业形成较大的压力。对于部分老年人来说,合适的养老床位往往是“一床难求”。
常州养老床位为何“一床难求”?
今年70岁的谈焕生家住花园新村,十年前脑中风后行动不便,生活难以自理。患有心脏病的老伴近年来也无力照顾他的日常起居。从去年起,谈焕生多次到花园新村养老中心预订床位,但那里的110张床位始终处于爆满状态。花园新村养老中心原院长高国华说,“他们都要登记排队,如果有人走的话,他们登记在这里打电话叫他们进来。一般没人走,只有去世才有走的。”
直到今年1月,附近的金谷花园老年护养中心投入运行,谈焕生终于等到了合适的床位。这里不仅有24小时的护理,还能经常和老人们一起聊天,做康复锻炼。
近年来,常州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养老机构建设力度。仅钟楼区今年上半年在建、建成的养老机构就有四家,年内可新增床位500张。截止到今年6月,全市养老床位总量达到29358张,比上年增加了825张,全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7.5张,比全国平均数高出12.5张床位。
但是从目前来看,常州市养老床位结构性需求紧张的情况还很突出,具体就是生活无法自理的、医养结合的“护理性床位”十分紧缺。在目前全市2.9万养老床位中,护理型床位仅有6900,不到总数的四分之一。在金谷花园等养老中心,都存在着50张以上普通床位无人入住的情况。
市民政局副局长杨铁说,“现在一床难求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结构不合理,我们要重点发展护理型床位。今年要新增养老床位是1500张,其中护理型的床位是1200张,如果这个完成的话,整个市区护理型床位占比将达到百分之三十。”
以改革提升社会养老服务能力
养老事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面对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常州近年来正通过深化改革,全面提升社会养老服务能力。
今年77岁的张焕荣老人祖籍常州,在上海工作了40多年后落叶归根。今年3月,他住进了同济桥附近的红日家园老年公寓,这里设有娱乐室、淋浴房、护理部,每天还送餐到房间,舒适的环境让老人过得很舒心。“就是摁一下定位遥控器,需要上厕所什么的话都可以,护理员马上到,到我身边。”
一年前,红日家园老年公寓原地还是一家经济型酒店,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酒店投入600万元进行改造,添置了无障碍设施和医护设施,成为一家现代化的老年公寓。运行仅四个月入住率已达50%,目前仍以每天新增三人的入住量在快速发展。
红日家园老年公寓总经理董梅说,“我们都做过调研,发现在每一个城市的市中心,如果有一家功能齐全、服务规范的老年机构出来的话,应该是能够得到广大家庭的普遍的接受的。”
近年来,在税收、水电气、建设补贴等政府优惠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下,有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投资养老事业。家住翠竹的吴凤娟父母都在南京,父亲已经90岁高龄,母亲患有老年痴呆症,需要24小时照看。今年1月,吴凤娟把父母从南京接到了民营的金谷花园老年护养中心。“这里比南京好,南京养老院没有这里好,这里服务态度好,吃的菜蛮新鲜的。”
目前常州市共有养老机构113家,其中民办养老机构57家,成为这一领域的主力军:薛家爱心护理院探索“公办民营”的新模式,使入住率得到了明显提高;市场化运作的金东方颐养园被评为中国老年宜居社区标准制定单位;常州鼎武养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为江苏首家上市的养老企业。在激发民间资本活力的同时,常州市正在通过软硬件的改造,大力提升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改善养老条件,预计今年将有65%以上的敬老院达到一星以上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