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安置房建设:从“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

来源:常州日报 2014/6/29 发布时间:2020-09-22 浏览量:13

小区里溪水潺潺,鸟语花香,想在主城区有一套这样的安置房,外人会认为是天方夜谭,五星街道的周惠平却梦想成真。

6月28日,周惠平拿到了平岗星苑安置房新居入住的告知书。“过渡时住的屋子里,东西已经收拾得差不多了,马上就要搬进来。”周惠平边说边摇了摇手中的钥匙。

周惠平的新家,离城市核心不到4公里。站在楼顶眺望,常州最早的标志性建筑国贸大厦一览无遗。更令周惠平满意的是周边配套设施,10分钟步行圈内,学校、菜场、超市、医院、公交站,一个都不缺。“在这里生活,没有什么不便的”。

“我是建设参与者,除了地段好,我知道这房子政府是用心造的,处处都彰显了民意,体现了精耕细作,建筑质量没有话说。”修建房屋出身的周惠平翘着大拇指感叹。

从“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

安置房,承载着周惠平们的宜居梦。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年5月,全市安置小区累计超过60个,建成各类安置房逾3万套,城镇安置性住房覆盖率达98%以上。这些年,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火了安置房建设。但在建设中,政府与安置户都很纠结:政府担心好事办不好,安置户最愁居住质量今不如昔。

一般来说,安置房地方偏、档次低、质量差。因地方偏,就业、就学、就医不方便,不想去住;因档次低,管理、安全、服务跟不上,不愿去住;因质量差,墙体、水电、门窗有问题,不敢去住。说到底,安置户需要的不仅是一间房,而是安定便捷的生活和舒适宜居的环境。

安置房应该建在哪、怎么建、建啥样,每个环节都事关居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常州各级政府提出:土地收益作为群众利益,把民意“筑”进安置房,依靠居民群众建好安置房。

把民意“筑”进安置房,就是从“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每处安置房建设时,都要组织大型公开征询意见会,积极吸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街道办事处主任、村民组长、入住居民的合理建议、意见,按大多数居民群众的要求决策。

从建在哪、怎么建,到建啥样,常州将决策权交给居民群众。每建一个安置小区,市里都成立项目创优领导小组,主要由政府代表、建设单位负责人、监理单位专家、居民群众代表组成。领导小组强调:70%以上居民群众赞成,就按居民群众的意愿办。

按照领导小组规定,从项目立项到具体实施,居民群众代表拥有全程话语权。

顺从民意,常州大多数安置小区在选址上,能见缝插针于“闹市”,最大程度满足居民的地段心愿;设计上,聘用权威设计单位,将有效空间利用到极致,最大程度满足居民的环境向往。

居民直接进入工地管理现场

顾德平老家在周家村,2010年洪庄机械厂及周边地块改造,他被原地安置。

使他感到意外的是,安置小区奠基前,当地政府召集全体安置户开会,议程是选5名信得过的村民代表,直接到工地参加现场管理。

老顾年轻时从事过与建筑相关的工作。“造房子的事,我们5个都懂些。”他说,“自己住的房子,没有谁会比我更上心,我当然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管理。”

从此,老顾等5人每周二准时参加施工例会。他们被称为项目的“第四方”力量。

不管夏日骄阳似火,还是三九严寒,顾德平3年来已经习惯每天到工地,查看施工质量。

使用的钢筋够不够粗,瓷砖贴得够不够牢,老顾都要仔细检查。重要工序,他更是要亲眼看着施工。遇到不满意的地方,他都毫不含糊地要求整改。

“只要我们说,建设方都会立即改进。”顾德平说,他们发现进户门防盗性能不很强,问题反映到施工方,施工方二话没说,迅速将1000多扇进户门换成加厚门。还有一次,房子盖到3层,有居民发现屋内两个卫生间是并设在主卧室门外的,既不美观也不方便,他们就立即找来设计人员商议,把其中一个卫生间挪到了主卧室里。

还有不少安置户隔三差五想看看施工过程,顾德平他们就帮着办好出入证,备好安全帽,带着大家一起“监工”。

五星置业的建筑总工程师杨惟聪告诉记者,要打消居民群众的疑虑,最简单最直观最管用的方式就是打开大门,让他们直接参与、目睹建设过程,“这种监督,既可保证建设质量,又可让居民明白放心,从源头上杜绝纠纷”。

居民的期盼就是政府的追求

摸准了居民们的脉搏,“高端大气上档次”这个热词,也就跟常州的安置房结上了缘。

新落成的平岗星苑,省建设厅检查组查验后评价:“在全省的安置房中,这样的建设水平绝无仅有,达到了省优工程质量标准。”目前,该小区已顺利取得“扬子江杯”推荐资格,这在全省安置性住房项目中成为唯一。

在常州,经验收,8成以上安置小区住宅质量符合“市优”标准。

设计上,也力求做到使用面积更大、户型更人性化,根据家庭人口、代际结构、生活习惯等,提供不同户型选择。质量上,则实行“零容忍”,渗、漏、裂是一般建筑工程的通病,建设部门紧盯上下水是否有渗漏,墙面是否有砂眼、空鼓等,严格查验,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配套上,安置房更不能忽视。张国兴是钟楼区居民,入住主城区星盛安置房小区。他对房子赞不绝口:水、电、气齐备;物业、超市、医院、幼儿园和中小学一应俱全,他说,“周围的房价涨到近7000元了”。

安置小区的环境也毫不马虎。个个小区绿化率达到30%以上,近两年新建小区停车配比高达1:1,窗户采用保温、隔音双层中空玻璃,外墙都用隔热、抗老化的新材料——彩色砂浆装饰……

住上好房后,居民们还望健身、活动有个好去处。因此,常州的安置房小区有的还建了健身池,有的开辟了活动长廊,还有的底层架空,无论刮风下雨,市民都可在这里做做操、松松筋骨。

居民想到的,要做到;居民没考虑到的,也要帮助补缺。安置小区的好多住户来自农村,农具没处放。针对这个问题,常州不少安置房小区特地辟出区域,作为农具安放处。

在安置房建设过程中,常州杜绝了“四个不用”:不用无证书的设计单位,不用无资质的施工队伍,不用无品牌的建筑材料,不用无诚信的开发公司。

常州安置房建设部门说,安置房工程不是恩赐工程,更不是与民争利工程,而是为民造福工程,体现民意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