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天宁区开发运行“社会治理指挥联动平台”

来源:常州晚报 2014/7/30 发布时间:2020-09-22 浏览量:13

想帮居民解决问题,但社区力不能及;想把问题向上反映,却又不知该找哪个部门,这是很多基层社工最常遇到的困难。7月25日,天宁区开发的“社会治理指挥联动平台”正式投入运行,实现社工和区政府各部门以及区领导的“直通”。

“社会治理指挥联动平台”是一个网络平台,覆盖了天宁区辖区内59个区各部门、全部6个街道和792个社区、村网格社工。操作流程很简单:平台成员分为网格社工、区指挥中心、区各部门/街道、区四套班子4个层面,通过用户名登录到不同界面。网格社工掌握网格内企事业单位、居民家庭日常情况和服务需求,将随访服务和自行处理事务等信息录入“民情日记”,并将本社区内不能协调解决、需要政府部门协助的任务信息上报到平台。

“区指挥中心”会对社工上报的任务信息进行核实、受理、筛查和分配,并督查任务信息处理全过程。区各部门/街道都有平台工作分管领导和具体联络人,负责签收或退订区指挥中心分配的任务信息,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线下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到平台。而天宁区四套班子领导能够督查全区民情日记的收集和任务信息处理全过程,并对重要任务信息或重大复杂疑难问题进行指示和关注。

平台还建立了一套服务效能评估制度,评估对象为网格社工、区指挥中心和区各部门/街道。评估结果供各街道纳入社区工作者考核使用,以及作为机关作风效能建设重要依据。

据了解,“社会治理联动指挥平台”从去年5月开始启动建设,今年3月起进入试运行。平台预计分三期进行建设,除了一期已经开发的民情日记收集、任务信息处理、社区常用工作平台链接三大内容外,计划在今年年底开发手机客户端,并增加行政监察功能,以及12345、12319等服务系统整合。2015年启动的三期建设,还将增加综合服务特别是企业服务功能,并融入社会组织、便民服务信息。

新平台根治各种“踢皮球”与“拖延症”

问题一旦上平台,平台就要负责“治百病”

平台还负责督查效率:大多数问题,1~5天内必须无条件办结

从今年3月25日试运行以来,社区治理联动指挥平台共收集“民情日记”60383条。59个区各部门、6个街道均成为平台任务信息处理单位,统筹协作。平台上报有效任务信息104例,完全办结77例,在基层受到了普遍好评。不少社工表示,这个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而开发的创新平台,确实很实用,确实能根治部门间的各种“踢皮球”与“拖延症”。

问题:部门间互相推诿

办法:任务上平台,平台来找“人”——被“踢皮球”几年的待拆迁破损路面,区建设局很快修好

平台目前受理的任务信息分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经济建设、城建城管、矛盾调处、行政执法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共七大类。根据平台统计数据,试运行期间上报的104例任务信息中,城管城建和公共服务类占比超过了80%。其中不少,都是社区长年累月难以解决的“疑难杂症”。

机关幼儿园门口的道路几年来破损比较严重,虽然社区曾多次反映,但因为这条路已经被划入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征收红线之内,因此各个单位都有点推三阻四。“都等着拆迁了,大家都觉得再修是多此一举。但毕竟是幼儿园门口,所以安全隐患也不小”,青果巷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上报到平台以后,区建设局很快就来把路修好了。”

类似的例子,很多社区都可以举出来。红梅社区主任王义珍记得,自己曾经为一个问题给各个政府部门打了30多个电话,都没有得到解决。“各个部门间有的职能会交叉,有的特别细分,还有的是遗漏的,遇到互相推诿的情况,社区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现在,平台会直接把问题分解到责任部门,这种情况就可以避免了。”

“偶尔也会遇到超出区一级部门能力的问题,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也会积极和市一级的部门对接、协调,尽量解决。如果不能解决,会耐心向居民说明情况,取得他们的理解。”天宁区副区长管黎芳表示,像居民反映门口公交线路少,末班车结束又太早,平台通过区运管所向市里反映情况的同时,还联系了附近超市班车作为临时解决办法。

问题:办事效率低下

办法:设置三级办结时限——家门口电线杆开裂,1小时内查看2天内封好

采访中,不少社工和居民都对平台解决问题的高效印象深刻。

浦前社区的一个城中村,有一根电线杆子开裂很久,口子不算深,但周围居民自行测量估算过,电线杆万一倒下,很有可能会压到一户居民房。这户人家一直睡不安稳,联系过相关部门,得到的回答是问题比较难处理。平台试运行后,浦前社区马上把这个问题上报,刚过1小时,区城管就联系了电信公司来到现场查看,2天内用水泥、橡胶封得严严实实起来,居民很满意。

“我们在上报任务信息时,可以根据事件紧急程度、涉及人数、导致结果等因素,给事件‘定级’。一级事件1个工作日内办结,二级事件不超过3个工作日,三级事件不超过5个工作日。”前后北岸社区工作人员徐燕说。

另一方面,通过平台办结的问题也有长效监督的机制。像九洲新世界小区曾经上报在建的二期工地没有夜间施工许可证,但凌晨三四点施工的情况。2天内办结后,区城管部门给社区工作人员留下了联系电话,请社区帮忙监督工地。

问题:“小麻烦”不受重视

办法:流程公开并考核——社工负担减轻,领导下基层频率变高

“平台省去了我们在部门之间来回奔波的精力。”晋陵公馆社区干部张敏的话代表了很多基层社工的心声。长久以来,社工都被戏称为“千手观音”,社区内大大小小的事务一肩挑。社区治理联动指挥平台的出现,在解决民生问题的同时,也为他们减了负。

“我们辖区内曾有大树遮挡路口视线,不少车辆和行人因此撞伤、摔伤,但这事应该找绿化部门还是建设部门,社工是搞不清的。”张敏说。“平台上即使有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也有相关部门直接对居民进行专业说明,这也避免了居民对社工产生不信任感。”

而很多社区也同时发现,区部门领导下基层的频率变高了。来社区处理平台任务的工作人员中,经常能发现某某单位局长、副局长的身影,有的难点问题甚至不止一位领导来现场。“领导来了说明问题受重视,受重视的问题会处理得更快更好。”一位社工表示,“处理任务的流程是在平台上公开的,而且要考核,回访电话会直接打到居民家里,所以无论是我们社工还是领导,谁都不会怠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