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电视剧《青果巷》成为常州市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第12部作品,央视主持人周涛在颁奖现场作出这样的评价:“在领略江南风情的同时,也深入地探讨了城市发展和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文明社区天天乐”群众文化活动两年内演出场次高达16408场,从原来的老年人独乐乐,演变成了家庭化、大众化、广泛化的众乐乐。
而在11日刚刚举行的“文化的力量”——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成果暨文化惠民工作巡礼活动上,市委书记阎立、市长费高云等向一个又一个获奖者颁发一块块沉甸甸的奖牌,阎立指出,获奖作品主题鲜明、题材丰富、质量上乘,接地气、有人气、长志气,“有力展示了常州实力,有力服务了常州百姓”。
无论是精品文化,还是群众文化,常州文艺百花园,都成为了百姓的百花园。
服务群众: 打通“最后1公里”
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努力打通文化建设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管是对精品文艺创作,还是对文化惠民活动,从政策,到人才,到资金,都给予深度支持。
首先是构建良性多元的投入机制,形成了市级引导资金,区级配套资金和社会公益资金多元投入的良好局面;同时,在组织领导上,形成了市、区、街道三级联动、各有关部门分工明确、组织者和参与者各司其职的运行格局;而在更多的机制上,还在不断创新,其中今年就有专业文艺志愿者深入社区培养文艺骨干,帮助创排节目,从“送文化”走向“种文化”。
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针对文艺精品生产创作、文化人才引进、文化惠民活动作出支持;深化院团体制改革,以机制促体制,以市场促效益,不断创排新剧目;全市施行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选拔工作实施办法,并从2013年开始推出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相关政策,实施拔尖人才引凤计划、名家大师引领计划、骨干人才圆梦计划、年轻人才发现计划、老艺术家暖心计划,提升文化人才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推出作家签约制度、歌曲创作签约制度,并对获得全国性奖项的作者进行奖励。
出人出戏出作品。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罗沐、两届中国新闻奖获得者金松为代表的一批高端人才,相继选择落户常州;引进人才、画家陈明今年凭中国画《甲午风云》,获得全国第十二届美展提名奖;市厅合作大型现代锡剧《紫薇树下》,成为国内第一部聚焦社会热点题材“空巢老人”现实生活戏曲作品,并作为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南方片)优秀剧目展演压轴大戏成功演出;今年以来4个市属院团已累计完成演出1500多场;省第九届“五个一工程”评选中我市有10部作品入选,市委宣传部获得“优秀组织奖”——已是第7次蝉联该奖。
扎根群众: 深入生活“采”与“创”
“我也没想到,香港旅游期间,还能在电视上看到熟悉的青果老巷子。虽然现在那儿正进行历史街区改造提升,但香港很多友人都积极表示要来看看电视剧里的老巷子和乱针绣!”
34集电视剧《青果巷》在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同时,还先后获得国家广电总局优秀电视剧剧本奖、省电视金凤凰奖“电视剧类最佳奖”、第27届中国电视剧“金鹰奖”、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中美电影节上荣获优秀中国电视剧“金天使大奖”,而且,被央视等多个电视台热播。
我市文艺精品在创名牌的同时,更创了“民牌”,收获了市场。文艺界许多人士都说,这是因为我市在文艺精品生产的题材选择上,一直坚持聚焦常州人、聚焦常州事、聚焦现实生活,作品植根于常州文化、来源于现实生活、服务于百姓大众。
比如,省“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滑稽戏《全家福》,是以我市新北区春江镇一户普通人家为故事背景,围绕“孝”这一主题创作而成;再比如,中国艺术节 “群星奖”金奖作品、舞蹈《香脆萝卜干》,取材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萝卜干”,把老百姓腌制萝卜干时的劳动欢乐创编成了舞蹈;而全国“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留守小孩》,更是如此,它讲述的是当前农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留守”儿童现象——每次演出都让很多家长和孩子潸然泪下;还有,戏曲《天目湖之恋》以天目湖治理作为起点,书写几代人的奋斗历程……
题材来自群众生活,作品就会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不但舞台作品如此,其他各门类也都如此,《影响中国的常州人》等系列读本、《刘海粟》《盛宣怀》等系列纪录片、中国曲艺牡丹奖“特别节目奖”作品《江南第一燕》等等,莫不如此。
正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缨所说,全市精品创作之所以能集群发力,秘诀就是守正出新。这个“正”,就是文艺源自于百姓,而又服务于百姓;这个“新”,就是与时俱进创新手法,贴近当代审美需求,并且,把更多的评判权交给大众。
走进群众: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9月21日、27日,京剧名家尚长荣、著名作曲家何占豪为市民讲述艺术人生及《梁祝》创作之路,讲座均免费向市民开放。常州大剧院不仅举办多场免费名家艺术讲座,而且推出惠民演出,每年还推出公益惠民特别演出季。
不仅是大剧院,全市都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将文化发展成果让群众共享作为前提,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作为关键,把“文化大餐”送到群众的家门口。其中,先后推出了“文艺百花润社区”、“先进文化进企业”、“高雅艺术进校园”、“幸福广场周周演”;送文化下乡更是常年开展;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投入近1000万元购买文艺院团和社会文艺团体4000多场演出送到社区;推出“文化惠民卡”,持卡可享受近100家文化单位的优惠活动;去年组织“市民幸福梦”公益演出25场,3万张门票全部免费发放……
在坚持“送文化”的同时,我市积极探索社会协同和全民参与“种文化”新模式,让文化的种子植根基层。
——培养基层文艺骨干。组织200多名文艺院团工作者组成“文化志愿服务队”,组织1000多人的“文艺志愿者服务团”深入社区,对5000多名基层文艺骨干进行面对面辅导,帮助他们完善节目编排,提升社区的组织能力和专业技能。
——激活社区百姓的主体意识。从去年开始,我市推出以群众“自编自创、自演自赏、自娱自乐、自我发展”为主要形式的“社区天天乐”活动。两年来,在群众家门口累计演出1万多场,参演群众10余万人次;相继推出 “龙城星光大道”和“龙城百姓春晚”活动,把群众投票推选出的优秀节目和草根“民星”,送上“春晚”舞台集中展演;民间组织积极投入群众文化建设,全市近5000支群众文艺团队创编的千余场节目登上了“天天乐”舞台。
——社会力量成为广泛依托。100多个社会文化团体积极响应、广泛参与,丰富和拓展了“文化100”的活动内涵;8个民间博物馆推出的精品展览让市民大饱眼福;民间艺术团展演的沪剧、越剧、黄梅戏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华音文化基金会精心策划的“印象青果巷”连演30场,成为常州历史文化街区的一道靓丽风景。
常州文艺百花园,真正成为了全市百姓的百花园,精神的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