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新的一年,全市将围绕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推进重点工作。摘录政府工作报告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2015年预期总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6.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和注册外资实际到账保持适度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重大项目招引
紧盯世界500强企业、央企和大型民企开展招商,举办好“9.28”科技经贸洽谈会,引进一批产业层级高、投资规模大和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
重点在智能装备制造、碳材料、轨道交通、通用航空等产业链上引进一批关键性、龙头型、基地型的制造业大项目。瞄准国内外服务业龙头企业,着力招引一批健康医疗、电子商务、休闲旅游等服务业项目。
重大项目建设
重点推动东风、众泰、北汽、斯太尔等重大项目达产达效。
积极实施150个省、市重点项目,着力提升投资完成率、新项目开工率、续建项目竣工率,年内完成投资634亿元。
工业转型升级
培育壮大常州产业链的特色品牌,十大产业链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2%以上。
重点实施100个以上“双百”重点项目。重点支持20家左右龙头企业成为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型上市培育企业2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100家以上。
现代服务业发展
做强做大100家服务业优势企业,加快推进10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和30个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加快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传统企业借助电子商务转型升级。
加快建设常州生命健康产业园、海峡两岸健康产业合作示范区和西太湖医疗旅游先行区,努力把我市打造成长三角知名的健康之城。
加快环球恐龙城航天乐园、东方盐湖城等项目建设进程。
年内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8%左右。
现代农业建设
确保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加快编制农业“1185”工程布局规划,推动全市农业主导产业集聚集约发展。
新建6万亩高标准农田。开展稻麦亩产“吨粮市”创建活动。新增10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培育壮大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
产城融合建设
中心城区重点提升文化宫-南大街商贸集聚区功能,加快武进、新北城区商务商贸副中心建设,城市新片区重点推进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新龙国际商务城和常州科教城省科技服务业示范区建设,推进东部地区发展提档升级,加快形成具有常州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产城融合模式。
道路交通建设
常溧高速公路、122省道常州东段、金武路、延政西路等实现通车,开工建设常宜高速公路、265省道常州段,争取沿江城际铁路、德胜河航道整治提升工程开工建设。
精心组织实施轨道交通1号线,续建和新建劳动西路(长江路-龙江路)、光华路、福阳路(青洋路-北塘河西)等道路工程,加快金融商务区、皇粮浜公园周边道路建设步伐,对飞龙西路进行大修。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德胜河应急取水头部及泵站工程建成投用,戚墅堰污水处理厂三期厂区工程全面竣工,续建天然气利用三期工程。
加快推进一流电网建设,完成12个乡镇重点示范区建设。
基本完成长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土建施工,全面完成千亩以上圩堤达标建设。
城乡一体化建设
加快推进薛埠、南渡、孟河、雪堰等重点中心镇建设步伐。
力争全市村集体年收入同比增长10%以上,年收入千万元以上村集体累计达40个。
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
开展新一轮茅山老区帮扶工程。
生态绿城建设
重点推进高架环线绿道和藻江河生态绿道等工程,对京杭运河两侧的人文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建设水岸相融、资源相连的中心城区慢行系统。
重点推进城北郊野公园、宋剑湖湿地郊野公园和郑陆郊野公园的扩容。基本建成横塘河湿地公园,推进皇粮浜湿地公园、白荡河绿地建设。重点推进小黄山生态公益林品质提升等工程。重点推进新沟河延伸拓浚等工程。
提升大气环境质量
确保PM2.5平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7%。
不核准、备案“两高”项目和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新增产能项目,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有序推进城市主城区重污染企业环保搬迁。
钢铁、水泥行业分别从1月1日、7月1日起全面执行新排放标准,累计完成40%以上钢铁、水泥、化工、石化、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大力开展机动车尾气、扬尘、餐饮油烟、秸秆焚烧等污染整治,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
水土污染整治
深入推进太湖治水。加强饮用水保障,建成投运长荡湖水厂20万吨/日一期工程,开工建设钱资荡生态清淤等工程,确保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
加开展永安河综合整治,对已整治的市河实施长效管理。
完成市江边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和金坛市第二污水处理厂扩建等工程,开工建设邹区污水处理厂、溧阳市垃圾卫生填埋场一期封场等工程,推进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焚烧项目,建成市餐厨废弃物综合处理一期工程。
就业和社会保障
新增城镇就业8.5万人,开展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3万人,常州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扶持创业5500人。
企业职工养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分别新增参保5万人、2.5万人,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综合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不低于580元。
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15740套(户)、基本建成6350套(户),发放住房公积金政策性低息贷款45亿元,确保中心城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应保尽保。
年内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覆盖率达100%,社会力量举办或经营的养老机构床位数占比超过50%,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机构床位数超过40%,老年助餐点覆盖40%的城市社区。
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新开工省常中戚墅堰区分校、教科院附中等10所市属学校,续建五中、同济中学、丽华中学等9所市属学校,各辖市(区)实施学校基本建设项目35个,基本建成殷村职教园区,所有辖市(区)成为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
继续实施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等申名重点工程,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启动实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打造“社区天天乐”、“文化100”、“江南心”等一批文化品牌,扎实推进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左右。
启动建设市三院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市中医院急诊病房综合楼,加快市妇保院、市一院钟楼院区建设进程。
创建国家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全面推进全市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或低收费开放,在全市设立100个科学健身指导示范点。
加快“智慧常州”建设,促进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等推广应用,新建住宅小区的光纤入户按照共建共享模式建设。
加强食品药品监管,进一步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
广泛开展全民国防教育,不断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进一步提高双拥共建水平。
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档案方志、民族宗教、防灾减灾、应急管理、残疾人事业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
社会管理创新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常州道德讲堂促进社会和谐的载体作用。
严格执行社区事务准入制度,“政社互动”覆盖全市所有街道(镇)。
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加快实施新一轮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平安常州”建设水平。
强化质量监管,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服务型政府建设
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有序推进政府职能转移,完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机制,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巩固提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