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内让常州建成区70%的雨水变得可控可利用

来源:常州晚报 2016/4/10 发布时间:2020-09-22 浏览量:14

漫步在横塘河湿地公园,细心的市民会发现公园内的路面似乎特别的粗糙。这叫透水铺装,是一种新的“海绵城市”技术。雨水通过路面直接渗透到地下,以达到补充地下水、一定程度削减峰值流量和雨水净化作用。而在路的两边,还能看到一条浅浅的沟,这是渗水边沟,也是一种“海绵”技术,当降雨强度很大或当降雨持续时间较长时,渗水边沟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绿地中水分的径流损失。

这个“海绵公园”其实只是常州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4月9日从市建设局了解到,常州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全面启动,目前正在全力申报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并力争在5年内实现城区20%建成区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建设进度 最快10月底,完成规划编制

下雨时吸水,干旱时排水,未来,常州将像海绵一样有“弹性”,有效缓解“雨季一来,城市看海”的尴尬。常州晚报记者从市规划部门了解到,目前我市已开展研究编制《常州市海绵城市规划》、《常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与评估指标体系》、《常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和《常州市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图集》,这也是我市首次为海绵城市研究编制规划,将为该项建设作好规划指引。

据介绍,常州境内河网密集,为雨水排放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我市河道水流滞缓,水环境容量较小,城市降雨径流污染尚未受到足够重视,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任务艰巨;在城市化进程中,众多河塘、浜斗等城市天然海绵体被侵占填埋,部分区域调蓄水体不足,老城区雨水管网排水能力较低,城市局部内涝风险依然较高,所以,海绵城市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海绵城市建设将实现城市排水防涝能力的综合提升、径流污染的有效削减、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达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能有效构建健康的城市水生态系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对于常州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市建设局负责海绵城市申报工作的蒋伟介绍说,2016年底前,完成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及示范项目申报、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工作,10月底前完成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年至2030年)的编制。2017年年底前,结合城市建设需求,在市区范围内至少建成一处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示范区,市辖区(市)建成一定数量的示范项目。规划目标到2020年,全市城市建成区(指市行政区范围内经过征用的土地和实际建设发展起来的非农业生产建设地段,它包括市区集中连片的部分以及分散在近郊区与城市有着密切联系,具有基本完善的市政公用设施的城市建设用地)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70%以上的雨水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就地消纳并得到利用,面源污染得到有效削减,全市海绵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

从五方面入手 让雨水渗下去、存起来、排出去

“以往,我市的雨水以直接外排为主,利用率普遍较低。”市规划局市政处工作人员刘莹介绍,按照海绵城市建设“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常州建设的重点将突出雨水净化,控制降雨径流污染,改善水环境质量。

以横塘河湿地公园为例,草皮、鲜花、行道树等绿化植被让这里绿意盎然。普遍采用的下沉式绿植,能疏导路面雨水进入绿地,暴雨时储水,使雨水慢慢下渗而非迅速排入市政管网,从而减轻管网排水压力,减少城市内涝可能,同时补充地下水。而公园内宽度大于3米的道路,均采取透水铺装,以达到补充地下水、一定程度削减峰值流量和雨水净化作用。“这样一来,绿地可以可以吸纳雨水、短暂储存、净化水质,从管网排入河塘的水可以达到清澈见底的效果。”刘莹介绍,这样的项目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弹性”,需要时则可将蓄存的水释放加以利用。

“建设海绵城市,我们将主要集中力量做好加强城市自然水系统保护与生态修复、提升园林绿地调蓄与净化雨水的功能、建设海绵型道路和广场、推进海绵型地块建设和提高城市排水系统能力这5方面工作。”蒋伟介绍说,加强城市自然水系统保护与生态修复,主要是要强化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控,恢复或保持坑塘、河湖、湿地等水体自然形态,保护好山水林田湖自然本底;提升园林绿地调蓄与净化雨水的功能,就是结合公园和绿地的布局和生态景观等要素,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植草沟等,提升公园绿地滞留、净化雨水的能力;建设海绵型道路和广场,就是转变道路、广场建设理念,变快速汇水、排水为分散就地吸水,提高城市道路、广场对雨水的渗、滞、蓄能力,按照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要求,有计划对既有道路、广场实施海绵化改造;推进海绵型地块建设,借鉴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结合重点中心镇、综合规划建设示范镇等示范试点,统筹运用工程和绿色生态措施,因地制宜规划建设海绵型小城镇;提高城市排水系统能力则是要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既要注重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就地吸纳雨水能力,又要全面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达标建设,加快易淹易涝片区改造,实施雨污分流,完善城市排水管网、排涝泵站和排涝河道等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城市整体排水防涝能力,根据雨水利用、排水防涝等要求,科学布局建设雨水调蓄设施。

除了横塘河湿地公园 我市的“海绵公园”还有许多

其实,我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像横塘河湿地公园这样的“海绵公园”常州现在还有很多。

蒋伟介绍,就像武进区的绿建博览园,已经建好的一期 90%的地面为透水地面,硬质道路采用透水沥青,步行道采用透水砖,建筑单体采用屋面、室内外墙面绿化、覆土建筑等技术,集中展示了生态技术的应用。

此外,还有新北区的中央艺术公园和新龙生态林,正在建设的皇粮浜湿地公园等等,这些公园都充满了海绵城市的元素。同时,运用公共建筑的低影响开发技术,建设了凤凰谷、莲花馆、维绿大厦等一大批绿色建筑,“这些建筑大多运用了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和集水池等技术,起到了海绵体的作用。”蒋伟介绍道。

除了建筑,我市也建成和在建许多海绵道路和广场。比如,在武进绿建大道、环湖东路等部分路段都试点应用了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等低影响开发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皇粮浜片区的道路规划、新北区高铁北站的生态停车场、高铁公园等一批新建项目中,已落实海绵城市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