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开发清洁能源政策的进一步明朗,国内光伏市场正进一步回暖。作为全国光伏产业“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集聚区,常州一批光伏企业瞄准智能制造,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实现转型。
常州光伏产业智能制造水平在全国领先
张扬扬是江苏赛拉弗光伏系统有限公司的一名操作工,每天一大早,他来到太阳能组件生产车间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生产线全天所需操作的参数输入电脑。这条生产线包括上料、裁切、焊接、传输、检测、组装等11道工序,仅有几名工人在操作。“我们现在可以自动裁切,按照我们设定的尺寸,然后裁出我们规定的长度,相比较以前用手工,这个可以更精准,裁切长度更精确,然后效率更高。”
去年12月,赛拉弗投入6000多万元对生产线实施智能化改造,并将车间内的生产设备全部联网,今年3月份刚刚投入运行,效果就立竿见影:这条生产线的产能从150兆瓦提升到250兆瓦,用工却从80人减少到30人。
江苏赛拉弗光伏系统有限公司生产总监陈杰介绍:“我现在一条线可以做到250MW,我的好多设备是可以公用的,譬如说放料机、测试机、我的检测设备这些站点的话是可以公用的。”
通过智能改造,赛拉弗更是在同行中较早实施了数字化管理,全球客户都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察看工厂的生产情况。
江苏赛拉弗光伏系统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席军涛告诉记者:“我们现在智能制造的系统,可以做个全透明化的工厂,24小时客户可以看到你在做什么,经过我们的MES系统,不光是可以看到,我们数据可以支持让客户知道我们做的好与坏,更多地赢得客户对我们的信心。”
围绕降本增效、技术创新、工艺改进、产品研发等关键环节,常州有越来越多的光伏企业着力提升智能装备水平,推动光伏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全市涌现出天合光能、亿晶光电、亚玛顿、顺风光电等一批在业内有影响的龙头企业;赛拉弗等8家光伏企业的车间被认定为首批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在全省乃至全国光伏行业名列前茅。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彭红兵认为:“常州是中国光伏产业的集聚地,集聚了很多大的企业,不光在国内在全球都是很有影响力的,常州(光伏)从产业规模和智能化制造水平来说,目前在国内,应该是处于领先和龙头地位,我相信还会有一大批企业跟上来,扩大这个优势。”
智能制造助力常州光伏行业率先走出低谷
受欧美“双反”等因素的影响,国内光伏产业近年来可谓是几起几落,在当前缓慢复苏的当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光伏项目的投资效率、保持核心竞争力,智能制造可谓“活血”之举。
冯志强,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副总裁、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进入光伏行业十多年,他亲历了这个行业的起伏跌宕。在最低谷的2014年,当时国内光伏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海外售价从每瓦1美元下降到0.5美元。“价格下降的幅度非常大,所以一线企业每个季度的损失达到了四五千万美元,所以当时这个行业压力很大。”
创新产品、智能制造,是光伏行业摆脱外部环境影响的最终出路。冯志强办公桌上这辆太阳能赛车,在前不久举行的全球最大规模的太阳能汽车大赛中,以领先第二名3圈的绝对优势夺得冠军,其中的IBC电池,就是由天合光能自主研发的,这500多片电池铺设在赛车顶部,提供赛车所需的全部动力。
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技术发展部平飞林介绍:“它的组件功率大概是280瓦,我们这种电池可以达到23%的转换效率,一块组件的话可以达到330瓦,提升50到60瓦的组件功率,可以降低整个系统的成本。”
智能制造替代产能扩张,正成为天合当下的工作重点,公司的自动化生产线改造也在同步进行,未来还将探索运营“移动化工厂”。
当前,全球光伏行业正在缓慢复苏,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整个光伏产业的市场需求正处在平均每年增长15%左右的通道中,尤其是2015年,全国光伏新增装机量约15吉瓦,同比增长40%以上,连续三年位列全球第一,而常州拥有的150家光伏企业表现也不俗。据市经信委统计,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光伏企业实现销售631亿元,同比增长24.3%,实现利税72亿元,增长46.8%;形成了拉晶、电池、组件及系统工程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尤其在电池和专用设备的智能制造方面,更是在全国遥遥领先。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世江表示:“对于(光伏)制造企业来说,现在都开始盈利了,造血功能都开始恢复了,现在就应该花更多的力气在技改、在新技术的研发这方面,来做一些工作,同时也必须通过智能化的改造来提高产品的质量,让生产的流程会更加优化,生产的良品率得到较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