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上,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举世闻名。其实,这几年,常州也在持续开展着一场“科技长征”,通过产学研的对接合作,全力提升常州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的源动力。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探寻常州科技长征的足迹。
近日,无锡一家企业,慕名来到常州科教城,希望与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开展新产品的合作研发。2006年,南京大学成为第一所将研发机构设在常州科教城的高校,草创之初,研究院也是一家家跑企业“毛遂自荐”科技成果,而现在,研究院80%以上的科研项目,是企业主动找上门来求合作。
“一开始我们想把学校的成果能够完全落在常州,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做法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就针对常州的产业需求,围绕常州的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围绕常州的产业需求,开发一些共性技术,针对性地做企业委托开发课题,这样很快就打开了局面。”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陈强表示。
陈强也是第一个到常州科教城创建研发机构的科技人员,被大家称为“播撒种子的拓荒者、科技与企业联姻的红娘”。十年前,他来到这片创业的热土,回忆道:“来了以后一看傻眼了,整个科教城东区晚上静悄悄的,听取蛙声一片,很大的一个新建好的住宅楼,现在叫文津楼,当时只住我们两个人,刚来的时候整个属于建设期,经过这十年的发展,科教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楼林立,科技人员集聚了一万多名,研发机构也有几十家,为常州的科技创新注入了强大的新鲜血液。”
在常州,这场征战国内外的“科技长征”,已历经了十多年,远至大洋彼岸的顶尖企业,近在国内各所著名的高校院所,都留下了寻访合作的足印。
一定意义上来说,常州科教城,也是常州“科技长征”的根据地之一,这里吸引科研院所、育聚科技人才、孵化科技项目。而走出去引进来的合作,则是常州“科技长征”的一次次急行军。
11月的珠海航展,不仅有大国空军的自信,也有常州创造的自豪。天峋(常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凭借自主创新的无人机,成功签下5张订单。“天峋”是一家年轻的公司,公司的联合创始人王川和李琛都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别为在读硕士和博士。王川是北航航模队教练、航模国家队队员,还是位“世界冠军”。
经过反复组装和调试,王川和李琛造出了第一台40公斤行业级无人机,北京某科研院所购置了两台,总价200万,王川和李琛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15年,“天峋无人机”项目销售额达到700万元。考虑到未来发展,天峋决定搬迁总部,全方位的考察后,他们慧眼相中了常州。
“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看到了第一是长三角经济的活跃性,第二就是我们科教城,相关招商引资的力度,还有政策匹配的扶持,还有就是各级领导对项目的关心,这是最关键的原因,比如说他们帮我们解决了试验场地、生产场地,特别是试飞的场地,这个是难度非常非常大的,他们帮我们做到了。”天峋(常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陈文涛表示。
2015年12月31日,项目总部和厂房从河北保定搬迁到常州,北京则作为项目的研发中心。如今,公司已经发展到50人规模,其中研发团队30多人,已申请了30多项国家级专利。今年,公司预计销售额将达3000万元。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两年前,总部位于北京的纳恩博公司,急需在长三角或珠三角建设一处生产基地,公司高层到各个园区进行考察,常州科教城是其中一站。可他们前脚刚走,常州科教城的招商团队已启程赶赴北京,一个月内先后3次与纳恩博总部洽谈。科教城党工委书记徐光辉带着草拟的合作协议,甚至细致地考虑了建设周期、政策扶持等各项内容,纳恩博当即拍板,就到常州!
近年来,常州秉持“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理念,抢抓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长征之路,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
“科教城作为一核八园,要发挥辐射作用,就是要在全市的产业定位中走在前端,我认为选择过程中还是要宁缺勿滥,要更注重质量,注重项目自身的科技含量,注重团队自身的科技水平,我们的项目要注重常州产业的内在需求,要符合常州产业升级转化的这么一个要求。”科教城管委会副主任路琦表示。
作为常州的“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已连续三年荣获《创业邦》“中国最佳创业园区”第二名,围绕“智能、设计、信息”三大领域,加快发展创新型和高科技企业集群。
现在,入驻常州科教城的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已经有1299家,积聚科技人才1.65万人,是五年前的2倍;
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427件,约占全市五分之一;
园区累计与企业开展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1635项,总金额超过10亿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长征迸发出的强大精神力量,激荡人心、跨越时空,也让后人汲取营养、走向远方。长征胜利的启示有很多,如何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面对重重困难开创新的局面?如何更好地传承长征的精神基因,在科技新长征的路上构筑梦想?这也是常州转型创新之路突破的关键点,明天我们将继续在常州科教城的实践中,寻找紧密的契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