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3.4万学生中考 老师点评作文题“群”

来源:常州日报 2016/6/19 发布时间:2020-09-22 浏览量:12

6月18日,全市3.4万中考生走进考场,迎来人生中首个重要挑战。考生数比去年增加500多人。

6月18日上午7:00刚过,市二中门口就热闹起来。这里是北郊初中和市北实验初中考生的考点。跟上学日一样,孩子们早早来到考点休息室再看看书。两所初中校的送考老师和校领导一字排开,身着红色、紫色T恤,每有考生走过,都会送上一句“加油”的鼓励,或者一个热情的拥抱。

在田家炳高中考点,正衡中学的部分考生,穿上统一的班服,自信满满地迈进考场。13班的班服是大红的底色,上面印有“13 加油、中考必胜”的字样。还有一个班,班服印上了《奔跑吧!兄弟》的金句——“We are 伐木累”(我们是大家庭)。

送考妈妈穿旗袍的风景也从高考延续到了中考。在二中考点门口,一位身穿旗袍的妈妈说,跟着潮流走,默默给儿子祝福吧。这3天,她还根据网上的“考试穿衣经”给孩子准备了红色、绿色、灰色的衣服。

在现场发现,爸爸妈妈都还算淡定。上午8:00,考生进考点后,送考的爸妈陆续散开,考点外只有零星几位家长站着。反倒是来现场发资料的各类培训班,成了场外的主角。

6月18日考的两门科目是语文和化学。中午11:30,语文考试结束,考生从教室涌出来时脸上挂着笑。市北实验初中的一名女生说,答得还比较顺,比模考简单。

今天考数学和史政,天气预报说有中雨,提醒考生家长送考时备一身衣服和鞋,以免孩子湿漉漉地坐在考场里。

6月18日中考作文题分析

作文:

族群,人群,群体,群的形态丰富多彩。群的便捷,群的力量,群的适应,群的挑战无处不在。微信平台可以汇聚一群相距遥远的亲戚;校本课程可以召集一群兴趣相近的同学;大自然更能轻松招引一群群热爱阳光的朋友……不知不觉,我们就会融入群的洪流。

以“群”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

每年的高考、中考作文,都是关注热点。今年的中考作文是一道命题作文——“群”,乍一看,似乎摸不着头脑,但看了提示后,还是有话可说的。在本地一家论坛里关于作文题的调查,截至昨天下午5:00,1123人参与投票,超过3成的网友觉得这个题目容易发挥。在考点外,记者捕捉到的考生写法,多围绕家庭、亲情、友情、同学情、班级凝聚力展开。

到底哪些文章更符合出题要求,哪些文章更容易脱颖而出?请看朝阳中学校长、语文学科带头人殷涛的分析——

“群”里乾坤大,“群”里宝藏多。考生中也形成了几个群体(以下仅从立意上分出层次,实际得分还包括题材、表达、书写等要素):

温饱型“群”体——记叙成长中跟群体有关的温情故事,表现对亲人、朋友的感恩,成长的快乐与收获。类似于“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有你们真好”“我们集体有力量”。这类文章容易上手,但长着一张大众脸,识别度不高,有可能“撞衫”甚至“撞脸”。

小康型“群”体——记叙并思考自己在群里的得与失、角色和位置。比如写自己从单打独斗到合作共赢,写群体从貌合神离到同舟共济的过程;或者写自己建群交友、众筹、做公益的喜怒哀乐,或失败或成功;类似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的选择我的群”“群生活的美丽与哀愁”。跟“温饱型”相比,它更注重自己“这一个”的独特体验,闪烁着个性和时代的光辉。

作文关键是题材和表达,语文课标对作文除了要求“表达真情实感”,还要求“多角度观察生活”,于是下面的立意可以有——

大康型“群”体——通过成长的真实体验,对“群”进行辩证性思考、建设性反思。本想在群里寻找快乐,但充斥的是段子、八卦、游戏;想在群里寻找友谊,但不幸被拉帮结派,甚至遭到欺骗、利用;想在群里寻求真相,但是以讹传讹,站队互撕,舆论暴力。群成了绳,成了网,成了坑,成了求点赞、求投票的工具。加入一个群是容易的,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群却不易;羊群效应一直在,真相并不掌握在多数人手里。可以结合自己经历对群进行反思,也可以写自己对群的主动筛选或改造。

结合前两年的“老人与孩子”“温馨的设计”,看起来作文题一直是“标新立异”,实质“生活恒久远,一题永流传”,它们彼此联通着生活的脉脉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