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指出:要以更高水平增进百姓福祉,以更均衡的公共服务提升“百姓富”质量。作为推进产城融合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载体,“文明社区天天乐”在满足市民需求感、获得感的同时,让全体市民共享常州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
11月9日晚,深秋的常州夹杂着阵阵寒意,新北区薛家中心广场上却是人山人海。作为第三届江苏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之一,“美好家园·幸福龙城”常州市广场演出正在这里举行。
从歌舞、锡剧、到小品,现场亮相的节目,都是近年来在“文明社区天天乐”活动中涌现出的精品。57岁的金亦敏是“文明社区天天乐”团队中的文艺骨干,这次他参与了“常州风”原创广场舞的演出。
“你看大家都积极性很高,天这么冷,我们还穿着短袖上台演出,我们觉得我们老有所乐。”金亦敏表示。
舞台“就近就便”,节目“自编自导”,演员都是“左邻右舍”,人人都可以成为“草根民星”。作为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的一项文化惠民工程,“文明社区天天乐”一改过去“送文化”活动中,“台上演什么台下看什么”的不足。
一个个精彩节目的背后,一个个社区文艺爱好者的默默付出。晚上七点,这些忙碌了一天的职工、老板或家庭主妇,就会放弃休息时间,来到社区二楼排练。
“社区天天乐提供一个平台,让我们每天都很开心。对家庭、对生活、对工作,不管哪里有一份压力,在这里都可以解放出来。”薛家镇后肖社区舞缘舞蹈队周秋琳说道。
舞缘舞蹈队拿手的节目是秧歌和腰鼓。在演出过程中,她们发现,群众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对节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她们主动联系市文化馆的专业老师,定期下基层给她们排练新节目。
80后声乐舞蹈老师于菲,原来也是社区天天乐舞台上的骨干力量,这两年,她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了幕后,义务帮助社区辅导节目,“首先我也非常喜欢天天乐这个舞台,因为它带给老百姓快乐、年轻、时尚、能量,同时也让我们这些搞群文的专业老师,也是充满了正能量,积极性非常高。”
“政府搭台,百姓唱戏”,“文明社区天天乐”活动开展三年来,在全市范围内发现、培育、发展了1300多支文艺表演团队,今年累计开展广场演出12000多场,覆盖全市420个社区,参演群众超过20万人次,受益百姓达250万人次。通过这一载体,常州的文化惠民正在实现从送文化、种文化到“强文化”的转变,被《人民日报》誉为:文化民生的“常州现象”。
从政府主导到社会协同 “社区天天乐”渐入佳境
从供给侧入手,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今年的“文明社区天天乐”由过去的“政府推动”转为“市场化运作”,为市民提供了更多高品质的优秀文艺节目。
63岁的郭腊妹是天宁区青龙街道青竹苑竹舞工作室的成员,原来种田为生的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还能走上舞台,“跳跳、打打鼓,也蛮开心的。现在走的舞台也越来越大,本来就在自己小区里头,后来到街道天天乐。”
在青龙街道,10个社区各有各的优势节目,仅靠单个社区演出,显得模式单一,观众很容易“审美疲劳”。今年,街道统筹安排10个社区团队轮流进行巡回演出。
今年的“文明社区天天乐”,按照“培养团队、提升品质、社会化运作”的总要求进行了全新升级。
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投入300万元,通过向“常州市社区天天乐文化惠民服务中心”购买“惠民演出”的方式,实现节目的优化提升和区域内外流动,
我市还从近千支文艺表演团队中,选拔出100支团队成为“文明社区天天乐”的核心团队。由服务中心统筹调配,进行跨社区、跨街道、跨辖区的优秀节目巡演,最大化地利用节目资源,增加演出的新鲜度和观赏性。
“今年我们区21个核心团队在每个月都进行一到两场的核心擂台比赛,选取在本月最精彩的一个节目进行打擂。”新北区宣统部新闻中心副主任包琳霞表示。
今年的社区天天乐,还融入了“国际范”元素。参与第三届“文化100”常州“国际民间艺术周”的外国艺术家们,陆续走进全市20多个社区,为市民带来了极具异域风情的文艺表演。
以文惠民如春雨,以文化人润无声。在社区天天乐这个舞台上,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明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等主题演出次第登场,不仅加深了市民对常州的认知度和归属感,也让人们在耳濡目染中,刷新着社会文明的高度。
不久前,希腊斯巴达民间歌舞团的Liliana,在郑陆镇焦溪社区天天乐舞台上演出时,不慎遗失了手表,第二天,焦溪社区居民高伟英带着捡到手表的小外孙糖糖,一起来到了社区。
“捡到东西总要还给别人的。不要说一块手表,一块金子都不要。”高伟英表示。
手表失而复得,让Liliana十分感慨,离开常州时,她一再表示,希望今后还能再来常州,登上“社区天天乐”的舞台。
“这个表失而复得,这一失、一得,反映了常州人民文化素养,实现了文化惠民的真正目的。”市文广新局专职委员张印选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