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桥镇五一村的刘大爷住进整齐划一的乡村别墅后,每天仍要去五一河边锻炼身体。他说,粉墙黛瓦、碧水回廊让自己觉得舒适,“青山绿水入画来,美丽乡村忆乡愁”曾是他年少时候的梦中景象,如今成为现实。
良好的生态环境背后,离不开经开区“把生态治理作为最大民生工程”的理念。
去年,经开区专门成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召开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行动大会,实施重点任务挂图作战,全力攻坚。全年削减煤炭消费总量8.8万吨,关停化工、印染、电镀企业108家,全年PM2.5均值降幅居全市第一;工程治污与制度治污并举,新建污水管网97公里,新增企事业单位污水接管1200余家,实现“河长制”全覆盖,五牧断面水质达到考核目标。
常州经开区成立3年以来,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切实维护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为了让40万经开区人民群众切实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享受更加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用实际行动交上了一份重拳整治污染的答卷。
整治大气污染
洗清“呼吸道”
2017年,经开区站点PM2.5浓度均值为49.7ug/m3,下降13.7%,降幅位居全市第一,空气质量优良率同比上升。
“大气污染防治,重要的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落实网格化监管要求,不留死角、不存盲区。”今年4月底,常州市环保局经开区分局局长周建江在介绍环保执法“春雷行动”时,这样对记者表示。
今年3月下旬起,经开区环保分局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春雷行动”,对涉大气污染物排放企业进行专项检查。行动重点对包装印刷、地板制造等行业高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及重点区域内污染源开展24小时不间断巡查。3月28日晚,执法人员突击检查了横林镇、横山桥镇、潞城街道的部分企业,针对检查中发现的企业违规排放有机废气、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不到位等问题,执法人员当场取证,连夜对这些企业违法行为立案调查。截至行动结束,共检查企业130余厂次,立案处罚16件。办理新型案件5件,其中查封扣押2件、停产限产1件、移送司法机关2件。
同时,持续加强环境监管技防系统建设,让经开区环保工作有了“技术武装”,环境监管工作更高效。去年,经开区首次引进了一辆耗资近百万元的“豪车”——移动式车载大气监测系统,该系统比起国标监测点功能更加完备,目前已基本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将有助于精准分析区域内大气质量变化,对污染天气进行及时预警和有效应对。
五大绿色工程
修复“绿皮肤”
3月9日上午,记者在漕上路绿化工程(大明路—232省道)建设现场看到,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在吊车的配合下,一株株三角枫顺利栽植到位,呈现出一派绿化栽植忙的景象。
今年,经开区加速生态绿化建设,计划投资8.8亿元,推进收储地块、节点景观、新建道路及河道、堆场复绿、中心城区提升等五大绿化工程,预计新增绿地面积6800亩,全方位提升经开区“颜值”。
其中,节点景观绿化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新建一批公共绿地,这是今年经开区生态绿化建设的重头戏,包括运河南侧景观绿化二期、中央花园廊道一期等。“公共绿地建设,不仅为居民提供休闲好去处,还将进一步丰富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品质。目前,运河南侧景观绿化二期、中央花园廊道一期正在加紧施工中,计划年内完工并投入使用。”经开区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徐东平介绍,节点景观绿化工程还包括重要道路节点景观提升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对横山桥道口、戚墅堰道口、G312与无锡交界处增加绿化,通过增加组团、增种彩叶植物及多年生宿根花卉、地界处设置标志性景石等手段,提升经开区大门形象。
中央花园廊道一期项目施工现场,同样热火朝天。根据规划,中央花园廊道将依托潞横河—革新河—机厂河构成绿廊,形成连接行政区、城际站两大城市活力媒介,构建“一廊、三带、三核、八景”的复合型中央花园廊道。河道两边将各有两条休闲道路,全景、漫步双绿道游览,构筑滨水界面与夜景游览带。在植物景观方面,廊道将塑造特色植物景观,路网绿世界,水网花世界,构筑“两岸樱花、万米彩林、四季有花”的特色植物景观。
坚持绿化与城市建设同步推进,今年经开区将开展新建道路及河道绿化工程,对潞横路、东方二路、漕上路等14条新建道路,以及立新河、赛马河、镇北河进行绿化,进一步提升道路绿化率,着力打造沿河景观带。实施中心城区绿化提升工程,对大明路、华丰路、五一路、富明路等道路的道板、绿化等进行综合改造提升,改善中心城区城市综合环境,全面提升城市绿化水平。
另外,经开区将推进收储地块绿化工程和堆场绿化工程,让闲置地块成为临时性城市绿地,拓展绿色空间。实施的区域包括“阳光100”、潞横路南侧、丁剑路北侧等17个收储地块及双蓉村垃圾填埋场地块。
弥补治污短板
滤净“脏血液”
狠抓重点治污项目推进,削减水污染排放,是3年来经开区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工作的主旋律。记者从经开区生态办获悉,3年来,全区污水处理能力和处理工艺水平逐年攀升。目前横林镇、遥观镇和横山桥镇的3家污水厂均已启动全面提升改造工程,年底建成投运。同时,对于污水管网无法覆盖的农村地区,将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自然村全覆盖。
3家污水厂中,耗资9000万元的前杨污水厂扩容改造工程,将配套尾水湿地净化工程,日均污水处理能力由5000吨提升至1万吨。目前,该工程已开工建设,将于今年6月底竣工。耗资3000万元的横林污水厂提标改造及中水回用工程、耗资4000万元的横山桥污水厂扩容改造工程正在编制可研报告、环评报告和施工图,并启动股权收购工作,建成后,日均污水处理能力分别上升至2万吨和3万吨。
此外,对于污水管网无法覆盖的农村地区,目前已建成自然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6套,正在建设自然村污水处理设施7套。今年,经开区将投资6500万元,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21套,实现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自然村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据了解,目前经开区水环境治理的工程短板已基本弥补到位。芦花沟、省庄浜等10条20.12公里黑臭河道整治项目全面竣工,9座截流泵站,2座换水泵站,11.2公里截流管道正式运营;33条118.44公里河道完成113万方清淤疏浚。62.2公里主管网、58公里支管网全面竣工,完成1222家企事业单位雨污分流纳管处置。前杨污水处理厂提升改造开始施工,横林、横山桥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可研已经通过专家评审。此外,12个规划发展村农村生活污水点源治理试点工作全面推开;179条主要河道的河长全部到位,“一河一策”正在加快编制。
发展绿色经济
巧做“加减法”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经开区化工、冶金等相对偏“重”的产业一度是经济主力,带来了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压。据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减化”工作颇有成效。“目前,被关停的化工印染企业中,大部分都在另谋出路,准备新上其他产业项目。减化工作的社会综合效应将在未来两年得到充分展示。”
面对汹涌的产业转型浪潮和重污染企业关停形势,如何将保持绿色发展的要求与激活产业生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相结合,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经开区的答案是:通过转换跑道,巧做产业“加减法”,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开辟出一片绿色发展新天地。
作为横林最具特色的传统产业——地板产业,已被列入该镇绿色家居产业发展战略,这正是经开区从传统产业经济向绿色发展转型的一个缩影。随着客户需求变化,传统地板渐渐失宠,该镇正引导企业通过开发PVC地板、无醛地板、石墨烯地板等绿色产品,对产业进行升级换代,由传统地板逐步向绿色家居转型,智能小家具、医养家具、商务家具等一批新品类特色产品快速涌现。
下一步,经开区将持续发力,关停化工、印染、电镀等高污染企业,推动企业设备、工艺实施节能和循环化改造,切实减轻环境承载压力。同时,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产业项目建设,充分发挥生态环保倒逼作用,把好项目准入门槛,存在重污染、高风险或不符合区域产业定位的项目都将被“拒之门外”,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互促并进,全力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