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高技能人才大量涌现 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一

来源:常州日报 2018/5/14 发布时间:2020-09-22 浏览量:17

“没有高技能人才,就没有‘大国工匠’,就支撑不起高质量发展。”这是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传统产业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的普遍体会。

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高技能人才在深化供给侧改革、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到2017年底,常州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1053人,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一。

高技能人才的大量涌现,直接为常州带来了核心竞争力。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4年来在常州投资30亿元或3亿美元以上的制造业项目达到65个,“这些重大项目的投资者普遍表示,吸引他们在常州投资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这里高技能人才多”。

每年培养技能人才10万人以上

去年10月,常州选手宋彪参加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获得工业机械装调项目金牌,并成为该大赛创办以来获得阿尔伯特·维达尔奖的“中国第一人”。

宋彪的成功,是常州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缩影。市人社局局长陈志良表示,近年来,常州围绕建设全国一流智能制造名城目标,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搭建有效平台,优化发展环境,每年培养技能人才10万人以上,造就了以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邓建军、张忠为代表,4位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3位江苏大工匠、38位全国技术能手为骨干的技能领军人才队伍,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完善政策强激励。近年来,常州围绕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出台了16个政策文件,其中,学徒制培养、技能大师工作室绩效考核、技能领军人才引进奖励、高级技师研修制度等政策在全省领先,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政策体系。

高端示范强引领。常州鼓励企业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设置首席技师职位,支持拥有一技之长、追求精益求精的技能专家领衔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着力在企业首席技师和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中培养技能领军人才,充分发挥其在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校企合作强培育。常州在全省率先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共同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并对试点企业给予相应补贴。由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牵头,首批联合7所职业(技工)院校、5家行业协会、53家企业、2家科研院所等法人单位,组建常州技工教育集团,搭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不断创新技工教育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

多元发力强评价。推进企业自主评价,由企业或行业在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岗位实际,自主设置评价内容,对符合条件的职工,核发相应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近3年来,常州年均新增高技能人才3.3万人,其中通过企业自主评价获证的占42%。面向中小微企业,创新开展培训、鉴定、竞赛 “三位一体”专项评价,3年来全市共有3770家企业、8900名职工参加,其中8110名职工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对比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不小差距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1.65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其中高技能人才4791万人,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6.2%。

截至去年底,常州高技能人才总量为29.65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比重为30.5%。而在美、德、日等高技能人才强国,这一比重普遍在40%以上。

市人社局副局长程沫芝表示,尽管常州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但无论总量还是比例,都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

具体体现在——

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力度还不够。在企业首席技师和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的培养上,政府还要出台更有力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发挥他们在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领头羊”作用。

企业主体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不少企业没有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缺乏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政策不匹配,高技能人才待遇相对较低。这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职工主动学习钻研技术的热情。同时,很多企业担心自己花大价钱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被其他企业挖走,或人才主动跳槽,企业得不偿失。

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八大工程”助力技能龙城建设

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今年起,常州将大力实施“技能龙城”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进一步优化政策,创新机制,着力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努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助力常州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行动计划明确,到2020年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要达到12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35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将达到1200人以上,继续位居全省第一。

重点实施“八大工程”——

一是技能领军人才培育工程。加快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高级技师研修制度,每年组织100名高级技师参加紧缺职业(工种)高级研修班。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领军型技能人才。

二是技能就业促进工程。完善覆盖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普惠制度,开展以“职业培训包”为主要模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进一步推动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

三是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工程。每年有计划地选择紧缺职业(工种),进一步开展培训、鉴定、竞赛“三合一”专项培训。对企业职工通过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培训补贴。

四是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程。进一步完善“一企一策”“一岗一策”评价模式,突破身份、学历、资历限制,积极创新技能人才评价方式,扩大企业评价自**。

五是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建设工程。加快规划建设技工教育、公共实训、技师研修、竞赛集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等功能集于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二期工程。在产业集聚区,重点建设一批特色型专项公共实训基地。同时,提升技能大师工作室运行质量。

六是职业技能竞赛选才工程。广泛开展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实施“青苗计划”,从企业优秀技能人才、技能竞赛获奖选手以及职业(技工)院校在校生中,选拔一批青年选手,组成“青苗”班,培养世界技能大赛、中国技能大赛和江苏技能状元大赛种子选手。

七是历史经典产业技艺技能振兴工程。加强历史经典产业技艺技能传承培养,选拔培养一批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历史经典产业技艺技能人才。在技工院校开设“常州传统工艺技能传承”特色专业,构建长效育人机制、推广传统工艺文化。

八是技工院校内涵提升工程。通过多种途径,加快提升技工院校教师教学水平。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技工院校专业结构,根据企业岗位要求,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