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常州人的母亲河。常州历史上最为诗情画意的时代,总与大运河息息相关。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大运河常州段和其他26个申遗城市一起进入该名录,标志着常州第一个世界遗产诞生。
进入后申遗时代,大运河作为沟通南北交通要道的漕运时代已经结束,而作为传统文化“活化”之河的崭新时代正在开启。
2018年,常州吹响了加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做靓“运河名城”的冲锋号角,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是决策者的决心和信心,是百姓的关心和期盼。
大运河的故事不会老去,大运河畔的人们,正在把新时代的常州大运河故事讲得更加动听、传播得更加深远。
遗产保护:
保护运河遗产 再现千年荣光
小桥、流水、人家,从来最容易唤起人们的文化乡愁。如何让“阅尽”历史的大运河,在当下继续焕发魅力?近年来,常州强化立法保护,加强风貌管控,孜孜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坚持保护优先,延续历史文脉,打造带有常州元素的文化长廊;建设运河文化展示体系,推动常州大运河段从文化遗产保护为主向文化带系统建设提升。
市规划局用地规划处处长陆元晶介绍,常州启动对大运河的相关规划工作可追溯至2004年。申遗成功后,为了对运河遗产保护的各个领域、各项行为、各类要求作出明确的规范性规定,常州相继出台了《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常州市文物保护办法》《常州市大运河遗产保护办法》等法律法规,为常州世界遗产法制化进程提供了保障。
为了保证对运河环境风貌的最小干扰,常州还陆续出台了《大运河(常州段)遗产保护规划》《大运河风景路规划》《常州大运河(五星桥-政成桥)精品空间建设规划》等大运河专项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编制了《三堡街-西直街、南运河等历史地段概念性城市设计》,并做好与《常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20)》等相关规划的衔接。
10月下旬,常州召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全体会议,听取并论证《大运河文化带常州段实施规划(征求意见稿)》。规划的编制,为大运河文化带常州段建设吹响了冲锋号。
对于常州人来说,运河水串起的不止是乡愁,还有奔涌不息的文脉。
迈进青果巷东侧巷口的史良故居,常州文史专家陈伟堂驻足良久:“你看,这保留下来的琉璃花窗,现在全常州都不多见了,还有这青砖、备弄、长窗,都体现了清末民初常州传统建筑韵味。只有最大限度保存这些历史信息、尊重历史文脉的延续,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到,青果巷,是历史的著作,也是文化的杰作。”
2013年2月,常州启动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修缮保护利用项目,重点推进唐荆川宅中的松健堂、礼和堂、贞和堂、筠星堂,以及赵元任故居、周有光图书馆等一批项目。在修缮过程中,严格把控修缮工艺、修缮材料,始终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以及“最小干预”原则,力求最大限度保持文物建筑的原有形制和原有风貌。
传承历史风貌,不仅仅是“修旧如旧”,更是提供一种可感知可触摸的城市记忆。依托运河沿线遗产资源,常州重点做好张太雷旧居、瞿秋白故居、近园、意园保护修缮保护展示工程。同时重点打造奔牛古镇区、西直街历史文化地段和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舣舟亭历史风貌区、戚墅堰东街等沿线运河文化区段。
此外,常州还对运河沿线的本体部分和遗产点进行了全面排查,新坊桥、万安桥、恒源畅厂旧址等70余个大运河沿线文物修缮工程陆续完工,其中有12项工程被列入江苏省重点文物抢救保护项目和江苏省文物保护优秀工程。
共享成果:
传承运河文化 道尽运河风情
大运河里船只如梭、沿河人家在河中淘米洗菜的画面,曾在不少老常州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如今,华灯初上,再到运河边走一走,你会发现,赏景、散步、休闲、聊天的,交织在一起,已成为运河两岸的一道道风景线。
每逢周末,徐荔一般都会带着刚满两周岁的女儿到运河附近逛逛。有时是从同济花园的外婆家,逛到运河畔的“同济码头”、“德安观歌”,有时是从篦箕巷坐龙舟,一路泛舟至东坡公园。
2014年底,常州建设部门启动大运河常州城区段的保护及环境整治工作。至2015年底,初步完成了大运河北岸(怀德桥-南港)全长4.5公里的保护和环境整治提升;今年上半年,又完成了运河南岸长约9.4公里的保护及环境整治工作。通过新建河岸栏杆、亲水平台,维修部分破损路面,因地制宜建设慢行系统、将运河沿线绿道与城市生态绿道联网,并将运河与周边的旅游资源、人文资源、历史遗存串联了起来,集中凸显了大运河常州城区段的文化魅力和生态环境,极大改善了城市开敞空间和居民生活品质。
以改善水环境为目标,市水利部门这几年做好大运河的保洁、巡查工作,每年夏季水葫芦、野绿萍高发季节,市河道湖泊管理处都会组织保洁船进行突击打捞,确保不拖延、无残留。今年9月中旬起,市水利部门对西起连江桥、东至新运河,长约20多公里的老运河城区段启动全线清淤整治工程,预计本月底完成。
“河水清了,环境好了,景致也漂亮了,老百姓更愿意走近运河。”徐荔笑着告诉记者。
如果说运河城区段两侧的慢行系统,是给大运河做的“硬装”,那么,运河沿线的照明工程,无疑是给大运河装扮了一袭华美的“软装”。
市照明处景观科科长吕飞介绍,大运河照明工程是大运河保护及环境整治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该工程由五星大桥至采菱港,全长约9.4公里。地面部分包含运河两岸绿道功能照明,以及两侧驳岸、栏杆、绿地、亭廊、桥梁等节点景观照明。“按照不同的人文历史、景观节点,通过不同主色调的灯将大运河点亮,并形成了3个主题段落,分别是五星大桥-怀德桥段的‘暖意静好’,怀德桥-德安桥段的‘光运悦动’,德安桥-采菱港的‘安居自然’”。
仅仅是点亮还不够,吕飞介绍,整个照明工程最出彩的,是通过各种光影的运用与投射,让运河两岸如同一幅精美的人文长卷。篦箕巷深处,透过光影,能发现常州梳篦的故事;西瀛里明城墙上,一段光影故事《念奴娇·赤壁怀古》,让人不由回首曾经11次来过常州的大文豪苏东坡;同济桥码头,常州大运河的4次变迁,通过光影历历在目……各种光影向市民诉说着一个个老运河上的故事和美好传说,常州厚重悠远的历史文化,在这里,以另一种形式“生动”起来。
全民参与:
做运河守护者 与运河共成长
大运河,对于常州人来说,是满满的回忆。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拉开帷幕,常州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自己的母亲河。
“我们社区的保护母亲河协会,会员都是在运河边长大的老居民。到今年,协会已经走过了10多个年,眼看运河水越来越清,景观越来越漂亮,大家心里高兴着呢。”三堡街社区党委书记邵海燕说。
三堡街社区和运河一路相隔,为了更好地保护这条母亲河,2003年,三堡街社区向居民发放2000多份护河倡议书;2007年3月6日,社区正式成立三堡街保护母亲河协会,隔年协会又专门成立保护母亲河基金会,当年社会各界捐款达4.7万元,钟楼区政府还专门拨款护河资金5万元。
协会成立后,大型活动几乎从不间断:2009年,举办了“我为母亲河的景观改造献一策”活动;2010年,开展“低碳 环保 绿色——保护我们共同的母亲河”活动;2011年,以“环保科普讲坛”为发展平台,并作为社区“道德讲堂”的一种形式,大力宣传环境保护;2015年,协会组织志愿者和西仓桥小学的孩子们共同策划并创作了“运河文化墙”,将学校周围的白墙装饰成一幅幅美丽生动的水彩画……“现在,随着协会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保护运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更加乐意参与其中”。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如今,绿意盎然、充满新民国风情的一处特色风貌区出落得越发精彩了。“在长3.45公里的运河沿岸,我们设计了5米宽的步道,供市民休闲,沿岸的亮化工程也已完工,目前正在调试。”经开区湾城物流园区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徐熠一直参与建设。
2017年,经开区投资13亿元,大刀阔斧实施运河南侧(新运河-常合高速)低洼易涝区域综合整治工程。结合运河防护区建设和滨水资源,同时为配套城市东部地区工业文明遗产集中展示区的功能定位,打造了集景观绿化、湿地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风貌区,修建民国牌坊、恽氏祠堂、民国风情街、教堂、民国花园、钟塔等景观,融自然、人文、历史为一体,形成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市民休闲新去处,让大运河戚墅堰段重新焕发生机。
“这一项目计划年内全面建成,向市民开放。”徐熠说,作为市区老运河文化带的延伸,这里将为东部新城核心区树立起生态宜居的新地标。
这些年,围绕大运河主题的各类活动此起彼伏、精彩纷呈,常州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正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
2013年开始,常州连续5年开展“走大运”群众毅行活动,参与市民热情高涨,已成为常州古运河畔的年度盛事;2016年,常州成功举办中国大运河保护利用常州论坛,来自全国的100多位各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常州大运河保护利用献计献策,得到文化遗产保护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与聚焦报道。
2017年6月,常州地区首个运河守护站——钟楼区南大街街道广化桥社区保护大运河守护站在常州梳篦博物馆成立;钟楼区荷花池街道以突出“名人名居名巷”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作用,重点打造以瞿秋白为核心的“常州三杰”红色文化品牌……情系大运河,社会齐参与,全社会关注、支持并且踊跃参与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良好氛围已经逐步形成。
记住历史上的常州:
因河而生 因河而兴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由隋唐大运河(卫河、通济河段)、京杭大运河(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会通河、中河、淮扬运河、江南运河段)、浙东运河三大部分、十段河道组成,全长2700千米(含遗产河道1011千米)。
常州大运河是江南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南运河中唯一连江通湖的河段,是江南运河穿越南方城区的典型代表。它由奔牛九里入境,至横林古槐滩出境,全长45.8公里,其中世界遗产段西起连江桥东至东方大桥,全长23.4公里。孟河、西蠡河、童子河及常州护城河等运河水系全长108公里。
江南运河由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95年开凿,由苏州望亭至常州奔牛,经孟渎入长江,时间比扬州邗沟还要早9年。
常州是一个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的城市。自战国常州土城依河而筑开始,此后的历朝历代依托运河,相继构筑起常州内子城、外子城、罗城到新城的城厢格局。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运河也随着城池的不断扩大而多次向南改线。明确记载的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元至正年间(1341年)修城南渠,第二次是明万历九年(1581年)筑明运河,第三次是2004年修新运河。常州城市格局随着运河的南迁而扩展,逐渐形成依河建城、河随城迁、河城相套的“三河四城”格局。
大运河孕育了常州的文化内涵,推动常州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运河经济,“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是常州运河辉煌的真实写照。运河还标注了常州的显要坐标——自江南运河开凿之初,常州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