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是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智能制造已成为各地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的技术法宝。常州市此时部署工业智造明星城建设,是力争抢占“智造”天下,打造“苏南模式”升级版,实现常州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为实现这一建设目标,必须从常州产业的实际情况和智能制造的内涵出发,把全链路智造(涵盖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全链路)和碎片智造(客户个性化需求和企业产品制造关联碎片)有机融合,为常州制造真正缔造“智能”基因。
当前,常州市已基本具备了智能制造纵深推进的基础和条件。一方面,常州市立体化制造局面已经形成,全链路智造基础和条件具备。“五新三高两智能”十大产业链已基本构建完成,2019年规上工业产值达到1.1万亿元,其中装备制造业产值超5000亿元,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已获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制造业基础扎实。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数量庞大,经济活跃,碎片化制造特征明显。常州市制造业占比数量高达85%,中小企业占比超过70%,行业细分明显,企业产品制造碎片化发展趋势显著,企业对智能制造需求迫切。
因此,引进与应用“全链+碎片”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已经成为常州企业满足新时代发展需要的重要着力点。目前,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影响常州市工业智造明星城建设进展和成效。
第一,科技服务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不足。常州现有11所大中专高校,也引进了一批大学大院大所,探索出了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常州模式”,在支撑常州传统产业的发展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从常州现有大学群体的工作成效来看,仍然是中国高校的“老三篇”:论文、专利、成果奖,科教城“科研候鸟”现象没有改观,产业服务意识和能力不足以支撑常州制造产业的全链和碎片智造转型发展。
第二,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面对多样化、定制化的市场需求,企业订单出现小型化、碎片化的趋势,需要引入智能制造解决这个问题,而企业智能制造是一个非常长的链路,只有全链路数字化、互联互通后,企业才拥有智能制造的基础,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结合产品特点进行碎片化智能制造。这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要求极高。目前常州大多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总体偏弱,还不完全具备全链和碎片智造的能力。
第三,产业规划高地不高。目前常州十大产业链规划和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布局对接成效不明显,如人工智能、大飞机等重大新兴战略产业布局缺失,未能嫁接凸显常州的产业优势,轨道交通产业虽然产业链全、数量大,但是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端产品缺失。
为打造常州智造名片,建成工业智造明星城,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重点聚焦轨道交通高端产业,打造中德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实现产业“全链+碎片”智造升级。以常州工学院和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前期的良好合作为基础,集中全市力量,集聚跨国、跨省、跨市、跨界创新要素和资源,市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学校四轮驱动,建立中德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中心,面向轨道交通产业开展产业技术研发、转移和企业创新服务,打造“龙城大工匠”培养基地,做大做强轨道交通产业。
第二,制定中小企业创新扶持和评价机制,整合政校人力资源,成立专门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的扶持、过程监督、结果评价。参考德国工业4.0模式,制定针对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扶持和管理机制,引导企业按照“全链+碎片”智能模式梳理制造流程。全面改进现有扶持企业项目的形式,引入过程和结果评价机制,加大对技术应用环节的评估和评价,推动企业切实创新。
第三,创新产教融合合作模式,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互融互通。打造政府组网、高校织网、企业联网的产教融合新模式,建立区域、产业、高校正反向交叉匹配的柔性服务体系,资源共享共用,技术和人才需求互补,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