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中央文明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常州余美芳家庭当选并赴京参会。
此次我省共有14个家庭入围。
此前,本报曾对余美芳一家传承孝义家风、赡养异姓老人的故事作过多次报道。
这是一个“五姓之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和丈夫刘伟的女儿曹馨心要管3个老人叫“爷爷”。
1970年,余美芳的公公、当时还是青年的曹景飞在卖柴途中遇上了年近60的刘福东,他见老夫妇膝下无儿无女,便认了他俩作干爸、干妈,还借钱盖了两间小草房,搬去和老人同住。当时已到而立之年的曹景飞坚持要把共同赡养两位老人作为娶媳妇的先决条件,只有王荣兰被他的孝心打动。为了让刘福东开心,曹景飞还主动提出让他的儿子跟着爷爷姓刘。
1991年,刘福东的老伴病逝,王荣兰的舅舅杨富科来帮着一起办丧事。杨富科也是孤老,触景生情。曹景飞立马主动邀请杨富科搬过来一起住。
2003年,80高龄的刘福东和杨富科相继得了脑血栓。妻子已经病逝,儿子在外上大学,曹景飞便请了78岁的同乡党文礼来帮忙一起照顾二老。见曹景飞对两位没有血缘的老人孝敬至此,党文礼主动提出免了一切费用,还认他为干儿子,与他一起照顾两位老人至终老。后来,党文礼的二儿子党松喜也被这一家人打动,加入进来。当时60岁的他是3位老人中最年轻的一个,跟随曹景飞一家从铁岭迁到浙江湖州,又来到常州,一直对两位老人照顾有加。
随着曹景飞年纪越来越大,照顾家中老人的责任落到了儿子刘伟的身上。
还在浙江上大学时,刘伟便与同班女同学余美芳相恋了。他诚实地将家中的情况向她和盘托出,余美芳不但没有打退堂鼓,反而对这个善良的小伙子更加珍惜。余美芳说,正是家里的这3个老人打动了她:“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情义的传承,感受到了孝心的重量,这颗真诚善良的心,比什么都重要。”
婚前,余美芳想看着画中美景一样看着一家人其乐融融;婚后,这些便全都成了压在她肩头的千斤重担。但余美芳很乐观:“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们家有3个‘宝’呢。”
夫妻俩都是普通工薪阶层,一大家子平日的开销已经让他们成了“月光族”。但为了让老人们住得宽敞舒服,他们又是借钱又是贷款,买了一间两层楼的复式公寓,还在2楼专门打了一张4米长、2米宽的通铺大床,让睡了一辈子炕的老人住得习惯。老人受不了南方炎热的夏天和湿冷的冬天,每年总要回东北住一阵,两口子还专门在铁岭租了一间房,方便老人随时回去住。3个老人口味各不相同,光是每顿主食,余美芳就要做3种。得知老人们吃不惯南方的口味,余美芳还特意向东北大妈学做了腌酸菜。
辅导员的工作琐碎而复杂,家务更是做也做不完,余美芳每天5点就起床,所有事情干完,回过神来往往已经过了晚上11点,倒在床上再也爬不起来。
去年下半年起,公公曹景飞一直卧病在床,余美芳无论是大着肚子还是坐着月子,对公公的照料仍旧没有一丝懈怠,直至今年夏天老人去世。为了多一点时间帮妻子分担,刘伟也特意向单位申请调至离家近的大学城工作。
如今,党文礼和党松喜父子成了家里仅剩的“宝”,尤其是党文礼已经90高龄,余美芳夫妇2人更是尽心尽力地照顾两位老人。
父母的一言一行,大女儿曹馨心全都看在眼里,有样学样。去年年底,刘伟余美芳夫妇的小女儿出生了,他们给她起名叫曹馨缘:“我们这么一大家子人,因为缘分聚到一起,尽管比别人多了一点点辛苦,却享受着普通家庭难以享受到的温馨和幸福。”
除了赡养孤老,作为老师的余美芳还把这份爱传播给了自己身边的学生。刚工作时,她就时常给贫困学生买衣服、鞋子,周末把学生叫到家里改善伙食,还经常拿出自己本就不宽裕的生活费捐助贫困学生。被捐助的学生感激得不知如何回报他们,而夫妇俩总是说,继续把这份爱心传承下去,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