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海外 常州企业“掘金”一带一路

来源:常州日报 2017/6/2 发布时间:2020-09-21 浏览量:15

“一带一路”,是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也是新形势下我国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更是常州开放的新增长极。常州企业,正通过“一带一路”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

“一带一路”沿线投资项目累计已达117个

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城市和开放型经济较发达地区,常州工业配套齐全,产业基础良好,开放条件优越,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常州高度重视、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议,提出:抢抓“一带一路”建议机遇,加快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全面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开放战略,支持常州工程机械、轨道交通、光伏等优势产能加快“走出去”。商务部门主动对接和支持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推进与沿线国家的经贸投资合作,成绩斐然。

据统计,2016年,常州与“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530亿元,同比增长9.9%,占常州进出口总额的29.2%;今年一季度,常州对“一带一路”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实现出口126.7亿元,同比增长25.4%,高于全市平均9.2个百分点,占全市出口的35.1%。境外投资方面,常州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项目累计达到117个,中方协议投资额7.3亿美元,一批重点企业结合国际产能合作纷纷在“一带一路”布局设点。利用外资方面,目前已有38个“一带一路”国家在常州投资,累计投资项目638个,协议注册外资32.39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19.78亿美元。此外,近年来常州机场陆续开通了至泰国、老挝、印尼、柬埔寨和越南的国际航班,常州与以色列共建的中以常州创新园成为国家间合作项目并加快发展。

天合光能:投资5亿美元布局“一带一路”

谈起“一带一路”,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感触颇深。站在世界地图前,他向记者介绍天合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业务布局:“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们的国际业务不断深入沿线市场。不仅是组件销售和电站建设,我们还在沿线国家布局制造基地。目前我们业务已经拓展到65个沿线国家中的39个市场,占‘一带一路’区域的60%;同时,累计投资近5亿美元,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地设立了生产基地。”

与许多光伏企业一样,天合光能的“一带一路”之路,有着很深的国际化背景。“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市场跌宕起伏,并伴有欧美发达市场‘双反’裁定的挑战,可我国的‘走出去’战略,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给我们的深度全球化带来了新的动力。”这一方面得益于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对太阳能光伏的推广和应用,另一方面得益于沿线国家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响应。“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交通、能源、通讯等支柱大产业在沿线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我们坚信,天合光能还将在沿线市场有更大的拓展空间,我们希望,能将太阳能的光亮送到‘一带一路’沿线的每个角落。”

谈及“走出去”对天合光能的意义,高纪凡表示,从产业方面说,随着“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和优惠政策的出台,海外新兴经济体逐渐具备有竞争力的投资环境。“我们发现,进行国际产能合作,既能响应中央政府的发展战略,同时也能让企业在自由贸易环境下更好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既能打破贸易壁垒,应对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更能为天合在国际化发展上开拓新的方向。”从研发方面说,天合光能建成了中国最领先的光伏科学技术研发基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通过国际产能合作“走出去”。“这个平台吸引了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领先研发人才,我们的学术委员会委员有来自日本、德国、美国、新加坡的顶尖专家。同时,我们还要把平台继续做深、做好,和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德国等全球顶尖的研究机构进行合作。这样,既能保证我们及时瞄准最前沿技术,又进一步加大和海外研发机构的合作,让我们在市场、产业、投资和研发这四个方面在全球化合作上更上一层楼。”

在推动企业发展的同时,“一带一路”也对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在“一带一路”建议的推动下,中国光伏企业与沿线国家开展产能合作,有利于实现双方经贸投资互利共赢,一方面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又一次成功尝试,另一方面对于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这不仅能提供高质量、适合当地需求的产品、促进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发展,还能拉动就业、带去了新技术、为当地培养一批技术人才。“我们和很多当地的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天合的资本获得打开了新的空间,也为当地的金融机构创造了新的价值点。比如,我们和泰国最大的银行之一——汇商银行进行战略合作,成为泰国当地颇有影响力的事件。天合光能泰国项目的投产将吸引更多产业链配套企业,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集群。”

华利达:高起点高水平“走出去”

今年2月,常州华利达服装集团有限公司设在越南广宁省海河县海河工业园区的工厂建成投运,并在短短2个月内实现了量产,目前年内订单都已排满。

华利达,作为业内知名的服装企业,产品80%外销,销往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且以制作精良的日本品牌居多,很多客户都已合作20年以上。

“其实,早在2012年,就有客户建议我们‘走出去’设厂,以降低成本、获得价格优势。”常州华利达服装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钱震宏告诉记者,当时,华利达在对东南亚国家进行考察后进行了全面分析,认为时机尚不成熟,最重要的原因是:公司的产品结构中,外套占了很大的比例,这是服装中最复杂、多变的品类,订单对产品质量、制作工艺、响应速度、交货周期要求非常高,“如果不能100%确保产品品质和准时交货,我们不希望仅仅出于成本考虑、贸然‘走出去’设厂。”

机会出现在2016年9月。一家来自香港的纺织龙头企业找到华利达,提出共同到越南投资建厂,双方商谈后一拍即合,这两家分别位于纺织服装产业链最上游和最终端的企业,决定联手实现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带动整个产业发展。

工厂的选址定在了“一带一路”沿线的越南。在越南北部广宁省海河县的海河工业园区,这家香港企业已设立了一家纺织厂,对当地情况比较熟悉,为华利达的落户铺平了道路。更重要的是,这里坐拥“一带一路”沿线的各种便利,享有各种政策红利。

投资“一带一路”的步伐一经迈出,就不断加快。2016年10月,双方开始洽谈投资细节;2016年11月,启动厂房建设、设备导入,同时在越南当地招聘41名大学生,培训后进行工厂管理,招聘200名工人,集中培训后,遴选出25名熟练工人到常州进行深度培训;2017年2月,越南工厂建成,25名越南工人随同华利达派出的团队一起回到越南,开始试运营。

“境外办厂,能否尽快实现本地化管理,是成败的关键。”钱震宏说,华利达当初对“走出去”持谨慎态度,考虑的是投资环境、当地政策、劳动力素质等方面的因素,给产品品质和交货周期带来的风险,但这绝不代表企业将固步自封。华利达的对策,是投资推进智能制造,通过自动化、信息化、机器换人,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推动核心竞争力的加速提升。

“今天,我们通过‘一带一路’走出国门投资设厂,绝不单纯为降低成本,而是高起点、高水平地走出去,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铺垫。”

谈及为何选择这一时间点“走出去”,钱震宏表示,一是看好国家“一带一路”建议为企业发展带来的良好契机,通过“走出去”规避贸易壁垒,整合利用世界资源,加快全球化布局;二是遇到一个合适的合作伙伴,希望能联手打造一个从纺织到成衣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一个规模性快速反应供应链,实现从面料开发到成衣设计、制造的各环节融合,形成满足客户期望的集成解决方案,推动产业链提升创新,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产品价值。

华利达的越南工厂,计划总投资5亿元、员工将达8000人,计划三年完成,打造越南最具竞争力的服装工厂,不仅能设计、制造服装,还要逐步实现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垂直一体化。其中,一期工程占地100亩、投资5500万元,现已建成投运并实现量产,员工已达2000人,目前订单饱满,生产计划已排到年底。

“这只是个起点。我们正在努力打造‘19天全供应链快速反应流程’,从客户订单下单到成品出货,包括设计手稿、设计图纸、开发面料、缝制打样、客户确认、缝制车间封样、试制、量产、包装、物流、成品出货、全球网络铺店等各个环节,普通服装企业所用周期在2个月至3个月,而我们将努力在19天里完成,打造‘华利达速度’。”

“我们希望,华利达的‘一带一路’之旅,是与上游企业、客户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过程,这将成为企业长远发展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