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基础的民生实事,也是最普惠的公共福利。十八大以来,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常州,不仅是百姓的期盼,也是发展的方向。五年来,常州围绕突出的环境问题,不断加码整治力度、升级监测手段,用铁的决心,守护着锦绣江南的这片美丽风景。
大气环境的治理工作,是大家比较关注的热点之一,除了PM2.5的管控之外,挥发性有机物的治理也是重点之一。说到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化工生产中产生的废气是重要源头,在新阳化工的生产区域内,通过一套有效的监测和回收手段,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质量杀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对于连续化工来说,装置长时间运行,一旦密封点出现问题,引起挥发性有机物泄漏。为此,新阳科技在所有生产装置中 设置了七万多个检测点位。2015年开始,工作人员借助专门的仪器,对整套装置周边的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进行监测。
2015年7月开始,常州滨江区环保和安监部门,选取园区19家企业,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试点,目前共检测密封点超16万个,泄漏率1.1%左右,每年削减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近70吨。
如果说环境保护工作是一栋摩天大楼的话,那么相关的科学数据监测,就是这栋大楼的基石。2016年4月份投运的滆湖生态观测试验中心,是常州市环境监测综合性特色野外台站。在滆湖生态监测站的生物实验室,养殖了一些小斑马鱼,科研人员根据他们的生长状况,就可以评判水质的优劣,并为相关的水污染治理提供准确的方案。
传统的实验分析方法,对自然环境中微量的有毒物质,并不能快速呈现出来。而通过观察斑马鱼在指定水样中的生长情况,科研人员可以更直观地获知 其中的有毒物质对生物体的影响。
“生态兴则文明兴”。十八大以来,常州市稳步增加环境监测工程的投入,监测能力覆盖水、气、声、生物生态、辐射、土壤和固废等七大领域。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47个水质自动站点、22个空气自动站点、7个噪声自动站点,每年产生自动监测数据约276万个、手工监测数据30万个。
在南方城市,几乎每一个小区旁边,都会有一条小河浜,但是如果河浜的水质黑臭,就会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不好的影响。比如贯穿新北区,全长约4.5公里的柴支浜,在很久以前,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不过近期通过系统的治理之后,河水的水质有了明显的改善。
今年以来,相关部门对河道沿线88个排放口进行彻底排查,对雨污水管进行检测疏通,逐步对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及小区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彻底截断污水入河的通道,下一步还将开发实时检测系统。
今年上半年,常州市加快推进了城镇污水管网建设,截止6月底全市累计完成污水管网134.7公里;开工实施了钟楼邹区、天宁郑陆、武进滨湖、金坛指前4座污水厂新扩建工程;开工农村生活污水试点项目8个,环保连片整治开工项目27个。
五年的埋头苦干,常州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城乡的人居环境也在一天天提高。
2016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70.5%,市区PM2.5平均浓度53微克/立方米,同比2013年下降26.8%。
33个“水十条”考核断面达标30个,达标率为90.91%;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主要水质指标与2012年同期相比明显改善
在全省率先开展关停化工企业原厂址土壤污染调查,被环保部确定为全国4个污染场地环境修复试点地区之一,共调查135个地块,修复16个污染场地。
常州还率先启动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综合考核中,连续多年保持在第一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