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更加”在常州(3):更满意的收入

来源:常州日报 2017/10/11 发布时间:2020-09-21 浏览量:18

党的十八大以来,常州在增加人民收入方面,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2016年,全市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6058元和23780元,是2011年的1.57倍和1.64倍,百姓生活水平持续改善;

今年上半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49.7元(平均每个3口之家半年7.5万元),同比增长8.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38.1元(平均每个3口之家半年3.97万元),同比增长8.2%。

居民收入增长中,工资性收入成为拉动常州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今年上半年,随着常州进一步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影响,居民工资性收入有明显增长,全体居民在各类经济单位劳动得到的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3266.7元,同比增长9.2%。

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成为拉动收入增长的新亮点。尤其是农村居民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和登记颁证,稳定增加了农民的土地租金和入股分红收益。2017年上半年全体居民人均财产性净收入为1575.5元,同比增长9.8%。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财产性净收入为2195.1元,同比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净收入为384.2元,同比增长18.8%。

今年1月起,常州再次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这是常州实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来连续第8年调整基础养老金。加上调整市本级和武进区居民医保住院起付标准、完善以低保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救助体系等各项惠民政策的支撑,令常州市城乡居民转移性净收入仍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今年上半年全体居民人均转移性净收入为2858.4元,同比增长8.6%。

今年上半年全体居民人均家庭经营净收入为3307.6元,同比增长6.4%。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家庭经营净收入3510.1元,同比增长4.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家庭经营净收入2918.3元,同比增长7.7%。相比去年同期,全市城乡居民家庭经营净收入增速上升0.9个百分点。

常州通过推进“三位一体”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战略和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三次产业比例达到2.6∶46.5∶50.9。从居民收入看,近5年,常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8.4%,人均收入水平位居全省第4。

目前,常州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4:1,成为全省城乡收入差距较小的地区之一。

今年7月,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促进富民增收培植常州幸福树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从解决富民最突出问题精准发力,从影响增收最薄弱环节精准施策,组织实施创业就业富民、农村居民持续增收和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惠民水平“三大行动”,不断将富民增收工作向纵深推进。

常州“聚焦富民”的总体目标,是继续保持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前实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居民收入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收入分配结构进一步优化,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中等收入者比重上升,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提前实现2020年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全部脱贫的目标,共建共享的格局基本形成。

创业就业富民行动。全面落实高质量就业优先战略,积极推进创业就业政策拓展、创业就业能力提升、创业就业载体建设、创业就业服务优化和创业就业氛围营造“五大重点工程”。力争2017-2020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6万人,扶持创业2.5万人,援助困难群体就业2万人。到2020年,市级创业载体超过120个,省级创业示范基地15个,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城乡创业就业政策体系和创新创业活力迸发、就业质量不断提升的创业就业生态系统。

农村居民持续增收行动。着力推进高端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先进农业生产体系打造、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农村改革深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和农业农村支持保障“六大重点工程”,确保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到2020年,全市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民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始终保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惠民水平行动。全力推进社会保障提升、最低生活保障完善、社会救助强化、优质教育普惠工程、医疗服务提质工程、住有乐居建设、幸福养老拓展、文化服务优化和全民健身促进“九大重点工程”。到2020年,构建与常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有效扩大、发展优质均衡、管理运行高效,惠民、便民、利民水平明显提升。

为加强工作统筹、指导和协调,常州成立了富民增收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费高云为第一组长、市长丁纯为组长,相关市领导为副组长。同时,全市将考核结果纳入综合考核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