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更加”在常州 (5):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来源:常州日报 2017/10/13 发布时间:2020-09-21 浏览量:14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常州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到2015年底,常州人均期望寿命已达82.22岁,比全省人均期望寿命高出4.71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4.1/10万;婴幼儿死亡率下降到2.5‰。

居民健康水平3大指标齐齐提升,无不有赖于常州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效率的显著提升。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市已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计生机构1267个,总床位数25370张,全市平均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床位5.39张、执业(助理)医师2.64名、注册护士2.88名。

作为第三批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之一,常州不断加快推进各项综合医改任务,加强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加强重大疾病防控,推进智慧健康发展,为“健康常州”的行进开辟了坚实路径。

深化医改全面推进。常州自2013年起逐步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截至2016年底已实现医联体全覆盖,医联体内共建专科床位700张,建成24个集约化诊断中心。3年多来,各类医联体医院下派医生1500余人,开展门诊诊疗33500余人次,指导手术8100余例,培训基层医务人员19400余人次;集约化中心为基层提供集中影像诊断、心电诊断、病理诊断、临床检验210万余人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推进分级诊疗的另一抓手,全市1896名全科医生和1158名乡村医生已签约26万户,服务对象68万余人,个性签约服务3.83万人。

医疗服务能力稳步提升。20类日间手术的开展实现了病床资源的最大化利用,25个多学科协作诊疗中心建立起专家联合诊疗服务模式,疾病应急救助制度保障了少数弱势群体,不断改善的就医环境为患者就医提供更多便利。全市有20%的乡镇卫生院建成全国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与此同时,5年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从人均15元提高60元,服务内容从9类22项扩大到12类45项。

智慧健康倾力拓展。建成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智慧健康信息服务体系,以及12个区域影像、区域临检、区域心电和区域病理检验等远程会诊平台。试点发行常州市居民健康卡,推动实名制就诊。在全省率先开发“常州掌上计生”APP生育服务登记办理系统,实现生育服务登记24小时在线申请。

幸福家庭建设扎实推动。增加产科、儿科床位,全力保障二孩政策实施。建成37家春晖家园和50家生育关怀基地,为全市所有特别扶助对象免费提供住院护理服务综合保险。所有优惠、免费服务项目全部覆盖到流动人口家庭。

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突破。108名人才进入市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序列,引进13名成熟型高层次医学人才,新招录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365名。1个省市共建医学重点学科、1个医学创新团队、5个省市共建医学创新团队列入省“十三五”科教强卫工程建设。建成市级医学重点学科20个,重点学科培育点5个,辖市区共建重点学科4个。建成南京医科大学常州临床医学院。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广泛开展。天宁区创建成省健康促进区,并被省爱卫办确定为国家级健康促进区试点。全市累计建成3个江苏省健康镇(街道)、134个健康社区、52家江苏省健康单位、192家健康食堂(餐厅)、284家省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医院建成率达80%。3年多来建立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团队14支,累计开展天使志愿服务近2000场次,6大志愿服务类别联动线上线下,延伸服务手臂,将惠民便民利民真正落到实处。

今后一阶段,常州将致力于基本建成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全民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医疗卫生监管五位一体的现代医疗卫生体系框架,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实现人人享有更高水平的基本医疗卫生计生服务,使城乡居民健康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一是进一步加快“健康常州”建设步伐。全面推进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到2020年,城乡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85%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达70%以上,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8%。发展壮大社会办医,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占比达到20%以上。有效推进健康产业发展,使健康服务相关产业支撑能力不断提高,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二是进一步完善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疾病防控能力,实现医疗服务体系结构布局合理、优质高效。医疗服务整体能力和水平处于全省先进行列,部分临床专科达到全省领先水平。以三级医院为龙头,建成覆盖全市(含武进、金坛、溧阳、新北、经开区)的区域医疗中心。医疗保障体系覆盖城乡,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公开透明,医疗卫生监管体系监管有力。

三是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健全“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医疗卫生运行新机制。政府主导的多元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全覆盖。到“十三五”末,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力争达到70%。

四是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资源总量适度增加,使城乡区域资源配置更趋均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总量适宜、结构更优化。到2020年,全市每千人口床位数按6.37张预留空间,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不低于2.55人,每千常住人口护士数力争达到3.18人,医护比逐步达到1:1.25,市办及以上医院床护比不低于1:0.6。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达到0.83人,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3.5人。基层能力建设全面达标,儿童、妇幼、康复、精神等薄弱专科建设显著改善,中医药发展整体实力保持全国领先,医学科技水平能力进一步增强,“智慧健康”服务水平全面提高。

五是进一步落实人口均衡发展政策。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继续保持人口适度增长,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和家庭发展福利政策,有效控制出生缺陷发生率,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步趋向平衡。全面落实流动人口基本卫生计生公共服务均等化,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目标人群覆盖率≥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