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学技术创新的路径在哪里?——“‘六个强化’怎样一一实施”系列报道(2)

来源:常州日报 2019/8/1 发布时间:2020-09-21 浏览量:15

“科技长征”永远在路上

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要继续开展“科技长征”,为常州打造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奠定坚实的基础。

“缺乏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是常州转型发展的“痛点”。为此,常州市连续14年开展“科技长征”,充分发挥“5·18”展洽会的品牌溢出效应,以产学研合作为突破口,深入对接大学大院大所,搭平台、引项目、聚人才,越来越多的创新要素向常州汇集,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在常州转化,形成了“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常州模式,有效提升了区域创新浓度和经济发展质效。

作为全市“科技长征”的先行军,中科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已先后建成11个分中心、4个研究院所、12个实验室。依托该中心的技术实力,建成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2个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孵化出12家高科技公司。

钱要用在“刀刃”上

市委全会提出,要增加研发经费投入。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增强企业自主可控发展能力。

“你们研发经费每年投入多少?占全年销售的百分之几?”近年来,市领导到企业调研时,更多地关心这个问题,要求企业舍得在科研上花钱,积极抢占技术制高点,增强企业持续发展后劲。

今年,常州市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要达2.83%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8%,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

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我们积极引导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增强产品竞争力、推动品牌建设、优化财税管理水平,从而将其稳固在高企序列中。”市科技局局长刘斌日前说。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以高水平科技项目、研发机构为抓手,整合集成行业领域优势创新团队,强化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典型应用示范,联合攻关,促进科技成果产出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同时,全面落实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持续加大科技投入。

汇聚“最强大脑”

市委全会提出,要加大引才聚才力度。聚焦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升级版,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创新驱动本质是人才驱动,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战略性创新资源竞争的重中之重,特别是高端人才已成为各地争抢的宝贵资源。

针对高层次人才,常州市大力实施“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和“龙城英才计划”,以事业发展吸引高端人才在常州市落户。截至目前,全市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超过1400名,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居全省第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科技国际化的广度、深度不断加强。常州市各级各部门将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及全球创新网络,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积极培育紧缺型实用型人才,加快建设创新人才高地。

常州高新区科技局副局长陆伟说,接下来,高新区将在人才引育上寻求突破,抓好“引进、服务、激励”三个环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配置人才链。武进国家高新区科技局局长吴宁轶表示,下一步将修订完善金梧桐政策,突出高端人才引领,继续将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紧密结合,努力营造产业高端人才集聚的“强磁场”。

掀起企业上市热潮

市委全会提出,要大力推进企业股改上市。积极给予引导鼓励和政策支持,营造良好工作环境,掀起常州市企业股改上市新热潮。

6月14日上午,江苏国茂减速机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至此,全市上市公司累计达61家,其中武进区上市企业达32家。瑞声科技、强力新材、常发股份等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运作,有力地助推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武进区上市后备企业达35家,年内可望有4家上市。

推进企业股改上市,绝不仅仅是为了募集资金,更重要的是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特别是科创板的推出,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爆发式增长的“风口”。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发展,始终坚持把推进企业上市作为打造发展新引擎、构筑发展新动能的关键举措,先后出台了加快企业股改上市三年行动计划和“股改16条”新政,不断强化政策引导,优化服务环境,培育优质资源,推进企业上市,资本市场“常州板块”的效应正在日益凸显。

市金融办将会同各辖市区和市各有关部门,为企业股改上市营造更加优越的发展环境。市财政局在近年下拨企业股改和上市融资专项资金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对企业股改上市的财政支持力度,提升企业股改上市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