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上午,家住牛塘镇三河村85岁的谢婆婆,由家人送入武进康福老年公寓。
“保险省了近一半费用,人在专业机构,做儿女的放心。”女儿谢女士说,母亲患高血压、糖尿病和脑梗,完全失能。之前一直在家里照护,家人实在是力不从心。现在每月政府保险支付1200元购买服务,住进康福老年公寓个人只需支付1300元,经济上能够承受。
谢女士所说的保险,是指武进区今年试点建立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日前,武进区对首批享受长护险待遇的1057位重度失能人员补发1-6月份的待遇,累计补发金额约690万元,为这些家庭解了燃眉之急。
长护险被称为继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大保险之外的社保“第六险”,主要为失能老人养老护理提供保障,可缓解家庭成员特别是子女的照料压力。去年8月,常州市政府发布《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实施意见》,在武进区先行试点由个人、政府、医保基金三方共同筹资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该项工作于今年1月1日实施,被列入武进区2019年民生实事工程和重点改革创新项目。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重度失能人员的护理问题,已成为养老服务中的最痛点。”武进区人社局局长周仲华表示,全区60周岁以上户籍人口已超过25.1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5.4%,早在2016年就着手长护险可行性研究。承担全市试点工作后,市区两级给予极大支持,发改、财政、民政、卫健、医保等部门紧密配合,先后完成政策制定、经办服务招标、经办队伍建设、参保登记征收、失能评定体系建设、信息系统开发、上门评定和结果公示、护理机构定点准入、护理技能培训等一系列工作,出台了7个配套文件,梳理完成158项经办标准动作,着力构建具有武进特色的长护险运营模式。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受理申请1329人,经上门评定,符合重度失能1190人,每人每年最高可享受待遇约1.7万元。
与其他地区相比,武进区长护险试点主要呈现三大亮点。
一是实现参保人群、保障年龄、保障待遇三个“全覆盖”。参保对象覆盖107万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参保人员,真正实现城乡一体、普惠一致;待遇享受不受年龄限制,符合条件的未成年人也可申请享受待遇;保障项目除基本生活照料的费用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服务亦纳入支付范围,这在全国已开展长护险的城市中处于领先。根据试点政策,长护险按每人每年100元筹集,个人、政府、医保基金三方分担比例为3:3:4。待遇标准适度倾斜,支持居家养老和养老机构发展,对选择居家护理、养老机构护理的重度失能人员,给予每日40元生活照料服务补贴,选择机构护理的为每日35元。
二是经办一体化。武进区通过公开招标,确定4家商业保险公司联合经办,组建了30人的经办队伍。“突出互联、智慧和移动。”长期护理保险主经办方中国太保寿险常州分公司医保合作部总经理秦瑞宏表示,除了一体化的经办系统、标准化的基础数据库等,还开发了参保人、评定、护理服务、巡查稽核4个移动终端APP。“做了哪些事、服务是否到位”可实时上传,保证了护理服务的质量。同时,在失能评定中,在专家库中随机盲选评定专家,数据采集后由系统综合评定,杜绝了人为干预因素,确保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统一评定系统,对每一名申请人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三是协同推进医养融合。武进区的试点,打通了基本医疗保险与长护险的转换路径,提供了解决失能人群在医院长期压床顽症的办法。同时探索建立家庭病床支付机制,通过签约家庭医生衔接家庭病床,解决了居家失能人群难以获得有效医疗护理的难题。“内部考核办法正在修定,对‘走下去、走进门’进行大幅倾斜。”戚墅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朱银波表示,中心已成立7个社区医疗团队,进一步挖掘家庭病床等医疗需求。
试点中,武进区还整合资源,将长护险待遇、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有机结合,有效提升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减轻了医保基金的支付压力。从事养老服务近20年的医师薛克剑认为,作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制度安排,长护险的实施,在改善失能人员及其家庭生活质量的同时,能带动老年护理服务市场的形成,提高医疗、养老资源的配置效率。“符合条件的失能人员,在家或社区就能享受到照护服务,这相当于把医疗机构的床位留给了更需要住院治疗的病人。”
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做实,为全市推广长护险总结好经验。武进区明确,将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细化政策研究,逐步提高待遇保障水平,将保障范围向中度失能和失智等方面延伸。吸引集聚更多的民营资本、保险资金和专业人才,建设医、养、护、支、康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监管平台,真正让失能人员不失尊严,让失能家庭不再失衡。